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卫三畏与中美文化交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世纪初,随着中美关系的发展,许多美国基督新教传教士梯航来华,卫三畏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位。他在中国40多年,不仅恪守教职传播福音,而且积极参与美国对华外交。同时还担负文化交流的使命,他编辑出版《简易中文教程》、《汉语拼音字典》,还著有《中国总论》、《中国商务指南》等有关中国方方面面的资料,向西方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勤于汉学研究,被称为美国“汉学之父”,对中美文化交流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美文化的差异在于其核心价值观的不同,即美国的个人主义思想和中国的集体主义思想.处于中关这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的文学也就集中反映了两种核心价值观的差异.这样的差异或源于中美对于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概念的定义不同,或受到出于不同的历史渊源的文化传统的影响.从文学的视角阐述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表现对于促进两国文化交流以及增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的一生,是中美两国人民友谊的最好见证,他与中国进步文化的融合,特别是与中国活的灵魂的结缘,是以《活的中国》的编辑出版和《红星照耀中国》的问世为重要的标志,是中美两国文学和文化交流史灿烂的一页。  相似文献   

4.
《新大陆游记》与梁启超的美国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大陆游记》一书文化上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其政治上的重要性。书中根据实地考察,对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及其扩张性,美国平等自由的价值观和共和政体,美国现存的严重社会问题与未来发展前途,美国社会的特色及中美基本国情的差别等作了记叙和评论,鲜明反映出坚持维新立场的岭南思想家认识美国的独特视角和深刻程度,是先进的中国人自觉进行中外文化交流的珍贵记录。  相似文献   

5.
美国华裔文学与民族学具有直接关系。民族是一个稳定的共同体,具有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四个基本要素。美国华裔又具有其特殊性,即他们是生活在美国的中国移民或出生在美国的华裔后代。在美利坚民族以欧洲白人为主体的社会中,华裔属于少数族裔。美国华裔文学反映的主要是华夏文化与美利坚文化之间的冲撞与融合。在中美文化的认同方面,美国华裔作家大致可以分为四个类型:第一类,身为华人而感到自豪并竭力弘扬中华传统;第二类,否定中华传统而崇尚美国主流社会的价值体系;第三类,持认同华夏文化而又不否定美国文化的折中态度;第四类,持多元文化的态度。全球化的发展道路和终极目标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而美国华裔文学的早、中、晚三代作家,不论他们属于哪一种类型,以其特殊身份在消解中美文化对立和促进中美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方面承担了桥梁和纽带的历史重任,美国华裔文学在美国文学层面上为增进中美文化之间的交流所做出的贡献均印证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6.
文化交流与文化的繁荣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加强民主制度的研究和建设,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哲学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理论先导,哲学的解放的重大意义和着力点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李铁映同志在《论民主》(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哲学的解放与解放的哲学》(《哲学研究》2005年第1期)中对这两个方面都作了系统的阐述,其核心思想和观点与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一些提法吻合,至今依然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和指导意义。本刊于2010年第8~12期开辟"民主与哲学的解放"专栏,就"党内民主建设"(详见本刊2010年第8期第44~51页)、"发展基层民主"(详见本刊2010年第9期第47~58页)、"学习型政党建设"(详见本刊2010年第10期第34~44页)、"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详见本刊2010年第11期第36~46页)、"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交流"等五个方面组织笔谈。本期遴选推出"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交流"主题,约请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行政学院、武汉大学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就文化交流与文化的繁荣发展、文化自信与文化的交流合作、多样性背景下的文化交流等问题展开研讨,并附上学术界关于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交流的最新研究成果。本栏目至本期告一段落,感谢各位专家学者、读者的鼎力支持。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时代的国家竞争内容与方式均有深刻改变,综合国力成为大国较量的主战场。本文基于从物质实力与文化价值观传播两个角度研究美国国家竞争战略的现状,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中对比了中美两个大国的"权势"变化,分析了美国针对中国崛起在军事、政治外交与媒体舆论方面的行动应对。从中国和平崛起战略角度出发,主张在继续强化中国物质实力的基础上,从"文化创新"与"可持续输出"两个角度实施中国文化软实力战略。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对《到美国去!到美国去!》这部小说主人公伍珍为实现“美国梦”在美国奋斗经历的分析,展现了中国移民在美国努力适应环境、在中美两种文化碰撞的夹缝中求生存的境况,着重表现了在美华人在两种文化、两个世界之中的困惑、无奈与挣扎,以及少数族裔在美国主流社会漫长的文化兼容与互补中所经受的艰辛历程。  相似文献   

