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郝亚明  秦玉莹 《民族学刊》2022,13(7):1-7, 137
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这一重要论断指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方向,显化并增进中华民族内部的共同性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从以往民族政策内容来看,各民族的共同性包含“两个共同”的共享利益、“三个离不开”的共生关系、“四个共同”的共有历史、“五个认同”的共享价值。四方面的共同性不仅揭示了各民族作为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历史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的内在关系,也在发挥着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凝聚民族团结关系、树立正确中华民族历史观和正确价值观念引导的重要功能。在未来民族工作中,要通过系牢各民族的利益纽带、命运纽带、记忆纽带和价值纽带,深化各民族的共同利益、共生关系、共有记忆和共享价值,以此不断铸牢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2.
从理论维度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从历史维度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由多元走向一体的内生动力;是增强族际互动与提升国家认同的重要推力;是保障中华民族绵延数千载的重要凝聚力。从现实维度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与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是实现民族团结与提升政治认同的根本纽带;是凝聚民族力量与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源泉。从世界维度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世界其他多民族国家如何更好开展民族工作提供了中国智慧,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践相结合,从理论、道路、制度、政策、实践各个层面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本文通过对党的历次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关于民族问题的论述进行研究,梳理党不断深化对民族问题认识的历史脉络,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建立和完善的历史过程,把握做好新时代的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4.
蒋彬  王胡林 《民族学刊》2022,13(6):15-23, 139
村寨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层单元,民族旅游村寨中少数民族居民与外来游客频繁互动,形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空间场域,探讨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有助于从基层视角做好新时期的民族工作。本文以川西北一个羌族村寨为田野调查点,通过考察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具体做法,从坚持党的领导、推动文化创新、做好场景营造、注重深度互动等方面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5.
杨春娥  赵君 《民族学刊》2023,14(1):50-58, 145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国共产党自上而下从政策设计、实践引领、舆论引导等方面开展一系列实践举措。营造新中国和平统一的环境,建立家国安全共同体;重点帮助少数民族,构建多元一体结构共同体;维护各民族政治权利与地位,建设政治共同体;注重各民族经济利益,建设经济共同体;发展新中国文化教育事业,建设文化共同体。这一阶段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践增强了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相似文献   

6.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边疆民族地区特别要全面反对各种解构中华民族共同体和各种虚化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象发生。多维度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特征,全面研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多重挑战,有利于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为指导,探索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和民族工作实践新路径。  相似文献   

7.
徐君 《民族学刊》2023,14(3):11-22, 143
日常生活是各种社会活动与社会制度结构中最深层次的连接处。历史上各民族人民由于战争、商贸等原因流动迁徙,在一些地方形成居住空间上互嵌、生计上互补共生的多民族聚居区。各民族个体社会成员在日常实践中通过语言使用、礼尚往来、节庆参与、婚丧嫁娶、交友等彼此交往与交流,不断打破区隔,增加共同性和认知关联性,在彼此的互动交融中凝聚共识,建立起跨民族的相互依存与情感依恋关系。来自不同地方的同一民族人民通过公共文化空间的塑造和拟亲关系的建立,实现内部认同与精神文化支撑的合力;同时,不同地方不同民族人民又通过日常生活实践中中华教化的塑造,实现本地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合拍共振,从而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础。本文通过考察各民族日常生活实践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体现,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是指的沿边境的18个边境县(市、区),这里聚居了赫哲族、鄂伦春族、朝鲜族、俄罗斯族等众多少数民族,是典型的民族地区。积极促进边境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黑龙江省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必然选择,是保护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必要措施,是开创民族工作新局面的必然要求。边境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良好的现实基础,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对此,需要扎实深入地实施固边兴边富民行动;协同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四个特别”民族干部培养;制定更加切实的动态边民管理政策;坚持边境民族地区与城市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齐头并进;建设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目标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个基地;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学校思想政治课的深度融合。做到因情施策,绵绵发力,久久为功。  相似文献   

9.
陈坤  唐加军 《民族学刊》2023,14(3):33-40, 145
从理论上看,民族团结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两个既有边界,又有着深刻内在逻辑联系的重要概念。两者在概念、价值理念上有所差异。同时,两者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民族团结的“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合”形成的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的高级阶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高一级的团结层次,对民族团结有着更大的制约性和更强的影响力。促进民族团结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件具有内在一致性。“和”与“合”相统一,体现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民族问题认识上的一种深化,从而在民族政策上的一种反映。新时代的民族工作要以“合”为引领,坚持一体的主线和方向;要以“和”为基础,在实现民族团结的过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开启信任密码.信任具有疏通、联结、整合、激励等功能,信任是民族平等团结的凝聚力量,是搭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通道,在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发挥重要作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信任密码开启路径是:坚持从国家认同到对国家信任,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意识;从中华民族认同到对中华民族信任,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从对中国共产党认同到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树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领导核心意识;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道路信任,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制度与道路根基;从中华文化认同到对中华文化信任,增强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1.
张伦阳  王伟 《民族学刊》2021,12(1):10-18, 84
科学研判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客观现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工作的主线,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我国民族关系长远发展所制定的战略规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凝心聚力之效,意蕴是丰富而多维的:其理论逻辑在于,对历史的继承和发展是历史意蕴,"五个认同"是核心内容,服务"两个大局"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价值导向;其现实基础在于,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提供了物质基础,从"自在""自觉"到"自强"是其精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供了政治保障,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结构是其社会基础;最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共享繁荣发展的经济体、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其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2.
梁君思 《民族学刊》2021,12(2):31-40, 96
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百年演进的奋斗历程表明,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基本原理与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建立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既不是先天长成的,亦不是后天做成的,而是多种因素合力下长成的。其中,作为“材料”的民族主义、作为“方法”的民族运动、作为“他者”的民族国家、作为“根基”的民族精神、作为“使命”的民族复兴五重面向,反映了党民族理论历史起步时期不同阶段的主题、内容及特征。当然,这些面向并非边界清晰可判,在不同的阶段有时侧重突出一面,有时多面交织呈现。虽然此时的民族理论不可避免地呈现出某些不成熟的面向,但已初具雏形,并为其后的渐进改进提供了理论前站、搭建了总体框架。这一探讨,对理解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百年演进的艰难性、曲折性、多元性和复杂性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丹珠昂奔 《民族学刊》2021,12(1):1-9, 8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为社会稳定发展凝心聚力的重要举措,很有必要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构成与内涵特质进行深入剖析,进行采取相应的铸牢举措。在概念构成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中华民族"、"意识"和"共同体"三个名词组合而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认识应当从这三个名词的概念上进行综合性把握。在内涵特质方面,"共同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属性,以对家园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价值共同体所形成的看法为指向。在工作举措方面,要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面向目标任务、抓住主线、深入研究和解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法论问题。  相似文献   

