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潜夫论》校读札记刘文英东汉王符《潜夫论》为中国古典名著之一,清人汪继培《笺》和前辈彭铎先生《校正》在校勘整理方面做过重要贡献。但现通行《潜夫论》汪《笺》、彭《校》合刊本,仍有不少地方难以解读。余于前年撰有《潜夫论·梦列》校补,见中华书局《文史》第三...  相似文献   

2.
《潜夫论》对经书内容引用很多.在引用方式上主要有明引和暗引两种,也存在只引经书名称或具体篇章名称而不引文句内容的情况.《潜夫论》对不同经书内容的关注度和侧重点有所不同,兼顾今古文经,体现了东汉中后期今古文经融合的发展趋势.《潜夫论》对经书的引用是汉代学术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同王符的“明道、征圣、宗经”的儒家学术观有着直接关系,是王符对儒家经典的一种理解和诠释.对《潜夫论》引经书内容的分析既突出了王符的学术特点,也再次表明了经今古文问题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3.
近百年来,王符研究发表论文130篇之多,出版著作13部。关于《潜夫论》的定位,首先归功于《后汉书》,其影响甚大。此后《四库全书总目》等对其颇为推崇。目前的王符研究,由五个板块组成:(1)校勘、笺注。(2)确定王符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中的坐标位置。(3)以论文为主的专题研究。(4)以评传、专著为主的全方位关注的整体研究。(5)正史以外的民间传说。《潜夫论》的现代诠释有两个层面:一是站在现代思想文化的高度,将古代的话语转换成现代话语;二是寻找两种语境下的契合点,突出当代性。通过现代诠释,让《潜夫论》转化为我们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4.
《潜夫论》作为东汉重要的思想史著作,流传年代绵邈.从历代古籍的相关引文与今所见版本相对照,可以辑出《潜夫论》原文10余条.对这些佚文进行正误,不仅有助于该书的整理,而且能对其明代以前的版本及流传情况作出合理的推测.  相似文献   

5.
王符,东汉中后期的进步思想家。在他所著的《潜夫论》一书中,民本思想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试对王符的民本思想作以初步探讨: 一、“民为国基”和“君臣法令之功效于民”的基本理论 王符的民本思想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他说:“帝以天为制,天以民为心。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潜夫论·遏利》,下引此书只注篇名)“民安乐则天心顺,民愁苦则天心逆”(《本政》)。乍看起来,这些言论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究其实质,乃是假天之威强调统治者必须按  相似文献   

6.
一、王符《潜夫论》思维模式总论我们认为,王符《潜夫论》思维模式的基本方面是“天人感应”。按照董仲舒的说法,“天人感应”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上天感人的一面。用董氏的话就是,上天用“灾异”或“符瑞”来“谴告”人;其二,是人感上天。用董仲舒话说,就是人受到上天的“谴告”后,“当救之以德,则咎除”(《春秋繁露、五行变救》)。王符呢?由于他本人是从董学阵营中走过来的儒家门人(这一点不但体现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隋书》、《新唐书》、《旧唐书》、《宋史》等都把他列入儒家之列,也体现在下面我们就要论及的他的思想体系中),所以,在思维模式上,他承袭了董仲舒的“天  相似文献   

7.
冯利华 《天府新论》2006,(Z1):216-217
《论荣》是东汉中后期的著名思想家王符的发愤之作--《潜夫论》中的第四篇.它反映了王符的荣辱观.《论荣》一文,文约义丰,言简意赅.无论是在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上,还是在语言运用上,它都有较为鲜明的特色.它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8.
《吕氏春秋》与《潜夫论》都富含农业思想。二著皆持农本观,指出农业具有政治、经济和教化功能,《潜夫论》提出农工商内部各有本末的新观点。二著都建立了"人—地—天"的认识模式,前者之"人"多指百姓,后者之"人"更倾向于君王或圣人;二著都强调了人地关系对农业的影响,前者侧重生产力层面的人地关系,后者更重生产关系层面的人地关系。二著皆强调农时,前者明确提出确保农时的手段,后者更侧重"轻夺民时"的原因分析,并把"爱日"与"民力"结合起来看待农时问题。  相似文献   

9.
从元气本原论、天人关系论、变化发展论等方面看,《潜夫论》反映和体现了易学哲学的基本精神,在中国古代易学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东汉后期,王符不仅在社会批判思潮中表现最突出,而且在易学领域也颇有成就。在《潜夫论》中,他曾借鉴、吸收《周易》和汉代易学成果,推出了自己的自然天道观,构筑了一个宇宙生成、万物起源的图式。在认定元气为宇宙本原的前提下,王符力主天道无为而人道有为,从而发展了《易传》自强不息的思想。本于《易传》太和、中正之说,王符提出了社会和谐乃至天人和谐的政治理念。他继承、发挥《易传》的重德精神和尚贤、养贤之说,呼吁最高统治者注重仁义德治,重民爱民,尊贤任能,改革时政,从而缓和并解除社会危机。在治《易》风格上,王符致力于务实崇本。这些都是对我国古代易学和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王符的深刻而丰富的思想,不仅表现在政治、经济和伦理上,而且反映在法律上.他所撰《潜夫论》一书,在十卷三十六篇当中,讲到法律的就有二十七篇之多,占了四分之三,而其中《断讼》、《述赦》、《考绩》等三篇,是专门讲法律的.因此,王符的法律思想,是《潜夫论》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与他的政治、经济、伦理思想密切相关。(一)王符的法律思想,是从立法的宗旨开始的。而其立法的宗旨是些什么呢?在他看来,是为了  相似文献   

