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建 《统计研究》2002,19(3):24-26
一、引言能源问题对我国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战略问题。“十五”报告中提出 :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 ,把优化结构作为能源工作的重中之重 ,努力提高能源效率 ,保护生态环境。到 2 0 0 5年 ,全国一次能源生产量达到 13 2亿吨标准煤 ,年均增长 3 87%。其中 ,天然气年平均增长13 19% ,水电年平均增长 8 3 8% ,核电等年平均增长2 9 67% ,全国发电装机达 3 7亿千瓦 ,发电量 173 0 0亿千瓦时 ,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 3 2 %和 5 0 8% ,经济增长速度年平均增长为 7%左右。以上数据制订的是否符合我国国情 ?这需要科学的论证。从经济学经验讲 …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社会经济取得长足发展,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到9.5%,按可比价格计算,从1978年到2008年,生产总值增长14.1倍,人均增长9.69倍。能源产量大幅度增加,原煤由1978年1669万吨增加到11798万吨,增长6.07倍;发电量由41.43亿千瓦时增加到1192.08亿千瓦时,增长27.77倍,能源已经成为贵州省工业生产体系中的主要优势行业。主要能源除了满足本省发展需要外,还东输到两广地区支持发达地区的发展,能源基地的地位逐步凸显。  相似文献   

3.
数字快报     
《四川省情》2024,(4):8-9
<正>全国66138亿元在外部需求回暖和我国商品竞争力持续增强的双重影响下,2024年1—2月,全国实现货物进出口总额66138亿元,同比增长8.7%。其中,出口37523亿元,增长10.3%;进口28615亿元,增长6.7%;贸易顺差达8909亿元。1301.2亿千瓦时近年来,内蒙古不断加大能源开发力度,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和清洁能源发展,使得发电量持续增长。2024年1—2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电量达1301.2亿千瓦时,居全国首位,同比增长14.0%,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的态势。其中,太阳能发电量30.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8.4%。  相似文献   

4.
中国电力与GDP协调发展预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8》等最新统计资料,通过建立双优化灰色模型,对2008-2015年全国用电量与GDP进行实证分析和预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到2008年底全国用电量将达到37255亿千瓦时,GDP将达到298268.8亿元;到2010年全国用电量将达到48460亿千瓦时,GDP将达到410051亿元,电力与经济呈现协调发展的新趋势.“十一五”规划的预期目标可望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5.
最新资讯     
8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14.69% 8月份,我国全社会用电量397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69%,环比增长2%。分部门看,第一产业用电量11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88%,环比下降2.6%;第二产业用电量287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85%,环比下降2.1%;第三产业用电量46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8.27%,  相似文献   

6.
《四川省情》2020,(1):16-17
能源生产稳中向好能源生产结构持续优化2019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煤、电、油、气"主要能源品种生产总体稳定,传统能源原煤小幅下降,电力、天然气产量稳定增长。原煤产量3296.4万吨,下降6.1%(与上年比,下同),降幅较上年扩大5.5个百分点。发电量3671.0亿千瓦时,增长5.1%,增速较上年回落1.8个百分点。原油加工量1010.2万吨,增长40.4%,与上年相比由下降13.2%转为增长40.4%。  相似文献   

7.
一、衢州市电力消费及结构变化 衢州市全社会用电量自建市之初1986年的13.79亿千瓦时,上升到2003年45.11亿千瓦时,用电量增长了2.3倍,年均增长7.2%.全市的电力消费集中在第二产业即工业和建筑业上.  相似文献   

8.
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工业发展的快慢,直接影响一个地区的经济技术和社会发展。近年来,我区受国家产业改革的影响,能源生产和加工转换工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能源紧张的状况得到缓解,特别是1997年能源供需平衡有余,为我区的经济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一、能源可供资源增加,净调出区外量增加1997年,我区能源工业发展较快,一次能源生产量5354.63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2.32%。其中原煤8302.58万吨,增长13.49%,原油131.51万吨,下降13.98%,水电、风电1.39亿千瓦时,增长11.20%。分别占一次能…  相似文献   

9.
长江上游地区水电开发有着独特的优势。其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居全国之首,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的金沙江、大渡河、乌江、嘉陵江、雅砻江等主要江河干流上。其中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流域,是中国最大的水电富集区,每平方公里可产电量达286万千瓦时,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倍,比号称世界水能资源密度最高的瑞士还高3.7倍。  相似文献   