14.
周俊利 《民族学刊》2021,12(2):9-16, 93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根基,也是中华民族成员联系的精神纽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各民族共同奋斗的历史进程、“和而不同、多元一体”的灿烂文化、厚德载物的价值观念和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家园,这些优秀文化是各少数民族群体赖以生存、发展的灵魂和根基,也是中华文化保持旺盛生命力、强大凝聚力和伟大创造力的源泉。在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校本课程、特色课及选修课和“课程思政”的教学中,充分挖掘和利用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资源有助于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提升多数民族大学生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认知和体验,促进少数民族和多数民族双向认同,在此基础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5.
王炎龙  江澜 《民族学刊》2021,12(1):49-56, 89
中华民族理论探索和构建的过程始终立足于近现代中国的现实发展。本研究通过对意识观念萌生、文化历史溯源和社会现实观照三个方面的历时性梳理,试图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发展和完善的基本逻辑。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和国家关于民族工作的认识和新时代民族思想指导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内在凝聚成为党和国家在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基础。在中华民族的现代性发展过程中,不同媒体的话语叙事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有独特的内在传播逻辑。机构媒体兼具权威性和拟人性双重风格,在传播叙事中强化国家整体性。平台媒体的技术赋能,也强化了议题的交流讨论和用户的具身体验。内容生产者利用自媒体进行个人叙事,更多主体参与到中华文化的主动阐释和书写叙事,传递民族独特性。中华文明是在互相学习、吸收、融合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各民族文化和而不同,各有特色,各民族在遵从各自的民族认同的同时,又始终秉持共同的价值认同。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不同的媒体话语叙事中得以发展、强化,技术的发展进步为不同民族和地区的人们进行民族话语表达和民族文化传播提供了便利的表演和展示平台。  相似文献   

16.
马率帅  李良品 《民族学刊》2021,12(3):21-28, 96
乌江流域民族地区作为我国西部少数民族重要聚居区,其“边地”的文化属性具有典型的征候意义。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等长时段纵向讨论该地区的“边地”内涵,借由“边地”相关理论并围绕这一地区的“边地”历史、“一体化”进程与策略、“一体化”格局与状态等方面探究乌江流域各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进程,能为“各民族共创中华”等主题提供参考,从而有利于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乌江流域各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是一部中国各民族诞生、发展、交融以及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从“自为”“自在”实体走向“自立自强”实体并且凝聚力、向心力日益增强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基本原理,坚持唯物的辨证的和历史的观点及方法揭示民族发展规律,结合中国的民族特点,提出我国处理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民族平等团结,民族区域自治,促进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这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实际问题相结合的结晶,顺乎民意,合乎国情。  相似文献   

18.
民族语言文字是构成一个民族的重要特征,它在民族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回顾和分析西藏民族语文工作的实践情况,论述了中国共产党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语言平等的基本原则,结合我国各民族的实际,制定学习、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正确方针政策以及立法的过程,反映了党和国家对民族语文工作的一贯重视及党的民族语文政策在西藏的成功实践。同时依据民族语言文字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了在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大家庭里,汉语文和各少数民族语文共同发展并构成了我国多元性和多样化的文化,阐明了做好民族语文工作对于促进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维护民族地区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利君  刘金林  蒙思敏 《民族学刊》2022,13(8):40-50, 157
选取红色文化旅游、红色文化宣讲、红色文化教育作为评估指标构建红色文化子系统,选取“五个认同”作为评估指标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子系统,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百色市红色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耦合协调度。实证研究表明,百色市红色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部要素之间相互促进作用显著,具有高度耦合;2019-2021年百色市红色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分别处于勉强协调、初步协调、良好协调阶段,二者的良性互动已显现成效,但协调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最后,从推动红色文化进产业、进社区、进学校,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群众基础、社会基础方面提出提升红色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耦合协调度水平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0.
赵心愚 《民族学刊》2021,12(2):1-8, 92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社会存在的反映。铸牢这一共同体意识,事关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在铸牢这一意识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发挥教育的作用,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应注意的内容主要为形势教育、基本国情教育与历史教育。发挥好教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作用,需要明确谁负责、谁来抓和如何落实,也需要建立开展这一教育的制度及采取必要的措施。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应融入政治理论课,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同时也需要多形式、多渠道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