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审美经验是审美活动的核心和现当代中西方美学共同关注的焦点。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促使审美领域扩张与重建。审美经验理论的反思与重构成为新时代美学基本理论重建的首要领域和基本问题。当代西方环境审美模式以重塑知觉在审美中的核心地位为基础,通过知觉的首要性、优先性、普遍性、直接性、一体化和身体来源等特征的创新性阐释,实现对环境审美经验结构要素的重构和发生机制的重释。这不仅从根本上颠覆了现代以来审美经验解释的二元论结构,也为新时代美学基本理论的重建提供了实践范例。  相似文献   

2.
卡尔松明确提出环境美学涉及的两个重要问题是“欣赏什么”和“怎么欣赏”。结合环境美学的相关理论,通过对日常自然审美经验的分析我们会发现,人们在选择自然审美对象时不仅需要敏锐的身体感知,而且也受其情感、经验、知识等因素的影响。审美方式并不是单一的静观无功利模式———对象模式,而是混融性的审美模式,包括景观模式、参与式的自然欣赏模式等。明晰了“欣赏什么”和“怎么欣赏”的理论实质,我们会发现人类的日常自然审美行为既体现出人类获取美感的合理性,同时也蕴含着影响生态环境的某些危险性。我们应该吸收借鉴环境美学的相关理论,更应审慎地选择我们欣赏的对象和欣赏的方式。  相似文献   

3.
经验-先验论和审美历史主义是贯穿美学史的两种方法,前者导向还原论和本质主义与个体经验的统一,后者导向历史主义多元论,最终导致审美中的历史主义与反历史主义的统一。对“审美”的研究,需要在经验-先验论和审美历史主义之间进行综合。审美研究通过经验-先验论的方法来面对新经验,反思出新经验中的一般性和特殊性;通过审美历史主义,审美研究尊重历史传统,并且充分利用历史所提供的多种审美模式,对当下正在发生着的新的审美经验做出阐释,选择性地推动新经验的发展。对“审美”的研究中,两种方法的结合,可以把对普遍性的提炼与对新经验的吸纳结合起来,从而让人类的审美愉悦成为由历史的长河汇聚成的海洋,成为由每一个个体的独特体验所凝聚成的交响乐,这种汇聚与凝结,才是美学史研究和审美理论研究的使命。  相似文献   

4.
审美模式在西方环境美学发展中被高度重视,特别是阿诺德·伯林特的“参与模式”与艾伦·卡尔松的“科学认知模式”之间的争论最为引人关注。“参与模式”强调环境审美的身体化、审美感知与日常感知的交融以及家园感的营构,“科学认知模式”强调严肃审美、环境审美的伦理指向以及环境的结构功能性,两种模式的突出争议体现在介入与分离、一元化与二元化,两者的差异为环境美学提供了不同视角下的发展路径,从而推动了环境美学理论的多样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以审美教育的基本原理为指引,通过描述实际教学中的沉浸式教学场景,总结美育教学经验和规律。该教学实践证明了“美育是体验型教育”,“必须通过师生的情感共鸣来达成效果”,“其教育过程是即时发生”等美育教学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追求多感官参与、强调现场感染力和学生即时感受的沉浸式教学方式在美育中所具有的独特作用。通过分析沉浸式教学所必需的外部条件,认为数字移动媒体时代,新技术的发展,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和方兴未艾的元宇宙构想,将为未来的沉浸式审美教育提供更多可能,为新时代的工程美育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审美教育作为芙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不仅在于让受教育者掌握美育理论,更重要的是将美育理论贯彻到日常行为中。审美教育理论和现实的结合具有一定的难度。经过多年的审美教育研究与大学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认为审美教学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开展实践不失为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审美教育理论与大学文化建设的结合是二者共同塑造完美人格的育人目标所决定的。宿州学院的大学文化建设通过“三馆一园一所”以及教学改革将审美教育的教学实践落实到大学文化建设活动中去,将大学文化建设的环境文化建设、学术文化建设和高校的文化引领等要素与审美教育塑造完美人格的理念相融合,起到较好的实践效果,具有一定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7.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审美教育内容体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大美育观的指导下,立足于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教育平台,提出了审美教育内容与美育潮流相适应,与教育平台相适应,与专业相适应,与审美素质要求相适应的四大原则。认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审美教育的内容可分为4个系统:认识——认知美系统、体验——情感美系统、锻炼——意志美系统和创造——行为美系统。  相似文献   

8.
信息时代为青少年审美教育提出了挑战 ,同时也提供了机遇。时代要求开辟审美教育新途径 ,在继承传统教育途径的基础上 ,应从三个方面进行丰富和发展 :编写一套时代性、创新性强且便于与现代化信息手段接轨的新美育教程 ;改革学校美育 ,将CAI引入美育课堂教学 ,拓展社会美育新领域 ,实施网络美育  相似文献   

9.
“人生的艺术化”是朱光潜先生早期美学思想的枢机,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今天,它仍对我国当前审美教育提供重要的启示意义:一、审美教育应以塑造完整的人为其宗旨,着眼于人格的整体性和个性的丰富性;二、审美教育应以情感教育为中心,强调美育的情趣性;三、审美教育应是“人生化”的审美教育观,或生命教育观。  相似文献   

