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李文实先生是一位较早的“花儿”研究者,他从“花儿”与《诗经》的比较、“花儿”与散曲的比较,“花儿”的产生等多方面、多角度对“花儿”进行了研究,其研究成果成为“花儿”研究中的奠基鼎力之作  相似文献   

2.
“花儿”是西北地区的一种民间艺术。由于“花儿”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关系密切,所以在许多“花儿”中都涉及到了当地群众的饮食习俗。文章通过对“花儿”的研究,具体阐述了青海饮食文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花儿”中的岁时节令习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儿”是西北地区的一种民间歌谣。由于“花儿”与人民群众生活的密切关系 ,歌中不乏反映人们岁时节令习俗的内容。文章通过对“花儿”的研究 ,阐述了青海地区的一些岁时节令习俗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声乐的角度出发,以演唱风格为主要思路,主要研究昌吉地区回族“花儿”的音乐特点、演唱风格及演唱技巧。重点研究昌吉地区回族“花儿”的演唱风格,通过研究新疆“花儿王”韩生元的表演风格特色及声乐演唱技巧,力图挖掘昌吉地区回族“花儿”不同于其它地区的风格特色。  相似文献   

5.
试论“花儿茶园”与花儿的传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儿茶园”是近年来在青海各地兴起的融花儿和饮茶为一体的新型文化产业,它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为花儿传承开辟了新的途径。“花儿茶园”在培育花儿歌手、满足城乡群众对花儿的需求、弘扬和传承花儿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新疆回族“花儿”源于西北“花儿”,它内容丰富,曲调优美,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深受当地人民群众的喜爱。文章从新疆回族“花儿”的曲令特色、方言特色、简化的程式、借鉴他民族的音乐四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浅显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花儿”是西北民间文学样式之一,在多民族地域流传、在多民族间传唱,是促进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媒介,承载着多民族和谐共生的历史。“花儿”的广泛流传,对其流传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和时代价值。要从“第二个结合”理论高度对其加以继承发扬,特别是深入发掘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时代价值,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发挥好“花儿”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载体作用,利用好“花儿”与时俱进的歌词创作功能,利用好“花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联结各民族情感的纽带作用,利用好“花儿”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的功能,进一步推动西北地区各民族群众逐步实现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西北少数民族“花儿”的审美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从审美的角度,对西北少数民族“花儿”进行了分析。认为“花儿”内容上的山野气息、美的人格、泪水意象、悲剧精神与形式上的豪迈、悠扬、忧怨、缠绵共同构成了其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9.
“花儿”是流行于西北高原上的一种民歌。而“花儿会”则是民间自发的群众性的传统“花儿”演唱集会。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松鸣岩“花儿会”是西部“花儿”的主要传承地之一。此地蕴藏着原生态淳朴、粗犷的古老“花儿”,极具研究价值,亟待挖掘和抢救。民俗的复兴是本土文化觉醒的标志,“花儿”这一民俗文化依然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是西北农民的精神家园,也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增进各民族团结的媒介。  相似文献   

10.
河湟“花儿”以其古朴原始的风貌,体现了青海各民族人民生产、生活的特征和审美情趣,具有较高的生态文化价值和人文价值。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看,河湟“花儿”艺术积淀厚重,内容丰富,形式独特,凝聚着青海各民族群众的理想与感情,在青海区域性文化圈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应加大对河湟“花儿”传承与保护的力度,使之成为西部民歌中的标志性艺术精品。  相似文献   

11.
保安族是甘青特有民族之一,有着特殊的民族历史进程。保安族花儿因保安令及其独特声调使之在河州型花儿中个性突出;保安族花儿的习成及特色与该族群的地理演变和历史进程有密切关系;同时,保安族花儿艺术的习成又影响了保安族语言。  相似文献   

12.
花儿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乡土气息、浓烈的艺术风格震憾着千万人的心扉,吸引着更多的海内外学者。据花儿的流传地域,花儿可分为甘肃花儿、青海花儿和宁夏花儿,它们各有特色,又互相联系。  相似文献   

13.
"花儿"是流传于西北地区的民歌,是一种多民族民歌。山西民歌是山西省境内的居民所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以"花儿"《下四川》与山西民歌《走西口》作为切入点,将二者放到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中去定位和探寻,解读和分析其深层的文化内涵,挖掘其历史文化意义和审美价值,通过比较研究揭示其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背井离乡的共同主题,发现民歌内在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以来的"文本理论"研究经历了评介、应用、比较研究及学科建设这一发展过程,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笔者在分析各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新时期以来"文本理论"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一、"文本"一词内涵丰富,但指涉模糊;二、个案研究重在突出独特性,比较研究相对薄弱;三、中西文本思想比较研究的视角独特新颖,但深度不够。该文以这三个问题为视角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学术界兴起了陈寅恪研究,但影响未能超出学界太远。90年代,出现了持续甚久的“陈寅恪热”,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他的人格、思想不仅为学术界?文化界大多数人所认可?赞颂,而且由书斋走向大众,陈氏家族研究也开始受到“陈学”界广泛的关注。进入21世纪后,“陈寅恪热”有所降温,学界开始理智冷静地研究陈寅恪,并加强了陈氏家族研究的分量,出现了陈寅恪研究与陈氏家族研究并重的局面。20多年来“陈学”研究表明,“陈学”有着多方面的课题价值,值得学界以“预流”的眼光介入。  相似文献   

16.
大约在二百年前,黑格尔针对当时各种“比较学科”所兴起的“比较研究”,以思辨的“比较方法论”视界作过透视。以此为背景,结合“比较教育”研究的发展,对“比较”在“比较学科”研究中的方法论功能作一番考究,就会发现:“比较”不仅是科学研究最为贴近的形式思维方式,而且是科学研究不断推向深化,最终获得对研究对象存在的“本来”的理解的方法系统过程。  相似文献   

17.
30年来,国内预设研究的历程大致是:由对西方成果的译介到对它的评鉴,再到自己的独立探索。理论研究主要涉及预设的本质特征、种类、投射、功能、预设触发语和预设研究的方法论等;应用研究包括汉语预设研究和语文实践中预设的功能和应用研究。较之国外,其存在的问题:1)理论研究创意不多,研究领域狭窄。2)应用研究"重面轻点"、"重外语轻汉语",构建汉语预设理论体系的意识薄弱,汉语预设触发语分类不科学;预设的语文实践应用研究总体质量不高,言语行为的涉及面偏窄,且彼此重复;存在"预设"概念被泛化、被滥用的现象。3)研究方法落后。今后的研究重点应该是汉语预设理论框架的构建,其努力方向是细化、深化和科学化。  相似文献   

18.
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研究是我们全党及理论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在这个研究过程中,我们必须贯彻理论创新的原则,更好地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更高、更深的层次。研究的理论成果是否具有价值,这就是评价的学术尺度问题。学术尺度不仅要求理论的创新,而且也必须具备"实践的品格"。  相似文献   

19.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二者关系密切.翻译不仅涉及语言问题, 也涉及文化问题,现今翻译被认为是一种以跨文化活动为目的活动.因此,翻译研究无疑应置于文化研究的大环境之下.而所谓的文化翻译就是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来考察翻译,即对各民族间的文化以及语言的"表层结构"与"超结构"的共性和个性进行研究,探讨文化与翻译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