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邓小平的涉台思想内容丰富且自成体系,学术界对邓小平涉台思想仅作"一国两制"理解是片面的。从体系方面看,邓小平的涉台思想包括两个密切相关的问题:台湾问题和台湾问题的解决对策。在邓小平看来,台湾问题是美国霸占和控制的结果,台湾问题是中国的统一问题,是一个主权问题,是中国内政;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焦点;台湾问题比较复杂。无论从民族角度,还是从领土归属方面看,台湾应当同大陆统一。按照"一国两制"方针解决台湾问题,是可行的。要解决台湾问题,必须进行思想舆论斗争;展开外交斗争;寻求政治解决途径;开展两岸经济交往合作;建立爱国统一战线,推动祖国统一进程。  相似文献   

2.
“一国两制”伟大战略构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最早是从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而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取得成功。文章概述了邓小平“一国两制”伟大战略构想的形成;论证了这一伟大战略构想在解决香港回归,保持香港繁荣和稳定等问题上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指出了这一光辉范例为中国人民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展现出光明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大势所趋,按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解决台湾问题,是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中国人的共同愿望.香港回归祖国3年来,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际地位提高,生存空间拓宽.这对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样版.  相似文献   

4.
"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一伟大构想是中国政府为解决台湾问题以及和平统一祖国而开始形成,又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的实践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一直准备插手中国和台湾问题的解决。本文试就美国军事介入干涉中国大陆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可能性及中国大陆可能实行的对策做以分析。  相似文献   

6.
美国插手台湾问题,主要出于对本国利益的考虑。新时期,美国为了确保其超级大国的地位不受挑战,遏制中国的崛起,重新调整了对台政策。特别是小布什上台后,美国把对台政策由过去的"模糊战略"调整为在必要时协防台湾的"清晰战略",更加暴露了其长期分裂我国的企图。我党一定要透过台湾问题认清美国的险恶用心,并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而采取各种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邓小平同志为解决台湾向题而提出来的,这是我们党对台方针的一个根本转变,是中国统一问题上最重大的战略性决策,已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上得到了伟大的实践,取得了重大的成功,成为中国特色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一国两制”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考虑的 在当前世界上,除了为数极少的几个国家(德国、朝鲜、中国)外,一般都是一个国家一种制度,或社会主义,或资本主义。而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东方大国,所面临的现状是,大陆在摘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台湾在搞资本主义,而且香港被英国控制着,澳门被葡萄牙控制着,台湾又与大陆隔绝,受到美国《与台湾关系法》的庇护。这种由于历史原因和政治原因造成的复杂局面,不仅涉及  相似文献   

8.
台湾问题是中美两国间最敏感、最关键的部分。台湾问题涉及到中美双方的利益 ,中美关系能否顺利发展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台湾问题能否得到妥善解决。中美两国关系的演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台湾问题解决的好坏。中美两国在许多问题上有着共同利益 ,美国应严格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 ,不应再在台湾问题上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十分重视台湾问题。他把实现祖国统一作为解决台湾问题的根本目标。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他先后提出了武力解放台湾和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思想。他认为解决台湾问题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毛泽东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思想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美国是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关键的外部因素。近年来,中美两国顺应形势的变化和共同利益的需求,适时调整了各自的对台政策与策略,两国处理台湾问题更加理性、务实、灵活。美国政府逐渐加大了遏制“台独”的力度,并与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形成了某种程度的默契与互动,使台湾问题中的美国因素发生了积极而微妙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中国认为台湾问题是影响中美关系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对美国而言,台湾问题只不过是中美关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并非最重要问题)。自中美建交以来,两国之间多次出现风波,大都是因美国在台湾问题上违反三个联合公报而起。本文对台湾问题在中美关系中的地位、目前的状况、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和所谓《与台湾关系法》的性质进行反思和澄清。  相似文献   

