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8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政策的实施,农村公共服务供求矛盾得到缓解,但农村公共服务质量问题却逐渐凸现出来。基于此,主要以陕西省农村公共服务问题进行问卷调查,运用改进的Servqual模型从有形性、可靠性、响应性、保证性、移情性、透明性六大维度来评价农村公共服务质量,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农民对公共服务的期望与实际感知价值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农村公共服务质量存在严重不足。针对上述情况提出了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质量四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因子分析的农村公共品需求满意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陕西省农民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农村道路基础设施、农村医疗卫生、农村社会保障等12种具体公共品的满意度评价,运用因子分析萃取出代表农村公共品满意度评价共性特征的四个公因子:农村"软性"基本公共服务、"硬性"基本公共服务、农业生产服务和农村高层次公共服务,然后依据因子分析结果构建了农村公共品整体满意度的评价体系,并结合问卷中的辅助问项回答情况对因子分析结果进行经济解释,以揭示农村公共品需求的层次性和需求满意度的形成机理,最后提出优化农村公共品供给、提高农民需求满意度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农村公共服务投资技术效率和均等化问题已成为公共管理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政府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利用2007—2009年的统计数据,采用DEA-Tobit两阶段评价模型,测算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村公共服务投资技术效率,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2007—2009年,不同地区农村公共服务投资技术效率水平的变化呈现出梯度变化特征,即西部地区比中部地区高,中部地区比东部地区高;福建、山东、河北、河南、江西、内蒙古、贵州、西藏、青海、宁夏、新疆等省份属于DEA有效;中国农村公共服务投资技术效率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各地区农村公共服务投资技术效率变异系数均小于0.080(除天津市、海南省外);财政分权、人口规模、农民收入水平、地理区位等对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的农村公共服务投资技术效率差异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而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对其产生了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城市人口急速膨胀、汽车数量快速增长的今天,交通出行已成为日常生活中居民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道路体系作为交通大系统中的主要载体,在我国的城市、小城镇、农村地区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成为制约各自交通发展的瓶颈。2008年1月8日在成都召开的第三届公共服务评价国际研讨会上发布的《2007年零点中国公共服务公众评价指数报告》调查结果显示: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长三角地区为研究区域,通过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测算了2015—2019年各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并利用泰尔指数对该区域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进行了测算。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总体不高,且研究期内并未有明显提升,同时,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梯度差异;分服务领域来看,各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城市间差异、省份间差异比较显著;从时间维度来看,长三角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总体差异略有扩大,但浙江省的组内差异呈下降态势,且各年份的组内差异均低于江苏省和安徽省,各省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短板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2006年至2010年。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连续五年从公众视角对中国公共服务水平进行评价,2011年1月7日于北京发布的《2010年零点中国公共服务公众评价指数报告》中展示了公众对十二项公共服务价格的感受和评价情况:对那些“政府提供、市场经营、政府监管”性的公共服务项目,如水电气暖等,以及那些“政府提供、政府经营”性的公共服务项目,如医疗、教育等,公众普遍认为产品或服务的定价机制和定价过程缺乏公开透明性;而对那些以“市场提供、市场经营”为主的公共服务项目,公众则普遍认为价格合理性低。  相似文献   

7.
农村公共服务供需矛盾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同时农民对公共服务需求的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也不断提高。然而,新时期农村公共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与供给严重短缺之间的矛盾,却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突出问题。文章通过对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需矛盾及其原因的分析,进而提出要解决当前农村公共服务的供需矛盾,根本点在于不断提高农民的自主权利意识及需求表达能力,进而才能实现有关体制机制的转变和供给机制的市场化。  相似文献   

8.
从三维视角分析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现状与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锋 《统计研究》2008,25(4):101-105
本报告利用“三农”专家、县乡村干部和农户问卷调查数据,从三维视角分析了现阶段农村民生类、生产类、公共安全类基本公共服务存在问题,指出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不足和公共财政体制不完善是造成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求矛盾的主要根源。因此,为农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必须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增强各级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农村公共服务指标体系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公共教育、农村公共医疗卫生、农村公共文化、农村社会保障和农村环境治理6个一级指标和22个二级指标。文章在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每个指标的权重后,选取我国2003~2007年的数据说明了我国农村公共服务指数的建立、计算及应用。  相似文献   

