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清末“民变”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来,笔者对1901年到1912年间的“民变”作了初步探索,感到有以下几个问题很值得研究,即:“民变”的历史地位,以农民为主体的各阶层劳动群众同资产阶级的关系,“民变”的特点和历史作用问题。本文拟就此提出几点不成熟的看法,请同志们指正。 一、关于“民变”的历史地位 所谓“民变”,即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各阶层劳动群众的反抗斗争。辛亥革命前十年间,各阶层劳动群众的反抗斗争不断发生,逐渐形成一股不可抗拒的洪涛巨浪。武昌起义的号炮,更把群众的反抗斗争推向新的高涨。1911年和1912年初,“民变”的烽火燃遍祖国大地。由于劳动群众的积极投入战斗,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三次革命高潮终于形成了。显然,在辛亥革命时期,各阶层劳动群众的“民变”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那么,这种“民变”究竟在辛亥革命中占什么地位?是否是当时时代的中心?是否是当时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呢? 长期以来,地主资产阶级学者从唯心史观出发,否定劳动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这自然是十分错误的。但是也有一些同志过分夸大辛亥革命时期劳动群众自发斗争的作用,否定资产阶级革命派能够把整个历史运动都集中在它手里的经典论断,这是很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2.
一首先,想以明末生员阶层对统治体制持批判态度这一事实进行探讨。万历年间,屡次发生“民变”,当时有的生员与市民一起参加“民变”,甚至出现了生员本身在民变运动中发挥领导作用的情况。一六○○年十二月,由于派往武昌征收商税的宦官陈奉横行霸道,而引起了武昌“士民”的激愤,这个士指的就是生员,他们也显示了批判权力的态度。据说一六○一年六月苏州发生“织佣之变”时,一部分知识分子积极支持佣工的行动,给宫绅、城绅的作法以严厉的批判,估计他们也是属  相似文献   

3.
在封建时代深受封建压迫的资产阶级分子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深受外国侵略者、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压迫的民族资产阶级,也有过反压迫的斗争。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2年),在苏州发生了机户反封建官府的激烈斗争,并有“民变”。万历二十九年及万历三十年(1603年),江西矿监播相曾激起了景德镇的“民变”。万历三  相似文献   

4.
明万历十年三月至五月间,杭州曾发生兵变和民变,史称“浙二乱”。此次兵民变影响至大,意义深远,揭示了明中叶以来城市管理体制变革的步履艰难,也涉及税制、币制以及城市里各阶级各阶层间的关系、矛盾、冲突。因此通过此一事件的研究,可以探索明中叶以来的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若干新问题。  相似文献   

5.
20世纪40年代中原地区发生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大灾荒,这场大灾荒引发了河南各处民变的发生,有的地方甚至衍化为武装暴动。灾荒引发的饥馑是各处民变的直接诱因,另一方面政府救助的迟缓乏力、军政当局的腐败不堪等,对民变的发生起着重要的助推作用。民变也是民众与政府及社会关系危机的折射,是社会矛盾的集中体现,民变背后所揭橥的社会问题不容小觑。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帝制王朝中,宋朝持续的时间最长,其最终灭亡也与民变没有多少关联。宋朝之所以相对特殊,与其应对民变相对成功密切相关。诸如民变信息及时上报、充分依靠民间力量、对特别地区实行特殊法令等措施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使得宋朝基本上能将民变限制在政府可控的范围内。尤其是前两项措施,更是具有长远的历史影响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清末十年民变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清末十年,民变风起云涌,构成一种十分令人关注的社会现象,加剧了社会局势的复杂动荡。对清末民变的研究在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开始,但迄今尚未形成专门的研究领域。本文从学术史的角度对以往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和评述,力图摆脱政治史的框架,厘清民变概念,确立民变研究的自主性。在此基础上,本文从社会史的角度对清末民变中若干值得关注的内容,如民变复杂生动的过程及其蕴涵的多方面的社会变动和互动关系作了思路上的阐述,希望有助于该项研究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8.
清末乡村民变蜂起,成为当时突出的社会问题。本文以浙江为例,分析民变造成的多元而复杂的社会影响,认为民变一方面扰乱了社会秩序,加剧了社会动荡,阻碍了新政的实施;另一方面,也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推动了辛亥革命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浙江为例,从吏治方面考察清末乡村民变蜂起的成因,认为胥吏的敲诈勒索及州县官忽视民瘼的敷衍态度加深了官府与乡民的对立,导致清末乡村民变频发。政府采取多种措施整顿吏治,然效果甚微,其原因与不合理的制度有关。  相似文献   

10.
十八世纪,当西欧国家乘着资本主义战车突飞猛进之时,古老的中国仍在封建帝国的围墙里,重复着历代王朝盛衰的轨迹。昏庸腐败的清朝统治者,傲然以“世界中心”、“天朝上国”自居。在统治者自我封闭、自我陶醉的氛围中,中国落伍了。到了嘉庆、道光年间,政治腐败,社会“痹痨”,民变四起,清王朝已陷于“昏惨惨的灯将尽,忽喇喇似大厦倾”的窘境。正当清朝国势日衰的时候,西方殖民者用铁与火的暴力轰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中国骤然给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的漩涡。首先在这个历史漩涡中磕碰的,是刚刚被动跨入近代大门  相似文献   

