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球化带来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异化等问题.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对此类问题提供了有益的解决方法;以天道观为重的道家的"天人合一"有助于解决人与自然的异化,以人道观为重的儒家的"天人合一"有助于解决人与社会的异化.  相似文献   

2.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区别的明显标志.在中国文化"天人合一"基本精神的分析中,人们常常以儒、道两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主要内容,并特别注重儒家学派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与道家学派庄子的"无以人灭天"的"天人合一"价值义蕴.然而,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与庄子的"无以人灭天"却具有完全不同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内容,它们分别显示了儒道"天人合一"思想根本相反的价值取向和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3.
“天人合一”思想在科学发展观中的价值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冬梅  杨秋生 《理论界》2009,(1):159-160
"天人舍一"的基本涵义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充满"和合"综合思维的"天人合一"观所蕴含的"天人同类,全面发展"、"天人同性,和谐一致"、"天人同健,自强不息"思想.为我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最终实现人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依据和思维模式,"天人合一"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价值维度.  相似文献   

4.
论天人合一观的内涵及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哲学中阐明天人关系的天人合一观具有"人与天一"、"天人相交"、"与天地参"、"天人一体"等丰富内涵,天人合一观的伦理学意义影响深远;天人合一观具有为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想原则,促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开辟统一性和整体性思维的新格局,沟通认识世界与认识自我的联系等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公认的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之必然趋势。同时,在资源日趋紧张、环境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中央政府批准设置了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当下城市群政府管理体制存在一些问题不适应"两型社会"建设的新要求,为此,城市群管理体制创新对"两型社会"建设的回应路径应是: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以行政区划调整来提供空间,逐步走向城市群行政一体化,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为组织保障,有效的利益整合与共同治理。  相似文献   

6.
杨静 《理论界》2009,(8):38-39
"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核心,也是当代社会的价值追求.本文旨在探讨古老的"天人合一"思想与和谐社会的相通之处及内在契合点,从一个侧面说明儒家思想与社会现代化的关系以及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的思想观念,多被解读为人与自然的合一。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指自然的"天",而是指人格化或言神格化的天,所谓"天人合一"不过是人和人化自然的合一,而那个被合一的"人"也并非自然人的存在,而是社会秩序中某一阶层的存在或某一个体地位的表述。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传统社会不存在现在意义上的自然天与自然人的合一思想,我们把今天的观念强加给古人了。  相似文献   

8.
"两型社会"建设,需要政府与各种社会力量之间的共同努力与合作。本文分析了"两型社会"建设中环保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必要性,进而论述了环保非政府组织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的作用,最后对环保非政府组织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的角色定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担负重要的增长使命。要顺利实现"两型社会"的增长目标,必须创新增长理论。实施"两型"增长管理是我国创新增长理论的现实选择。"两型"增长管理的直接目标就是要实现经济增长的速度、方式、结构、内容以及结果完全符合"两型"要求。"两型"增长管理必须遵循增长管理的一般规律,充分运用引导增长类工具、保护土地类工具以及有效提供充分的社区公共设施类工具等;同时,必须紧紧围绕"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两个主题,在宏观手段与具体措施方面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0.
将"天人合一"理念引入到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之中,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客现形势.中国社会学的研究应本着"文化自觉"的态度,用"天人合一"理念扩充社会学研究思想,丰富社会学概念的内涵,拓展社会学研究体系,最终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1.
蓝江 《兰州学刊》2005,(3):81-83
中国儒家和斯宾诺莎哲学中都包含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两者将"天"和"神或实体"看成世间万物的有机统一整体,是绝对的、永恒的至高存在.同时两者均指出实现"天人合一"的关键在于人.但是两者的"天人合一"途径出现了差别,儒家重伦理而轻认知,斯宾诺莎则从认知着手,实现认知伦理在人自身完善过程中的统一.两者在实现途径上的区别进一步导致在政治思想上的区别,儒家自宋明理学始,日趋保守,而斯宾诺莎却成为了新兴自由和民主的倡导者.  相似文献   

12.
作为北宋著名的理学家,张载从《易》出发,提出了"太虚即气"的本体论观点,继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天人合一"的伦理体系,把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思想推到了新的发展高度。在张载的研究视域里,人与自然万物有着密切的伦理关系,他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民胞物与"、"天人合一"等观点对处于发展中的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天人合一”思想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从整体把握宇宙万物,实现人与自然相通相和的精神境界,为古代中国人提供了一个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思维模式,是一种成熟的宇宙意识和诗意的人生理想。顾恺之绘画理论和绘画实践的“以形写神”说是从“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出发,将“形”与“神”的范畴加以综合,以人、自然、神灵三者的融合为表征,体合宇宙精神,达到“通天人之际”神人以合的精神境界,从而实现画家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4.
儒家思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资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有丰富的社会和谐的思想和观念.儒家关于"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和"安身立命"的观念,在当今时代,对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作为个体的人自身身心内外的和谐都具有重要而独特的价值和启发意义,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5.
徐贞 《阴山学刊》2002,15(4):51-55
"乐"脱胎于远古的巫术礼仪和图腾歌舞,从字源学考查,可以找到"乐"(yue)和"乐"(le)的密切关系.与西方基督教文化之"原罪"意识相比较,乐(le)是天人合一思维方式的表现,是人格的自觉和执著于现世人生的标志.它与西方人"两个世界"的宗教意识相异,却与宗教的功能--安顿人的精神--相同,这是中国"乐"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论“天人合一”之“合”康中乾《人文杂志》编辑部与西方知识论的哲学传统相比,中国哲学是关于人的哲学,它凸现的是人的价值问题,关怀的是人的安身立命之事,探寻的是人的生命的终极存在之道路.“天人合一”就是对中国哲学这些内涵的概括表述.那么,“天人合一”中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源远流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天人合一"思想是否属于宗教范畴?"天人合一"思想追求理性,与宗教思想保持了相当大的距离,更倾向于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8.
吴金瓯 《云梦学刊》2006,27(1):75-77
创建学习型组织对中国社会的变革有着重要的意义.学习型组织理论不仅仅是管理理论的一项重大突破,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要把握这种思维方式的内涵,就必须对思维方式进行历史考察.因此研究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天人合一"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核心"系统思考"之间的联系与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基于批判性哲学视域,王船山构建了一个以"诚"为核心范畴的独特道德教育思想体系。王船山认为,"诚"作为一种本体性存在,为道德教育内容与本质的确立提供了一个形而上的根据,人们通过"致思"的方式实现与"诚"的"合一"则是道德教育的根本途径,道德教育的价值目标则是趋近于天人合一的"至诚"状态。王船山的道德教育理论为人们思考道德教育之本质、创新道德教育之路径、破解社会道德教育假大空的"失效"状况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20.
受动型社会管理与能动型社会管理是社会管理的两种主要模式。这两种模式在价值信念、基本原则、政府角色定位、行动逻辑、目标与手段等层面存在根本分歧。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实践中,应当舍弃受动型社会管理的陈旧理念,迈向能动型社会管理。能动型社会管理坚持公民主体性地位、以公平正义为价值理念、以社会福利建设为实践基础、强调社会管理的多方参与机制建构、主张政府行为制度化建设,将最大限度地捍卫和实现公民的最根本利益作为终极目标。这种管理模式与新时期国家执政理念相契合,是中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