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枫 《社会学》2008,(2):9-1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境域正面临结构转型与体制转轨的“双模式”变迁,即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结构转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体制转轨。这种社会转型与体制转轨一方面铸就了中国经济神话,另一方面也使得中国进入了一个高社会风险的发展阶段。本文尝试引入“泰坦尼克定律”,以此为向导深入剖析中国转型期的社会风险相关表征及其成因,并沿此解释框架探究转型期的社会风险规避路径。  相似文献   

2.
让我们从一个感人肺腑的真实故事说起,这则故事经过影片“泰坦尼克”的演绎,成为了众所周知、荡气回肠的经典爱情悲剧。1912年4月11日,尽显豪华与气派的“泰坦尼克”号游轮载着1316名乘客和891名船员,从英国的昆士敦启航,开始了它横渡大西洋前往纽约的首次航行。“泰坦尼克”号游轮上的乘客,汇聚了当时英美上流社会的经济精英、政界要人,以及普通的平民和船员。就是这么一个十分独特的小社会上演了一幕世纪悲情剧。航行的第二天上午,“泰坦尼克”号撞上了大片冰山,人们开始涌向甲板寻求逃生。由于有“妇女儿童先下”的规定,甲板上出现了许多…  相似文献   

3.
“80后”大学生社会观念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对生活于其中的各个社会群体都带来深刻的影响并引起他们观念认知的变化。本文通过对1004名大学生社会观念现状的调查,分析社会发展新时期大学生群体社会观念的变化,以期达到对“80后”大学生思想观念较为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丁立坤 《职业》2023,(3):54-56
本文从技工院校信息化教学提出的背景进行分析,阐述信息化手段引入教学的必然性,之后结合学校具体实际分析探讨教学实施情况,提出了搭建教学资源平台的“1+2+N”实施思路,同时指出实施过程中的关键步骤,继而客观分析了实施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和潜在的挑战,提出辩证看待信息化教学的观点,同时反思并强调信息化教学的落脚点,供教育工作者参考、交流与借鉴。  相似文献   

5.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同时环境安全问题也随之出现,经济发展与环境安全之间的矛盾日益突显。一旦有重大环境风险事件发生时,社会稳定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很多时候甚至会对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带来巨大的阻碍。所以,为了让经济社会得到健康文明的发展,社会安定和谐,我们非常有必要对造成群体性环境风险的因素进行研究,因此本文从风险社会视角下,对环境风险的特质进行了分析,发现具有途径不明确、损失巨大、主观建构性和人为性的特点,但是针对重大环境风险,传统的方案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实际情况,所以应该针对当前环境风险的实际情况,以环境政策、公众参与、信息公开为内容,以程序为中心,构建全新的环境风险行政法治方案。  相似文献   

6.
2004年世界艾滋病运动的主题是“妇女、女童与艾滋病”。这一年,中国在世界艾滋病日前后,在全国广泛开展了“关注妇女、抗击艾滋”的主题宣传活动。2005年7月,中宣部、卫生部、计生委、妇联四部委倡导开展“关注妇女、抗击艾滋”行动,并制定了相关的实施方案。妇女为何会成为世界和中国艾滋病运动的主题?中国为什么连续两年提出“妇女与艾滋病”问题?分析近年世界和中国艾滋病蔓延的趋势,会看到,艾滋病已经成为一种女性化的流行病。  相似文献   

7.
艾滋病,“世纪瘟疫”,时下的热门话题。读一读这些关于艾滋病患者的真实的故事,听一听这些可爱但却不幸的人们的呼声,你的心灵会受到震撼。  相似文献   

8.
世界“艾滋病和人权国际准则”认为,由于绝大多数的传播是在被感染者对自己的感染情况并不清楚的情况下发生的,因此对他们的歧视和惩罚会迫使他们转入地下,扩大新的感染,也会转移社会对遏制艾滋病有效措施的关注和资源投入。根据世界各国艾滋病防治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9.
艾滋病(AIDS)的肆虐,给整个地球村带来的深远影响,是过去的任何疾病都不及的。艾滋病和导致艾滋病的HIV病毒的流行,驱使我们参与到一场预防和治疗艾滋病的国际行动中来。在这场行动中,我们既要探讨人们私生活中最隐秘的方面,又要关注社会与经济现实中涉及公众生活的重大课题。尤其是那些已经被艾滋病夺去了亲友和同事的人们,更对我们  相似文献   