10.
多数研究文献表明基本公共服务可以促使经济增长,我国为纠正农村基本公共长期以来的供给二元特征加大了财政投入力度,但财政投入存在最优规模.文章以C-D生产函数为模型,以1978~2008年的中央财政投入时间序列为原始数据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与经济增长间关系进行最优规模测算.结果发现广义财政投入占GDP的比重超过了最优值,但狭义财政投入占GDP比重及狭义财政投入占农村GDP的比重低于最优值,这从另一侧面说明我国关于财政投入的制度建设及地方财政投入改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存在较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文章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面对面访谈的形式,Likert式的五点尺度量表来评价农村中老年人幸福指数,为提高农村老年人的幸福指数和生存质量提供科学依据。分析得出农村中老年人的幸福指数和生存质量仍处于较低水平,同时受文化程度、经济水平和配偶是否健在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因而,对农村中老年人这一弱势群体应该给予更多关注和公共服务政策倾斜。  相似文献   

12.
杨飞  何昊 《浙江统计》2009,(5):32-34
公共服务用户满意度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享受公共服务的主观感受与满意程度。本文介绍了常见的简单易行型、双重评价型、双重评价改进型等五种公共服务用户满意度测评方法和目前最具代表性的瑞典模型(SCSB)、美国模型(ACSI)、欧洲模型(ECSI)和中国模型(CCSI)四种用户满意度指数模型,并具体分析了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实践中的指标与问卷设计、调查的方式等几个操作问题。  相似文献   

13.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下简称低保制度,是继取消农业税后出台的又一项重大惠农政策,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项重大举措,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解决农村弱势群体的救命绳。继2007年扩大农村低保覆盖面以来,不少贫困农户的生产生活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4.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要内容,针对当前我国地区间存在的公共服务水平不均现象,文章在深入解读转型期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内涵的基础上,构建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对31个省份在2013年的公共服务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然后对差异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我国各省份的公共服务水平分区域呈现出差异,东部区域的政府政策对区域的公共服务水平影响显著,中部区域的经济发展对公共服务水平影响显著,西部区域的政府政策和经济发展均对该区域的公共服务水平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5.
缩小收入差距是促进社会公平的具体体现,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着力点。已有研究大多聚焦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相关理论层面,较少研究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要素流动与城乡收入差距置于同一个分析框架,缺乏进一步对其中机理分析与影响效应的探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存在较大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城乡要素的配置,进而对城乡收入等造成影响。为此,在阐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对收入差距作用机制的基础上,基于2001—2020年全国29个省级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探究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对居民收入差距的直接影响,并运用逐步回归法分析要素流动在此过程中充当的机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U型”非线性关系;异质性研究中,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呈现时间段差异,现阶段影响更为显著;东北地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与收入差距呈现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倒U型”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劳动力流动、资本流动和技术流动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过程中承担重要机制作用。基于此,提出三条政策建议:一是从文化、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稳步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  相似文献   

16.
《统计与信息论坛》2019,(7):100-107
公共服务质量的综合评价是公共服务提高的前提和基础,为公共服务的优化提供了方向。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以及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选取相关数据并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评估中国31个省份的公共服务质量。对比各省在6年发展过程中的排名变化,并对其空间格局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年份、省份、服务项目之间公共服务质量差距较大,区域特征明显,经济因素成为制约公共服务质量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针对评价结果,从促进经济发展、重建政府考核体系、协调区域发展、改善服务供给模式等方面提出了公共服务质量的优化措施,以期为新时代公共服务质量的提升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政府公共服务水平进行测度,并运用熵权法、Dagum基尼系数法、Markov链刻画其区域差异和演变态势,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考察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政府公共服务的影响。结果显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均呈不断上升趋势,且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从区域差异看,与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相比,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区域差异更大,但总体上两者区域差异不断下降,且差异主要体现在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从演变趋势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政府公共服务的发展状态较为稳定,但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状态转移速度更快,流动性更强;回归结果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政府公共服务具有显著的促增效应,异质性结果表明该促增效应在东部地区表现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8.
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是以民为本。这就要求政府不仅要加大公共服务投入力度,还要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和管理能力,更要重视公众对政府公共服务的满意度。根据黑龙江省实际,建立综合评价体系,通过“十一五”时期5年的评价指标数据和2011年9月进行的公众满意度调查,全面反映市(地)和县(市)政府公共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9.
正政府公共服务质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直接表现。政府公共服务质量评价,很大程度上为衡量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提供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标准和尺度,通过社会公众参与评价,引入外部评估机制,吸收外部评估主体,让社会公众评价政府公共服务质量,做到"发展为了人民,成果惠及人民,评价来自人民",从而促进政府树立服务理念、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推进服务型  相似文献   

20.
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状况评估指标体系的缺失,让我国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现状缺乏一种衡量标准,无法客观地评价各主体的供给行为,进而弥补供给不足,协调各地发展。文章利用层次分析法,提出了一个涵盖义务教育、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基本社会保障及公共就业服务四个方面,涉及四个层级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指标赋予权重,为评价我国及各地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行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