12.
王铸成 《理论界》2012,(8):41-43
《与台湾关系法》与《反分裂国家法》,是美国与中国两国的国内法。一个国家利用国内法参与国际事务,借助国内法传递战略意图就成为一种可行的策略。因此对这两部法律进行语用学解读有助于理解国内法在国家战略的执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另外,这两部国内法与台湾问题息息相关,而通过对这两部国内法的分析得到的对美中两国国家战略的理解,也将为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台湾问题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多重性的深刻影响,主要表现在国家主权、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这三个层次上.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必须解决台湾问题,解决台湾问题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4.
胡淑慧 《学术探索》2013,(10):46-50
台湾方面片面认为其作为WTO成员有权自由与相关国家洽签FTA。大陆方面认为洽签FTA是主权国家之间的行为,尽管台湾为WTO的成员,但作为中国的一个单独关税区,其无权与有关国家洽签FTA。台湾对外洽签FTA并非一个纯粹的经济问题,其带有明显的政治意图,台湾不能单方面决定,需要两岸过沟通协商解决。从台湾方面来说,必须坚持一个中国框架,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大陆积极沟通和协商;从大陆方面来说,当以适度理解台湾民众的关切,并予以附条件的同意,采取个案处理的方式应对和处理台湾对外洽签FTA问题。  相似文献   

15.
《反分裂国家法》是一部“和平统一法”,从立法目的、基本内容及其产生作用等方面来看,它是为了反对分裂国家,促进和保证国家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而不是一部战争法,不是要以非和平方式实现统一。《与台湾关系法》是一部“和平分离法”,从立法目的、基本内容等方面来看,它是要维持两岸“和平”,强化两岸“分离”。该法对台湾问题产生的影响在不同时期不尽相同,在蒋经国执政时期,它强化了两岸“分离”(一个中国);在李登辉、陈水扁执政时期,它强化了两岸“分裂”(一中一台)。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在于台湾岛内。  相似文献   

16.
赵洪宝 《阴山学刊》2002,15(1):66-68
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部事务问题。因美国插手台湾 ,且把它作为遏制中国的基地 ,打乱了中国武力解放台湾的计划。面对中国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美国又调整对台政策 ,严重干扰了祖国的统一进程。面对未来我们应在经济、政治及两岸文化交流方面进一步发展 ,做好一切准备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相似文献   

17.
祖国统一思想 ,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的重要内容。关于台湾问题的论述 ,在邓小平祖国统一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邓小平始终是将解决台湾问题放置于处理中美关系的国际大背景中着眼的。深入研究新时期邓小平提出解决台湾问题的国际条件及台湾问题与中美关系重要思想的基本点 ,对于深刻理解邓小平祖国统一思想和“一国两制”科学构想 ,并以此为指导 ,在实践上进一步推进祖国统一的历史进程 ,尽早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 ,邓小平提出解决台湾问题绝非偶…  相似文献   

18.
政治稳定与两岸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政治稳定与两岸统一都淦政治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发展两岸关系,正确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所必不可少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深入研究政治稳定与海峡两岸统一问题,对于不断调整大陆和台湾的关系,使之在现有基础...  相似文献   

19.
事实与共识     
这几年,台湾文学界出现一种值得警惕的倾向:有的作家、评论家在谈论台湾文学时,总是不适当地强调所谓“独立性”、“自主性”,而否认“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1988年,羊子乔先生发表了一篇题为《让我们自己来》的文章,对我的《台湾现代文学简述》一书提出“质疑”。他认为:“台湾文学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个性”,在台湾,“中国、日本文学是台湾文学的一部分”,而我却站在“有利于‘中国统一’的立场,来从事台湾文学的研究”,“视台湾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视台湾文学为中国文学的一部分”,因而是“大中国沙文主义”。  相似文献   

20.
如何实现中国统一,是全中国和全世界人民都十分关注的重大问题。在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下,我们实现了香港回归祖国,在今年内澳门也将回归祖国。在实现祖国完全统一问题上,现在仅剩台湾问题还没有得到最后解决。自1949年国民党逃离大陆盘距台湾以来,台湾海峡两岸就形成了长期对立的局面,国民党叫嚣反攻大陆,中国共产党内也曾有和平或武力解放台湾的两种主张,邓小平同志以现实主义态度告诉人们,“是社会主义吞掉台湾,还是台湾宣扬的‘三民主义’吞掉大陆?谁也吞不掉谁”。如何实现统一?邓小平同志以超人的智慧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