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描写子长方言的代词。子长方言代词中合音词比较丰富;人称代词有一定的数和格的形式;指示代词中处所代词有近指、中指和远指三分的区别,其他代词没有三分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在对峡江方言的指示代词形式、意义及用法全面描述的基础上,概括分析了峡江方言的指示代词的突出特点。1.指示代词的语音特点;2.指示代词是建立在二元对立基础上的弱化的三分系统;3.近指和远指具有不对称性。  相似文献   

3.
宜宾方言指示代词“恁个”“弄个”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宜宾方言属西南官话灌赤片下的岷江小片,其指示代词“恁个”“弄个”具有句法、语义、语用上的特殊性。首先,通过对指 示代词“恁个”“弄个”共时和历时情况的考察,可知“恁个”“弄个”在除宜宾方言外的多个方言里存在,但其用法有差异;其次, “恁个”应是中古汉语指示代词“恁”的口语化形式,且早期的用法并不明确;再次,宜宾方言中“弄个”的产生应与“恁个”有关, 应是分化了早期“恁个”的用法;最后,通过对指示代词“恁个”“弄个”的研究,可见宜宾方言指示代词系统中有古汉语指示代词 成分的残留。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今文《尚书》的指示代词作了穷尽性的统计分析。研究表明 ,今文《尚书》中 ,只有近指代词 ,没有远指代词。近指代词中 ,常见的主要有 2个 :“时”、“兹”。大部分指示代词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程度的争议。部分代词的用法和古文《尚书》差别很大 ,由此可以看出古文《尚书》之伪  相似文献   

5.
灵石话的指示代词分为近指和远指两种,它们都存在一定的变读现象,文章从语音、形式、语法、语义四方面入手,采用大量翔实的语料来描述灵石方言的指示代词,发现其具有一些独特之处:语音多变,形式多样,语法稳定,表义丰富。  相似文献   

6.
指示代词可以分为近指指示代词和远指指示代词。本文通过对英汉指示代词三个维度,即时间、空间、心理距离的对比,研究英汉指示代词在这个三个方面的异同,以期就英汉指示代词使用中的差异寻找认知理据。论文从Gilles Fauconnier的心理空间理论出发进行论证,然后在批判的基础上提出心理凹凸镜理论。  相似文献   

7.
古汉语指代词同义连文说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汉语指代词远较现代汉语复杂,古代同义指代词如“余”和“吾”、“尔”和“汝”可以并存,现代没有;古汉语指代词有同义连文如“谁何”、“尔汝”等,现代一般没有这种现象。前人对古汉语指代词同义连文的看法往往存在分歧,本文打算在广到例证的基础上,对这一具有汉语特色的语法现象的成因和性质作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交城话的指示代词是三分的,有近指、中指和远指区别,并且有不同的语音变读形式。从不同例举,可以了解交城话指示代词的构成、用法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吕叔湘认为指示代词“这”来源于“者”,王力对此提出质疑;经考察,“这”来源于“者”是有可能的。分析了“者”由被饰代词转变为近指代词的可能性。汉语史上曾经出现过“VP者·S”这种语法结构,后来“VP者·S”内部重新分析,“者”由被饰代词转变为作定语的近指代词。  相似文献   

10.
龙胜伟江苗话在整体面貌上属于汉语方言,但仍保留了少数民族底层语言成分:语音层面有复辅音的残留;词汇既保留了少量苗瑶语底层词,也有少量壮侗语底层词;语法层面表远指的指示代词后置,程度副词“很”作状语后置。  相似文献   

11.
“这”、“那”类指示代词本身没有固定的意义,其所指随对象的变化而变化。回指作为一种重要的篇章衔接手段,是话语理解的关键。其中,隐性回指的最主要特征在于所指不是明显地出现于语句之中,而是表现为语义上的隐含(implicit),用回指项替换先行项以后,意义会发生改变。本文主要探讨汉语“这”、“那”类指示代词所涉及的包括型、联想型和总括型三类隐性回指的规律。  相似文献   