10.
社会质量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一种社会政策范式.这一理论要求我们在对社会发展目标的追求中,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和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状况的改善,更要关注社会体系的运行状况.这一理论对于我国目前三江源生态移民构建社会福利机制有着重要意义.笔者试图从这一理论的规范性因素入手,深入考察三江源生态移民社会所具备规范性因素的现实背景,为构建社会福利机制提供契合实际的客观认知,寻求构建福利机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结合近年网络语料,运用社会心理学知识,从对他人的认知、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对社会现象的认知和对自我的认知四方面,浅谈当前网络低俗词语对青少年社会认知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以此引起人们的重视。同时提出相关建议,力促青少年理性、积极地认知社会。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人们的交际主要是通过自然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来产生的,人们之间讲的是亲情和交情。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都市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大量的农民、打工者离开原本生存的场所而纷纷进入都市,成为都市生活的一员,因此,都市中的生活逐渐演变为许多陌生人的共同生活。我们一旦离开了熟悉的家庭、学校以及工作场所时,就会不断的与无数陌生人接触——比如在大街上、在车站、在公交车上、超市中、电影院中、饭店中……因此,可以说都市就是一个陌生人的世界。在陌生人的世界中,人们的行为不需受到来自陌生人的约束,因而大大提高了行动的自由性。然而,陌生人社会中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如何应对这些风险成为在陌生人社会中生存的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就陌生人社会的产生,陌生人社会的利与弊以及如何应对陌生人社会的弊端等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3.
中西传统音乐美学之所以会产生差异,并不是因为审美者的眼光、视角不同,而是由于中西方文化形成的不同,对整个世界、社会的观点不同,其精神文明也不同,因此在这种不同的文化精神中所产生的音乐美学也不尽相同。本文主要围绕中西传统音乐美学审美观进行比较,具体阐述其在审美理想、审美方式以及审美过程中的具体不同,旨在更有利的帮助我们全面、客观的认识中西方传统音乐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社会转型,人们愈发感受到种种风险的存在,诸如遭遇团伙犯罪,生命财产受到侵害,拆迁或维权过程中常有“不明身份”者的暴力行为等等,加上近期重庆的“打黑运动”,“黑社会”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已经进入公众的生活和视野。然而,作为一种法律概念和社会概念,“黑社会”在我们社会中的面目尚不十分清楚。  相似文献   

15.
由于人们的大量创新使用,“X去哪儿了”形成了新的具有能产性的构式,作者从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视角来对该构式进行解读.认知社会语言学关注社会意义,主要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理来解析语言现象,于是本文建立了一个MPS模型(隐喻理论、突显原则和选择三个理论的整合)来阐释“X去哪儿了”构式,尝试去证明该构式在经过了新的认知加工后产生了新的语义.  相似文献   

16.
王俊霞 《职业时空》2008,4(3):86-86
“会话含意”学说是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H.P.Grice)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做系列讲座时首次提出的。格赖斯认为,人们的交谈之所以能够互相理解,是因为言语交际双方“都怀着一个共同的愿望:双方话语都能互相理解.共同配合。”他把这种共同遵守的原则称为“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并具体分析为四项准则: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实际言语环境中,人们往往会故意违反这些准则,于是就产生了说话者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格赖斯把这种隐含在字面意义之下的言外之意称作“会话含意”(coversational implicature)。其后英国著名学者利奇又提出了“礼貌原则”.包括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补充和完善了。会话含意”学说。  相似文献   

17.
对于愤青,人们的看法不一而足,但都集中于其“愤怒”的表象。许多人认为愤青的“喷怒”是“非理性”的。本文试图通过对“网络愤青愤怒的方向”的讨论及“行为是否趋理性”的论证.以揭示愤青所谓“非理性”行为的背后实际代表了一种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理性”诉求.而这种诉求同时也折射了我国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国际和国内性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两大认知语言学理论——突显观和注意观为基础,试图探讨英语句法变异的认知动因。通过对相关数据的详细分析,本文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词序和语态方面的句法变异是由人们在不同场合下不同的注意点引起的。该论文旨在为句法变异的起因提供全新的认知阐释,从而丰富由拉波夫发起的语言变异研究。同时深化人们的语言知识,从而能更好地利用变化中的语言。  相似文献   

19.
近一处多来,“下岗”与“再就业”已成为人们议论最多,并引起广泛关注的社会话题之一.当人们为“下岗”职工提供各种各样的援助时,我们应该理性而客观地认识到,“下岗”职工的生存状况存在着差别,在“下岗”人背后隐藏着一批弱者人群,他们的存在,使“下岗”这一社会现象变得更为沉重.如何评价弱者人群,并为他们提供社会援助,是下岗职工社会保障问题材中出现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20.
女性主义田野研究的方法学反思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作者在云南摩梭山区进行母系文化研究一载多 ,提出对女性主义田野研究方法学进行情理兼备的反思。指出女性主义方法学所反对的 ,并非实证研究方法本身 ,而是把“客观”、“普遍定律”、“第一手资料”奉为绝对真理的实证主义。女性主义指出 ,所谓客观资料与普遍定律 ,皆是特定社会性别、阶级、文化、历史与权力体制下所建构的阅读与话语 ,女性主义方法学的目标是让被研究者发出自己的声音 ,打破过去主 (研究者 )客 (述说者 )对立居高临下的精英霸权 ,让述说者在研究过程中最终得到力量与发言权 ,彻底改变研究者以客观主体自居并驾驭述说者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