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声无哀乐论》认为音乐与创作者的情感无关,并否定音乐的政治教化功能,却对音乐形式表现出高度的关注,不少学者批评这种观念带有"形式主义"的倾向。但事实上,《声无哀乐论》包含着"审美的普遍性"、"审美的纯粹性"等深刻思想,体现出高度自觉的审美意识。《声无哀乐论》的"形式美"音乐观并非重形式轻内容的"形式主义",而是魏晋玄学与美学思想的集中反映。  相似文献   

2.
"和"是重要的音乐美学思想,《乐记》中多次提到"和"的观念,文章认为《乐记》中的"和"主要强调音乐的调和、和顺的功能,以达到清明政治的目的,是儒家美学思想的体现,所以可称之为音乐功能论;而《声无哀乐论》中"和"则主要指音乐自身的和谐,把音乐从政治的附庸中解放出来,肯定音乐自身独立的美学价值,具有音乐本体论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声无哀乐论》作为一部重要的中国古代美学著作因其音乐本体论与功能论貌似矛盾的论述,研究向来众说纷纭、评价不一。本文将针对学术界对《声无哀乐论》的本体论与功能论研究作一述评,以阐明嵇康对音乐本体的真善美综合的规定,并指出,嵇康批判名教要求越名教而任自然,将音乐几乎归于自然,是与阿多诺批判启蒙理性要求艺术不模仿自然,寻求艺术救赎的主张是同样积极和振聋发聩的。  相似文献   

4.
《声无哀乐论》中关于音乐社会功能的论述虽然内容不多,但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体现了嵇康音乐思想与儒家音乐思想的根本不同.《声无哀乐论》认为音乐实现社会功能的途径主要有两条,音乐通过与舞、诗结合产生社会影响和通过宣泄哀乐之情、引导神情趋于平和来实现影响人心与移风易俗;而音乐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审美愉悦的功能、养生的功能和移风易俗的功能.《声无哀乐论》关于音乐社会功能的理解对公民艺术素质培养的启示是:艺术素质培养的目标是"审美",基础是器乐教育,为此要发挥参与者的主动性,以实践为途径来实现.对公民道德素质培养的启示是:通过将音乐淫正的区分可以实现节制思想;人通过音乐融入自然之中,体悟和遵循自然的规律,并以自然的本性为依据来规范和提升自己的心态、精神和行为方式,使之达到真、善、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中,“声”和“哀乐”之间的名实问题是作者表达观点的根本角度,也是“秦客”和“东野主人”争论的核心:“东野主人”认为“声”“和哀乐”之间只是名和实的关系,有对应但不是一回事;“秦客”则抓住二者的对应性,强调其一体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较之西方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重视情感表现,即所谓“诗言志”的传统。就此而言,《声无哀乐论》可以说是其中卓然独立的奇葩。因为它对音乐与情感的关系作了前所未有的详细论析,而结论却是否定性的,即其所主张的“心之与声,明为二物”,“异途殊轨,不相经纬”。因此,牟宗三先生指认《声无哀乐论》“不是反传统,而是非传统”。 在对《声无哀乐论》的评价中,不少论著在肯定其突出音乐艺术的形式美因素,突出审美主体的能动作用等功绩的同时,又批评它对音乐与情感的关系的否定过于武断。有的还抓住《声无哀乐论》认为音乐可以“发滞导情”,认为“随曲之情,尽于和域”等看法,批评它自相矛盾,并从嵇康党曹仇马的政治立场等方面寻找个中原由。笔者以为,《声无哀乐论》关音乐与情感的关系的看法上确有不尽合理之处,但它并非一般的逻辑矛盾,而有着深刻的思想理论根源。  相似文献   

7.
《吕氏春秋》与《乐记》在音乐发生学、中和之美和音乐教化等方面存在诸多相同或相通之处.关于音乐发生学,二者都认为乐是由人心产生的,人的心里有所感受,就会在音乐中表现出来,音乐表现于外而能够化育于内;关于中和之美,《吕氏春秋》把“和”视为“乐之本”,《乐记》则从天地之和阐释音乐之和的作用,二者都倡导音乐的中和之美;关于音乐的教化作用,《吕氏春秋》和《乐记》都认为乐的美以善为前提,都认为乐与政通,应该发挥音乐的教化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重点分析了《声无哀乐论》首答和末答中嵇康自然的音乐本体论及其不能实现的儒家政治理想 ,对比了嵇康理论核心———音乐自律论与汉斯立克音乐自律论的异同 ,指出嵇康音乐本体论之得失 ,并且论述了《声无哀乐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相似文献   

