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0 毫秒
1.
从贾樟柯导演的第一部长片电影《小武》开始,其作品多次在各大国际电影节上斩获大奖,这与他坚持以现实主义风格创作是分不开的。他始终用冷静的思维和镜头语言,关注边缘人物的命运,描绘着这个真实世界所发生的故事。文章深入分析其电影《世界》抽象的叙事空间所要揭示的内涵,指出在“草根”情节和“乡愁”意识下,人在寻找自我和社会归属的同时迷失方向,从而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反作用力而导致了社会的“断层”。  相似文献   

2.
[摘要]贾樟柯在电影《山河故人》中运用大量表意符号,用深固和游走的隐喻符号传递乡愁,用血缘、个体、人情的表意空间符号延续个体情感,用文化失语与情感断裂的错位消费符号反映现代性文化失语,在“隐喻”“空间”中“消费”着活在不同阶层人们感知世界的离散与失忆。  相似文献   

3.
从故乡三部曲到《天注定》《世界》,再到《山河故人》,贾樟柯一直使用方言讲述故乡山 西普通而真实的故事,演绎小人物平凡而苍白的命运。在其电影中,方言不仅是角色的身份符号和精 神符号,更是山西地域文化和时代变迁的表征。他运用方言符号将人物命运与地域文化以及时代精神 相缝合,呈现理想与现实的对立,让观众在角色狭窄的生存状态和逐渐走向毁灭过程中领悟影片的主 题与意蕴。  相似文献   

4.
周华 《百色学院学报》2012,25(2):119-122
文章以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的哲学沉思,来观照贾樟柯电影对生存的独特表达。文章认为,贾樟柯的电影展示了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存困境,尤其展示了他们因缺失"识别如此境况的能力",而带来的"后悲剧性";精神家园的破碎,更是使他们成为永远"在路上"漂泊的零余人。非"诗意地安居"的生存表达,是贾樟柯电影关注底层生活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5.
在二十余年的电影生涯里,贾樟柯的电影将镜头执著地对准中国社会的底层、边缘,记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变化,展示中国社会的变迁。他通过对材料真实、细节真实和灵魂真实的坚持,去追寻历史真实,进而寻求真理。那些朴素而又真实的影像成为一位中国电影良心的一再说明。  相似文献   

6.
对视觉再现符号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开拓性的探索,在对再现理论的源流的梳理中,提出从符号学角度将再现观念与西方当代哲学和美学理论中的“凝视”相联系,从文本与语境角度分析其理论意义与价值。符号机制则是切入的特有角度,从电影符号与绘画角度来看,这一机制的形成具有意义阐释的特性。文章结合以伦勃朗绘画为题材的电影符号表达分析了符号机制的形态,展示了文本特性。  相似文献   

7.
贾樟柯电影从其独特的县城视角出发,对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日益凸显的城镇化现象进行了审视与书写。在其电影视野中,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面临着物质和精神双重破败的命运,城市沦为陌生而戗害异乡人之所,而其中流动的人们则经历着由反抗走向悲剧的痛楚。  相似文献   

8.
贾樟柯由于自身特殊的小县城成长经历,在进行电影创作时总是自觉地把镜头转向小城镇中的小人物,关注这些人物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生存体验和生命历程。在《故乡三部曲》中,贾樟柯用影像展现了小城镇中的小偷、文工团青年、失业青年等小人物在现代化变革中的遭遇,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9.
从《花样年华》看王家卫电影的继承性与发展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家卫的电影被定位为作者电影,不仅因为王家卫是其电影作品的编者、导者,是影片风格的完整体现者,更因为他的电影有自己的一套可以被清晰辨认的电影符号体系。从《阿飞正传》到《花样年华》,王家卫的7部作品作为一个系列实际上是在其作者风格与个性上的延续和变奏。从母题、时空、叙事、镜头语言、人物特性及商业性等几个层面可以看出王家卫电影符号体系的继承性与发展性。  相似文献   

10.
从最初草根阶层制作的网络短片,到传统电影入主网络发行,再汇聚成集结传统影视公司、新媒体传播平台与赞助商三方力量打造的以盈利为目的的专业化的影视作品,"微电影"这种新的电影产业形态试图借助资源整合,实现多方共赢,并将为中国电影产业带来深远的影响。中国电影产业也许将借此走向新的融合。  相似文献   

11.
贾樟柯在记录影片《海上传奇》中以18位与上海有着密切关系的人物的口述呈现出上海从1930年代到2010年的历史样貌。影片在叙事中运用影像交叠构筑起上海这座城市的聚散离合与颠沛流离命运。影片中对上海日常生活场景以及无名人物的聚焦则是贾樟柯自己的生活经验的投射,反映出他对上海这座城市情感上的疏离。  相似文献   

12.
在经历了故乡三步曲之后,贾樟柯在延续其一贯个人风格的基础上,突破叙事主题的局限,成就了《三峡好人》在威尼斯电影节上的熠熠生辉。先从影片的主题出发,探究了该片所体现的现实主义,接着对影片《三峡好人》的叙事特色做了具体的分析和解读,最后对《三峡好人》的影像表达进行了揭示和剖析,阐释出该片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贾政幼时诗酒放诞养成了他迂腐谙弱的性格,该性格又制约着他进退维谷于官场,疏懒游离于家政。当诗酒放诞基因被宝玉创造性地遗传地放大,欲从儿子身上得到人生补偿的希望火苗旋遭熄灭,悔恨、痛楚、绝望便转化为反感和敌对式的惩戒,惩戒劣子的反方向结果又加剧了他的焦虑,酿成了恶子情结,这是贾政省察失败人生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4.
贾樟柯影片的魅力在于他在表现社会现实的同时,还赋予了具体的、三维的立体空间以时间的向度,从而使其具有了四维性和鲜活性。只是不同的影片表现了转型期中国不同阶段的时空。以时间为线、空间为点,用时间的线穿上空间的点,就可以很明确地梳理出贾樟柯电影的时空线索,凸现出他对转型期中国的关注,对边缘人群的人文关怀和尊重。  相似文献   

15.
从时空角度去感悟贾平凹的散文,可以体验到贾平凹情感的律动。贾平凹散文中的时空意识其实就是一种生命意识。贾平凹将空间置于时间之流中,就是将空间置于富于变化节奏的生命长河中,时间引领着空间,触发了内心情感的律动,而情感与时间的节奏化生命空间又相磨相合,彼此激荡,才赋予苦难人生以流荡不息的生命意识。因此浸染着作家强烈自我的时间意识、辽廓而深邃的空间感以及错综交杂的时空观,是贾平凹散文产生无穷韵味的基本审美因质。  相似文献   

16.
作为特权阶层,贾宝玉和源氏在封建伦理道德秩序下形成相似而相区别的婚恋观念和实践。二人都认同和践行一夫多妻制,对女性都有着占有欲望,但贾宝玉始终追求理想化的婚姻,而源氏则以渔色为其人生第一要事。在婚恋问题上,源氏是封建秩序的维护者,而贾宝玉在追求理想婚姻时在客观上起到了反封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贾宝玉悲剧性格生成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贾宝玉悲剧性格的生成 ,既是时代的产物 ,更是个人主体选择的结果。宝玉正是由于在“错位”的生存状态中“错会了性情”,才形成其独特的悲剧性格的。加之他具有偏离的“恋母情结”和面临着爱情与婚姻、灵与肉的分离 ,因此他否定了整个男人世界时 ,却无法在现实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存在位置 ,于是他陷入了自我矛盾自我纠缠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