12.
《古尊宿语要》的近指代词颇为繁复,可分为三组。对这三组近指代词进行量化分析,回溯汉语近指代词的发展历史,对比唐宋时期的其它文献,可以看到,《语要》反映了近指代词的较大发展,显示唐宋时新产生的“这”正在向压倒传统的“此”而成为主要的近指代词这一目标迈进。同时,《语要》中“这”能作主语,证之以此前的同类资料,可以认为,“这”单独作主语至迟始于北宋,始于中唐的寒山诗也有可能,学术界以往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3.
梅祖麟先生1986年评吕著《近代汉语指代词》时提出一个观点:“近代汉语指代词的音变都不怎么合乎规律”.支撑这一论断的是所谓“合音”说.然“合音”说既有悖于汉语音韵传统,亦不获汉语方言学支持,更将假借字当“真”(本字),在近代汉语史上只说旧质承继,不见新质产生.近代汉语指代词的语音及其音变,是有其规律的,今普通话指代词系统的词形和语音,是近代汉语历史演进、各大方言“准通语”相互激荡而成的自然结果,毋须动辄以“非汉语影响”来说事.  相似文献   

14.
特指问句是指用疑问代词作为疑问焦点的问句。山西方言特指问句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疑问代词上,疑问代词在官话区和晋语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晋语区问人的疑问代词有单数“谁”复数“谁们”领格“谁家”等;官话区没有复数形式和领格形式,问人代词有“谁”或“哪”,还有很古老的“孰”。问物的疑问代词“甚”主要出现在晋语区;“什么”及其合音形式“瑟”“嗦”等主要出现在官话区,“啥”既出现在晋语区也出现在官话区。问处所的疑问代词在晋语区和官话区都是多以“哪”为词根构成,吕梁片的“阿”不应是“哪”脱落声母的形式,而应是来源于近代汉语代词“阿”。问时间时山西方言多用“甚”“啥”“多”“哪”和“什么”及其合音形式为中心,与“时候”“会儿”等构成疑问代词。  相似文献   

15.
内蒙丰镇话的指示代词有近指、远指及中指三系之分,这三系内部,及系与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补分工。  相似文献   

16.
《古尊宿语要》的近指代词颇为繁复,可分为三组。对这三组近指代词进行量化分析,回溯汉语近指代词的发展历史,对比唐宋时期的其它文献,可以看到,《语要》反映了近指代词的较大发展,显示唐宋时新产生的“这”正在向压倒传统的“此”而成为主要的近指代词这一目标迈进。同时,《语要》中“这”能作主语,证之以此前的同类资料,可以认为,“这”单独作主语至迟始于北宋,始于中唐的寒山诗也有可能,学术界以往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7.
旁指代词按照占据句法位置的情况,可以分成体词性的和加词性的两类。旁指代词不仅句法位置上存在着差异,在不同的句法位置上出现的频率也不一致。旁指代词都可以做定语而且比例颇高,超过了主语、宾语和状语之和,“其他”和“旁的”的比例尤为突出。“其他”、“其余”、“旁的”、“别的”做主语、宾语的比例不高,说明称代功能不占优势,指示功能才是它们的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18.
今文《周书》的指示代词包括近指代词、远指代词、无定指代词和旁指代词四类。从称代范围、格位选择、句法功能和发展变化情况等方面对这些指示代词进行了全面考察,分析了今文《周书》人称代词的语用功能和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9.
合肥方言的代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肥方言代词共有三组: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三组代词与普通话代词相近,但又有本方言特点.其中指示代词当中时间代词"章(子/个)"、"囊(子/个)",疑问代词当中问原因、方式代词"桨"、"桨搞(的)"的意义和用法独特.  相似文献   

20.
湖北宜城方言存在大量的变韵现象。宜城方言的D变韵是因“家”字的合音而成;其Z变韵表现为一个颤音r,无U化的倾向;其Z变韵处于该类变韵的早期阶段,早于襄阳方言、河南中北部和山西南部的Z变韵;儿化韵表现为一个舌尖卷舌的无擦通音,“儿”字已经融入前字的韵母,属于融合型。宜城方言的儿化韵有指小的功能,在多数情况下,有表亲切的感情色彩义和表口语的语体色彩义。宜城方言的动词变韵大多表示动作的完成或进行,或状态的持续;动词重叠变韵表示完成且带有一种责难、批评和埋怨的语气;不及物动词变韵大都由语气助词引起,表达祈使、命令、征询等语气色彩;动词变韵的“D”主要表达句子的体特征,是句子层面的构形成分,不是后缀,应称为体黏附语素。人称代词方面,宜城方言的人称代词变韵具有表复数意义的功能;指示代词变韵方面,“D”的功能相当于量词“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