10.
面对当代大众审美文化发展的新态势及其所带来的社会审美风尚的改变,美育的理论和实践必然要作出相应的调适。当代美育应超越学校审美教育的窄圈,转为对现实审美问题的发现和解决,重视审美的功利性价值,培养人们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社会现实人生。在理论层面上,美育的发展应从传统美育注重抽象的情感教育转为培养社会公众反映现实的情感能力,塑造自由个性;美育应以其外在的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和人文导向功能来引导大众的审美活动。在实践层面上,应把审美教育的对象扩大到社会成年公众,把实施美育的途径扩展为整个开放的社会系统  相似文献   

11.
儿童审美教育虽然有着固有的特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时代对学校美育提出了挑战,“中和协调”、“陶冶情性”的美育思想已远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了,学校应把审美教育作为一种培养健全人格、适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创造型人才的必经之路。要想实现这一培养目标与思想,学校在儿童审美教育中必须体现时代特点与儿童的年龄和认知特征,以及审美教育中的形象感染性、情感动人性与娱乐性;必须从开阔学生视野入手,多方位地提高儿童对美的感受力与欣赏力,把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作为美育的核心和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2.
环境的审美经验首先是一种与日常经验相关的经验,是一种功利向审美的超融体验。其次,它存在于鲜活的审美感知中,是一种真正的感知联觉,是感觉样式的全面整合。再次,它融合了最独特的地域体验,这种地域体验,使得环境审美经验超融了日常经验,从而建构起最深沉的家园感。  相似文献   

13.
王旭丽 《南都学坛》2012,32(6):97-101
美育作为情感教育,在培养未成年人以德性、创造性、幸福感为核心内涵的健全人格中具有独特而无可替代的作用。加强中小学美育的现实途径有:高度重视大自然在童年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丰富儿童自然审美体验;落实减负增效,为审美教育拓展空间;将审美活动有机融入学校教学活动之中,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才艺发展;让经典阅读伴随儿童健康成长;因材施教,发展每一个体天赋的富有诗意的文化需求和生活习性;充分利用社会美育资源,增强儿童社会审美体验;加强自身修养,塑造个性人格之美。  相似文献   

14.
论审美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解释是审美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是在审美体验基础上对审美意义即生存意义进行的解释,是运用理智对作为生存体验的最高形式的审美体验进行反思、分析,从而获得自觉性,把握审美意义的过程和结果。审美体验是审美解释的基础和对象;审美解释是审美体验的概括和抽象。审美解释是获得审美意义的必要环节,是由审美体验到审美意义的过程。从审美体验出发,分解、打破这种体验的混沌状态,进入理解和阐释,就是文学意义的建构。审美解释包括两个环节,一是分离审美体验的身体性,产生审美意识,包括审美理解和审美判断;二是对审美意识进行反思,进入审美阐释和审美批评。审美解释必须包括审美评价(作为对审美情感的反思)和审美释义(作为对审美直觉的反思),且二者是同一的。审美解释既具有历史性,又具有超历史性,是历史性与超历史性的同一。历史性是基点和起点,超历史性是超越和终点;审美解释的历史性是过程,是外在的形式,而审美解释的超历史性是结果,是内在的实质。审美解释本质上是超越性的,它突破历史的局限,成为自由的活动,并获致终极的审美意义--生存意义。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高中生进行一年以上系统的美育课教学,考察了审美教育对高中生审美欣赏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审美教育对高中生审美欣赏能力的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能促进其审美感知能力、审美记忆能力、审美直觉理解能力、审美情感体验,审美评价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审美教育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知识经济成为社会发展主流的当今时代,审美教育对于促进知识的创新具有重要的价值,审美不同寻常的感性意义可以超越和突破人们固有的心理感觉模式和文化心理结构而为知识的创新提供动力与方向。文章从美育的感性内涵、审美直觉和审美想象及联想的感性存在方式及其与创新内在关联等方面论述了其对人们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作用。并阐述了当前加强审美教育对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形成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7.
社会认识中的审美追求根源于马克思的在社会实践中“人也按照美的规律建造”的重要思想。当代社会认识的审美追求体现在三个层面:日常的社会心理、阐释的社会理论、决策的社会规划。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以美的眼光来感受社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审美设计、管理美学、社会发展美学等新兴学科对日常生活审美加以理论阐释。在此基础上,和谐社会成为新的社会规划的审美理念。研究当代社会认识中的审美认识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18.
环境破坏的根本原因是人环境意识的淡漠和观念的落后。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就是大力开展环境教育。已有的环境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环境的持续恶化并没有得到根本的遏制。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应该改变传统的环境教育思想,超越功利主义的自然观,把人与自然的物质功利关系提高到生态审美的境界,建立人与自然平等的精神交流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全面和谐。发挥生态审美的优势,大力开展生态美育,积极改造传统社会的"经济人",使其转变"生态人",追求"诗意栖居",是当前环境教育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提高国民素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德育和美育是完整的学校教育内容之一。传统教育经验为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提供了范例。语文教学过程中人文精神的审美表达,使寓教于乐的教育教学原则得以实施。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传统的自然审美方式,悠然之见实现了环境审美中动观与静观的结合,有效地突破了西方环境审美模式中坚持动观的理论局限。悠然之见体现了环境审美过程中感官的全息性,实现了感知的联觉。更为重要的是,悠然之见以一种"悠然"的审美态度,实现了功利向审美的超融,从而补救了西方审美方式理论建构中对于审美无功利理论批驳的偏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