10.
近十年来,我国的电力工业特别是地方电力工业获得了迅猛的发展。据有关资料记载,至1999年末改革开放的二十年间,全国地方电力水电装机容量和年发电量已由解放初期的3000千瓦和1000多千瓦时,猛增至3000万千瓦和1000亿千瓦时。地方电力的飞速发展,对于缓解全国电力紧缺的“瓶颈”制约作用,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与全国电力发展同步,十年间,德州市的电力工业也由弱到强,为支撑地方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主力军作用。2005年,德州市全社会用电量达到94亿千瓦时,创造了增量和增幅的历史最高纪录。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能源的持续紧张,合理地开发利用绿色能源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中科院专家提出: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的开发可以有效缓解我国的能源供应困局,其中,产业化条件最为成熟的首推风力发电。我国风能资源储量大,据保守测算,风电资源在陆上约为2.53亿千瓦,沿海估计为7.5亿千瓦,总计约为10亿千瓦(10米低空范围的风能),如果扩展到50米至60米以上高空,风电资源将至少再扩展一倍,可望达20亿千瓦至25亿千。所以国外专家评论,中国单靠风力发电就能轻而易举地将现有电力生产翻一番。  相似文献   

12.
煤炭行业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生产行业,其产量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近几年来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我国的煤炭生产屡创新高。同时,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不同地区煤炭行业的发展很不平衡,中东部地区无论在开发时间和开发规模、开发强度上都要超过西部。但从资源分布来看,西部煤炭资源占到全国煤炭资源的78%,其中可  相似文献   

13.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民收入保持了稳定增长的态势。1987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3元,比上午增加39元,增长9.2%,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5.3%。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在15%以上的有浙江、天津、广东,福建和山东。超过10%的有吉林、内蒙古,河  相似文献   

14.
能源消费与工业经济增长的协整与ECM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是资源产业经济学的一个热点研究问题,文章利用我国1953~2008年工业生产总值和能源消费总量统计数据,分析我国工业生产总值与能源消费总量的长期稳定关系,并构建误差修正模型。研究表明,能源消费的增长与工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能源消费的增长影响工业经济增长,同时说明工业经济增长有利于能源开发,通过技术创新可以达到节能目的。  相似文献   

15.
珠三角与长三角品牌建设现状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改革开放以来 ,珠三角和长三角的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和最活跃的地区 ,两地GDP约占全国GDP的 2 8%。 2 0 0 0~ 2 0 0 2年 ,珠三角和长三角城市的GDP增长速度都保持在两位数以上 (除扬州和肇庆市区外 ) ,均高于全国 7 8%的平均水平。两地进出口贸易额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 5 2 3 %。珠三角和长三角经济区的土地面积不足全国的 2 % ,人口不足全国总人口的 1 /1 0 ,却创造了全国近 3 0 %的国内生产总值① 。两地经济的快速增长与品牌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三流企业卖产品 ,二流企业卖技术 ,一流企业卖品牌…  相似文献   

16.
能源供需缺口扩大 国内情况。“十一五”期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6.6%,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速为11.2%,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为0.59。面对资源环境压力,国家已确定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初步确定全国2015年的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为41亿吨标煤,在2010年32.5亿吨标煤的基础上年均增长4.8%。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按照年均7%的规划增长速度为0.69,按照年均8%的预计增长速度为0.60。  相似文献   

17.
能源供需缺口扩大 国内情况。“十一五”期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6.6%,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速为11.2%,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为0.59。面对资源环境压力,国家已确定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初步确定全国2015年的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为41亿吨标煤,在2010年32.5亿吨标煤的基础上年均增长4.8%。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按照年均7%的规划增长速度为0.69,按照年均8%的预计增长速度为0.60。  相似文献   

18.
人力资本在地理空间上的非均衡发展,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扩大,将成为未来10~20年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阻碍。基于此,刻画了中国人力资本区域分布的基本特征,测算出近20年间中国人力资本分布区域差异、极化程度,并对其动态演进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①各区域人力资本水平增长的同时,区域间的人力资本分布存在显著的空间非均衡特征,发达地区人力资本储备占明显优势,且与不发达地区的差距不断扩大,并呈现出由东向西扩散的趋势;②西部地区各省份与其他省份人力资本的差异是构成全国人力资本整体非均衡的原因;③中国人力资本水平增长迅速,但区域间人力资本差异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人力资本越低的省份,人力资本增长越慢,而人力资本越高的省份,则增长越快。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建立省际面板数据模型,对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长期均衡中,技术因子对全国大多数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性,而能源要素只在中部地区表现出显著性;(2)短期波动中,能源消费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明显,技术因子主要体现在东部地区.因此在政策制定上要突显出区域的差异性,寻求区域要素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匹配.  相似文献   

20.
一、FDI分布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2002年,我国吸引FDI金额为527亿美元,成为世界上实际利用FDI最多的国家。但由于历史等原因,FDI在我国的空间分布很不平衡,特别是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差异很大。改革开放之初,FDI高度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1984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吸收各种形式的外商投资占全国的96.73%,而中西部只占1.19%和2.08%。近几年来,这一状况有所改善,投资的区域分布呈现出由东部沿海逐步向中西部地区渗透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