12.
《周易》意象与中国古代文论刘泽根(陕西财经学院)刘勰在其论著《文心雕龙·宗经》篇倡言:“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而《周易》是一部专从“意象”的角度来展开论议的,“《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①扫象则无《易》。它的深密几微的意象内蕴及独特的表述...  相似文献   

13.
范晔《后汉书》将王充、王符、仲长统三位合传,首先考察他们共同的批判性和创造性。1987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王符思想研究》(简称《王》),是论王节信的第一本专著。作者王步贵在《前言》指出:魏征、韩愈、杜甫等异口同声,颂赞王符及其《潜夫论》,清代刘熙载《艺概》褒扬他醇厚如董仲舒。王符是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人,常被称为王安定,他的字“节信”甚契合原名。  相似文献   

14.
评王符的交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符《潜夫论》是中国文化的古典名著之一,其内容十分丰富,其思想非常博大。近年来,人们对其哲学、政治、人才方面的理论多有研究,并取得很大的进展.但还有一些领域尚未接触。王符的交际论就一直无人注意。其实,交际问题是社会学和伦理学  相似文献   

15.
考核制度是人事管理的重要环节 ,是督促官吏忠于职守的有效措施 ,是知人善任的基本途径。历代有见识的政治家、思想家往往非常关注职官的考核问题。王符是东汉后期的进步思想家。其著《潜夫论》中论述的官吏考绩问题 ,提出了很多益人心智、发人深省的见解 ,在我国自先秦至两汉 ,尚无出其右者。本文就王符的职官考核思想作一探讨。一、知贤之近途 ,莫急于考功  东汉末年 ,外戚、宦官擅权 ,吏治腐败 ,阀阅取士 ,察举不实 ,选贡非贤 ,考绩制度名存实废。处于社会下层的布衣文士王符对东汉后期的政治昏暗深恶痛绝。他在《潜夫论·实贡》(以下…  相似文献   

16.
《周易》是一部哲学著作。它所反映的社会面非常广泛,内容极为丰富,凡哲学、历史、文学、战争、天文、农业、畜牧、渔猎、星占、祭祀、婚姻、居室、衣物、饮食、习俗无不涉及。可以说,这部书是一部综括周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具有极为重要的史料价值。闻一多先生在《周易类纂》中说:要“以钩稽古代社会史料之目的解《周易》。”这话是极为正确的。但是,《周易》被掌握在筮人手中之后,解释其含义的权力,也就完全归属于太卜了。从《左传》中的筮例看,此时的《周易》,只具有替君主解释疑难的作用。这部书落到儒家手中之后,儒家学者又将他们的义理渗入于书中。因此,使这部书变成了一部政治教化的经典,所以《易系辞传》中说:“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平时研究它的义理,有事应用它的筮法,将义理筮法同样看待)。到了战国时代,对《周易》的认识又有了改变。例如荀卿在《荀子·大略》篇中说:“善为易者不占。”由此可以看出,荀卿是重视义理而轻视筮法的。进入汉代之后,象数和谶纬思想又渗入了《周易》,使《周易》这部书的面目,  相似文献   

17.
对《周易》性质的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文指出 ,在历史上对《周易》性质的认识可主要归为两类 :其一即朱熹所指出的“《易》本卜筮之书” ;其二是孔子认《周易》为讲德义的书。作者认为 ,《周易》占筮 ,一方面是神秘的 (或迷信的 ) ,另一方面是理性的 ,采用的是“类比推理”的思维方式 ,其结论是或然的。进而认为 ,《周易》是一个形式系统 ,按照《易传》的解释 ,“占”只是次要功能 ,主要意义在于其中蕴含了天人哲理。作者最后将《周易》归结为是凝结着历史经验、道德、感悟、天人智慧和民族情感的一个形式系统  相似文献   

18.
清人汪继培序《潜夫论》称:王氏“其学折中孔子,而复涉猎申商刑名、韩子杂说,未为醇儒。”认为王符之学虽杂法家刑名,基本格调却属儒家一派,这一评语较为公允地说明了王符思想的学派性。王符的人性思想就是有力的证明。但他的人性思想又不是简单地重复孔子以来儒学家的说  相似文献   

19.
一 明末清初,佳话小说盛极一时,这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佳话小说又称才子佳人小说。“佳话”和“才子佳人”这两个词最早就出现在明末清初的这类小说中。如拼饮潜夫《春柳莺序》:“男慕女色,非才不韵;  相似文献   

20.
杨倩描 《河北学刊》2004,24(4):159-164
“权” ,才能真正做到“执中” ,即恪守中庸之道 ,不偏不倚、不过与不及。为了更深入阐发《周易》处困行权思想 ,王安石还特意撰写了《九卦论》 ,对《系辞》“三陈九卦”的“第三陈”进行了分析和论说 :处困之道 ,君子之所难也。非夫智足以穷理、仁足以尽性、内有以固其德而外有以应其变者 ,其孰能无患哉 ?古之人有极天下之困而其心能不累、其行能不移、患至而不伤其身、事起而不疑其变者 ,盖有以处之也。处之之道 ,圣人尝言之矣。《易》曰 :“《履》以和行 ,《谦》以制礼 ,《复》以自知 ,《恒》以一德 ,《损》以远害 ,《益》以兴利 ,《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