9.
陆丹尼 《学术界》2001,(2):163-176
本文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中国留美女学生的考察与分析,从妇女史、中美文化交流、留学生等交叉的视角,研究了这批知识女性在不同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的价值观、道德标准、角色定位、专业选择、婚姻状态等的变迁.  相似文献   

10.
中美称赞语的语用差异及其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和美国的跨文化交际中,称赞语的使用频率是比较高的,但是由于中美文化背景的不同,中美的称赞语在使用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了中国“含蓄”、“尊人卑己”和美国“张扬”、“尊人”但不“卑己”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针对近期个别学者非议傅东华归化译本《飘》的再辩护,认为傅译本有充分的理论支撑,傅译本有它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12.
中朝文化交流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朝鲜语中的汉字词占朝鲜语词汇总数的6 0 %以上 ,它在朝鲜语中自成体系。这些汉字词对朝鲜语的发展、朝鲜语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朝鲜族文化发展以及朝鲜语言教育的影响极其深远  相似文献   

13.
中西隐私观差异及根源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国人和西方人持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因而对于隐私的含义、范畴的理解以及维护隐私的意识也不相同,在国际交往中难免因此产生冲突。分析中西价值观的不同文化渊源,探讨中西隐私观差异的根源,以推动国际交流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4.
从文化语境顺应看外来词翻译中汉语字词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当代汉语中出现的常用英源外来词为对象,探讨了文化语境顺应在外来词翻译中对汉语字词选择的作用,研究发现外来词翻译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顺应中国文化语境,其中中华民族文化心理、思维方式以及汉字文化意义双层因素对外来词翻译中汉字词的选择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加深入。俄语作为一种沟通的语言,在两国之间的交往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纽带作用。在俄语翻译中,词汇是基础,研究跨文化背景下的俄语教学中的词汇翻译,对于指导今后的俄语教学,提高学生们的俄语学习水平,完善俄语教学中的词汇研究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词汇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词汇的文化意义包括内涵意义、风格意义、情感意义、联想意义等与民族文化因素有关的意义。英语和汉语词汇反映出的文化特征通常有三种类型 ,存在着文化差异的主要有九个方面。我们只有了解和理解了这些词汇之间的文化差异 ,才能克服因此而造成的交流障碍  相似文献   

17.
在跨文化交流中,由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或虽属于同一民族、同一文化背景,但分属于不同社会集团或社会阶层的成员,对各种颜色符号的感知是不同的。因此,使得颜色词具有丰富的感情色彩和文化信息。本文旨在探析颜色词在语言运用中的英汉文化差异,力图更好地促进英汉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藏汉文史料,较系统地对历史上藏汉两族在雕版印刷、佛教与译经、文史典籍、建筑测绘、工艺美术、天文历算、医药学、体育项目、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文化交流作了概述,从而进一步说明,历史上藏汉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经济合作和两族人民的友好往来、团结互助的关系,是十分深远而密切的,并且是藏汉两族人民相互关系的主流。  相似文献   

19.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词汇语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荟 《云梦学刊》2004,25(5):118-121
由于中西文化背景不同,英汉词汇的组构各有特点,在翻译过程中,中国读者往往对跨文化因素把握不够,从而屡生歧义,导致语用上的偏差。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构式,从中剖析一些客观存在的语用特征,可消减词汇互译上的语用误解。  相似文献   

20.
英汉动物词语的文化内涵与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不同民族的语言使世界上的文化呈现出千姿百态。文化差异赋予同一动物词语不同的内涵 ,词汇反映了特定的社会文化 ,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差异造成了词汇在文化内涵上的差异。本文以动物词语为例 ,从同一动物词在英汉语言中具有的相同与相异的文化涵义 ,相同的文化内涵由不同的英汉动物词来表达 ,以及出现相应的文化内涵空缺现象等方面来进行动物词语与文化内涵异同的比较。通过比较 ,人们可以更清楚地感受到英汉文化在动物词语上留下的历史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