9.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以严谨的理论分析,摧破了传统产有哀乐论的片面和有关的音乐神话及迷信,提出音乐之美在于其自然之和,可以对之进行客观的科学研究;哀乐之清产生于社会的人生事件;音乐以其和谐而不是情感内涵作用于听者,可以培养审美情感,感发哀乐之情和增进道德人格。以往对《声无哀乐论》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探讨嵇康对音乐的特性、音乐与情感关系等方面的理论,重在逻辑的清理,而较少结合栋康的整个哲学观探索《声无哀乐论》的深层理论内涵。本文以全面阐发嵇康音乐美学体系为宗旨,力求揭示嵇康对传统哲学中美善关系这个重要…  相似文献   

10.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在中国文艺思想史上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也引起了许多不同的见解。本文深入分析和研究了《声无哀乐论》的理论内涵及其历史意义,认为否认艺术作品蕴含有人的情感因素是错误的,并不符合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的实际情况,指出过分强调艺术作品形式因素的独立性是不正确的。同时,本文认为,嵇康实际上继承了儒道二家的思想成果,有意识地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二者在理论上的缺失,进而初步调和融汇了二者的理论优长,开启了中国文艺思想儒道互补的民族传统。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50年代在英国兴起的化研究,以当下大众化为研究对象,呈现流派纷呈的发展格局。世纪之交,中国的化研究由对异域化研究理论的介绍逐渐向纵深透视,厚重的学术论不断出现。大众化起源及早期流变的研究,使化史研究多了一个学术增长点,也使其领域进入化史研究视野,导致化史研究在根本性的指导思想与学术观点上产生变革。  相似文献   

12.
宾兴研究与科举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宾兴研究"是科举学的新兴研究门类。从科举起源来说,宾兴曾是广义科举制最早的源头;从科举典礼来说,宾兴礼的出现使科举典礼系统与科举制度分级相互呼应;从科举经费来说,宾兴既是政府财政性科举经费的统称,也是民间捐资助考经费的统称;从科举社会研究来说,宾兴作为古代教育第三部门,为研究者从社会结构与功能的综合性角度对科举社会进行剖析,提供了极佳的个案。  相似文献   

13.
美国学与中华学都强调反思自身和高扬理性,但中华学更致力于以科学理性精神改造中华民族的思维.美国学体现出跨学科性、反思性、地域性等学科特点,中华学具有综合性、天人合一性(即自然地域与民族人文相统一性)、实践性等学科特质.美国学至今依然是一门松散的学科,中华学比之美国学有着明确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4.
阳光 《21世纪》2009,(4):14-15
2009年春季中国国际教育巡回展刚刚在北京国贸展厅落下帷幕。400多所海外院校在此次巡回展上拼抢中国生源。也许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从此次教育展会上透露出来的信息明显地呈现出一种新的趋势,人们除对国外院校依然热切关注外,学生和家长们对留学后的出路也显示出了格外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学习动机问卷用对1350名大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了调查,目的在于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程度,得到有效问卷946份。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内、外部动机不存在显著的相关,但它们也并非截然对立,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大学生的内部动机与学习成绩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相关,外部动机与学习成绩存在负相关,即过于强烈的外部动机对学习成绩会产生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虽然英语和汉语在动词的基本概念上是一致的,但是如果对动词的功能及用法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就会发现,英、汉动词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尤其是它们各自动词所特有的语法特征,在实际应用中常常影响我们的英语学习和教学,以至使我们在社交中遇到麻烦。因此,对英语和汉语动词的对比研究须特别重视。  相似文献   

17.
根据南方考察体验,介绍了华中科技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在改革开放、校园环境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学校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同时梳理了相关院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和建设方面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概念出发,对社会音位学作了界定,强调具有社会意义的语音差别。对于标准发音(RP)以及有标记RP和无标记RP这两种类型的RP作了详细的解释。随后本文集中探讨了发音连续体和RP、社会语言变量和RP,认为由于情景因素的复杂性,语音调整具有其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杨浩  衡君 《南都学坛》2000,20(6):80-81
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学习迁移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文化研究"在文化现实的逼迫和人为的造势中学科化了。相反,文学研究作为学科却出现了"解合法化"的趋势。但是,即使是趋于强势的文化研究也取代不了逐渐边缘化的文学研究。它们两者不是包容或更替的关系。文化研究作为学科是必不可少的,但认为它是文学研究者的事情并将其设置于中文系则既是认识的不到位,也是实践所难以胜任的。在文学并没有真的终结的情况下,文学研究的路仍然宽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