11.
笔者曾先后以城隍及东岳神信仰为例 ,探讨明清城市民变和民间信仰之间的关联 ,以解集体行动中的信仰要素与群众心态。本文焦点则是万历二十八年所发生的承天府反矿税使民变。利用新的史料 ,希望能重塑该事件的来龙去脉。此外 ,以地域性的角度来分析此次事件发生的原因 ,既非反对矿税政策 ,也非移民潮下的结果 ,而是反对宦官与其参随及司房等。再者 ,在这次事件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特殊现象 ,即当地的地方信仰———岳飞庙对民众聚集以至形成民变 ,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本文亦将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张佐良 《学术研究》2007,(11):110-115
河州事变是有清一代西北地区由秘密宗教发动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民变。其反清政治意图明确,秘密宗教色彩浓厚,余波延及陕甘等省数十年,影响极为深远。本文主要依据原始档案材料对河州事变的具体经过和清政府的镇压措施进行了分析,并以此为切入点,探讨了乾隆朝民变的各种政府对策。  相似文献   

13.
杨鹏程 《云梦学刊》2003,24(5):51-53
自然灾害若达到一定烈度,除了造成人口死亡、田园毁损之外,还会引发各种社会问题。当生命也因饥荒受到严重危胁的死亡关头,灾民会做出道德失范、破坏正常社会秩序的越轨行为。湖南历史上因灾荒引发的农民造反或民变不胜枚举。这些暴烈行为对社会生产力和道德规范都会产生巨大的破坏力和冲击力。  相似文献   

14.
自戊戌维新以来,清政府推行庙产兴学运动。虽然此举对提高民智、移风易俗大有裨益,但由于庙宇是农村民众的生活重心,庙产兴学破坏了农民的传统信仰系统,兴学遭到了民众的激烈反对,毁学民变风潮迭起。清末毁学民变不仅仅是阶级矛盾的简单凸现,还是新旧社会转型时期历史的特定反映。透过此,可以观察晚清社会复杂的场景以及现代化在推行过程中的困境与阻力。  相似文献   

15.
一种观点认为“社会生产力是由生产者、生产手段(或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三要素结合而成的。”这种观点被称之为“三要素说”。大多数经济学家持这样的观点。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社会生产力是由生产者和生产工具两要素结合而成的”。过去于光远先生是主张“二要素说”的。其理由是,讲社会生产力,首先要明确社会在与自然(更知情地说是“天然的自然”)作斗争中的能力的水平。  相似文献   

16.
论明代的平民入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的平民士子通过科考、举贡、捐纳、军功等多种途径进入仕途,由民变官,导致了明前期社会上升性社会流动的空前活跃。这一现象的产生是由封建生产关系的变动、科举的兴盛、层级结构动摇、等级观念淡化等多种因素促合而成的。平民入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官吏队伍素质,强化了封建统治机制,活化了社会层级结构,具有较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如果说财政是关于财富的政治。那么,“亚财政”就是关于非正当财富的政治。《亚财政:制度性腐败与中国历史弈局》是《炎黄春秋》执行主编洪振快先生的潜心力作,本书以独特的视角,通过一系列真实而生动的历史故事,细致地勾画了中国历史上奇特而诡异的政治现象——“亚财政”制度。“亚财政”亚生于国家正式财政,所起的作用却不亚于国家正式财政:它使民众在缴纳“明税”之外还要负担“暗税”,“明税”体现了官民博弈均衡,“暗税”的潜滋暗长最终会突破民众的税负能力,博弈均衡由此被打破,民变频发,社会崩溃,政权更替,实现新的博弈均衡一这正是中国历史独特的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律”。2014年4月,共识网记者就书中揭示的有关问题,专访了洪振快先生。  相似文献   

18.
一年一度的“三八妇女节”到来之际,女性公民们自然忘不了这个属于“自己”的节日。于是,“巾帼英雄”、“女强人”、“女村民”、“女市民”、“女明星”、“女健儿”、“女军人”、“女教师”……凡“女性者”,皆以不同方式纪念这一节日。她们或尽展风姿、或尽展才情、或尽展心智、或尽展嗜好、或尽展组织才能.…..让这一天的欢乐和喜悦永驻在心底,  相似文献   

19.
易艳阳 《兰州学刊》2023,(1):117-127
“生态耦合”指“生态系统”中“种群”之间的互动及关联。基于生态学视角,整合健康与养老资源的社区康养结合服务供给即是一类整体性、开放性的“生态系统”。行政主体、公益主体、市场主体、自治主体、志愿主体与需求主体之多样性“生物种群”彼此互动构成社区康养结合服务“生态系统”。多元主体占据不同“生态位”,呈现“一主多元”生态结构,形成“竞争”“协作”“共生”三类“种群关系”。“生态系统”与“外部环境”进行着持续的能量输入与能量输出,推动系统与环境的演进变迁。“生态位”与“种群关系”形塑了社区康养结合服务运行的静态耦合,“能量交换”与“演变进化”形塑了社区康养结合服务运行的动态耦合,由此构成作为“生态系统”的社区康养结合服务运行的“生态耦合”机制。  相似文献   

20.
李义海 《殷都学刊》2001,(4):100-102
本文从货币文字Kou、Gong、Diao的时读入手,通过对甲骨文辞例的探讨,,并结合古器物形制,释得前揭三字与Kou、Diao字均为钲的象形字;并进而考得Kou所记录的国族名就是后世所谓的狄族;Kou、Gong、Diao为“呈”的古字;释科Fou当隶作铿,读为“政”,训为控制;为《说文》“Sheng”字或体,字像人双手持一“钲”形农具芟草伏,确为“芟”字异体,只是该字所从的不能视作“殳”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