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用心扫地     
贺柏武 《社区》2012,(12):60-60
这些年没什么大事,我们一家老小都很少回乡下老家。母亲也慢慢地在城里待习惯了这次专程回家是因为八十七岁高龄的外婆特想母亲,非要母亲回去待上一段时间不可。于是,我就特意请了几天假陪母亲回去,顺便看望一下年迈的外婆。  相似文献   

2.
刘明 《老友》2021,(2):50-50
我的母亲90多岁,由我兄弟四人轮流供养,一年之中,每人供养三个月。我离母亲较远,以前都是请人照顾她。去年因为请不到人了,我只好自己回去服侍她老人家。春节一过,我和老伴回到了老家。老伴不是我的原配,她和我在一起生活还不到一年,也没见过母亲,我私下里想,这次她会怎样对待母亲呢?  相似文献   

3.
朱云 《山西老年》2009,(4):23-23
每到过年,母亲便会早早准备一桌饭菜等着我们回去。她说:"你们平日里上班忙,一年也难得回趟家,过年了,自然要做些好吃的给你们。"母亲的菜烧得可是一流的,我总感到吃不够。  相似文献   

4.
母亲的双脚     
那天,在母亲那里吃过晚饭后,母亲说:“今晚别回去了,就住在这里吧。”我一边洗碗,一边应承着说:“好。”等看完电视准备睡觉的时候,母亲端到客厅一盆热水,坐在沙发上开始洗脚,母亲一边洗一边说:“人老了,腰都弯不下去了。”  相似文献   

5.
以前只知道母亲有风湿性关节炎,偶尔会疼一下。去年,我因病在家待了整整一年,当我重新回到故乡,如此亲近地跟母亲在一起时,母亲的疼痛就立刻变得清晰而又尖锐起来。半夜里,母亲躺在床上翻来覆去,额头满是汗水。  相似文献   

6.
吴长海 《社区》2010,(5):10-10
要乔迁新居了,母亲把旧家具、旧衣服等物什卖的卖、送人的送人,处理得差不多了。墙角还有几袋我和弟弟读书时用过的书.母亲不敢擅作主张.说让我回去处理一下。  相似文献   

7.
夏爱华 《社区》2014,(28):53-53
母亲住在郊区,去母亲家一次,需坐长途车。因为这个,也因为工作忙,成家后,我们姐弟四人各忙各的,去看母亲的次数就越来越少了。重阳节那天,我回去看母素。4个小时的旅途,让我觉得很是疲惫。手里提着大包小包的东西,走到母亲的小院前。  相似文献   

8.
《北方人》2008,(5)
前年母亲生日那天,我买了一件普通的衣服,又封了一个50块钱的红包,骑自行车回去送给母亲。母亲连看都不看,就把红包放进了口袋,把衣服放在桌上,不冷不热地叫我:"坐吧。"我蹬自行车出了一身汗,又累又渴,就去倒茶喝。  相似文献   

9.
母亲在乡下,买衣服很不方便。每次打电话给母亲,总会问一下她最近缺什么,回家时好带回去。可母亲总是淡淡地拒绝,说:“我年纪大了,原来的衣服就够穿了,家里也不缺别的。你的钱就存起来,多吃点好的给自己补补身体。”于是,我每次便真的空手回去,也从来不知道母亲喜欢什么颜色、穿多大尺码的衣服。  相似文献   

10.
十八大报告中有许多意味深远的关键词,让我这个普通学人不觉眼前一亮的却是"美丽中国"、"永续发展",而时时唤起内心悠然感动的那个词,竟是平易又厚重的字眼——"人民"。前不久去南方看望母亲,母亲78岁了,有早期失忆症,身体总体还是健康的。在养老院里陪她住了8天,想起母亲睡觉时手里紧握着一只手电筒,想起母亲叮嘱把门窗关严实了,想起母亲说回去好好工作,我不跟你去北京了,不要拖累你,想起临  相似文献   

11.
母亲过世已经25年,可直到现在,和母亲最后一次“告别”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我的老家在东北辽宁。远在几千里之外谋生的我,当年一月工资几十元,膝下还有两个女儿,每回一次家,得举债半年。晚年的母亲知道我的困境,所以即使再想念也不肯露一点口风,唯恐儿女在回与不回之间犯难。1972年春节,我携妻子女儿回了一趟老家。那时父母双双都在,谁知走后不到两个月,父亲突发脑溢血谢世。相濡以沫几十年,父亲突然离世,母亲的悲苦寂寞可想而知。父亲走后,母亲一直在父亲的影子里苦撑残年。我预感百病缠身的母亲在世时间不会太多,一直想再回去看看,可那年…  相似文献   

12.
母亲打来电话,说父亲得了老年痴呆症,让我回去一趟。对父亲,我是淡漠的,他从部队转业后,安置在外地的一家工厂,一年到头难得回来一次。苦的,累的,一直都是母亲。我辗转赶到家的时候,窗外  相似文献   

13.
为尽孝道,每年我都要把父母从老家接来住一阵。可是二老每次来了只住几天就嚷着要回去,弄得我和妻子好扫兴。 这次我们决心让老人多住些日子。根据父亲总是住几天首先要走的“不配合”表现,我向母亲了解原委。母亲  相似文献   

14.
徐如涛 《社区》2011,(8):50
搬到新居后,感觉生活中好像缺少了什么,愁容代替了喜悦。小区里进出皆是陌生的面孔,即便楼上楼下的邻居,见了面也极少打招呼。我曾尝试改变这种状态,但每当看到对方一副冷漠而又行色匆匆的样子,到嘴边的话就又咽了回去。时间一长,也就习惯了。一天,母亲从乡下来,提了一篮子的香菜。父亲去世后,母亲一个人在乡下侍弄两亩薄田,本想让母亲过来同住,  相似文献   

15.
老家     
枫苑斋 《山西老年》2009,(12):41-41
老家在乡下。每每回去时,总有着一言难尽的感动。比如当我远远地向村口走去时,当我看见村口那几棵老柿树和房顶屋脊上袅袅的炊烟时……就像偎进了母亲的怀里一样,是一腔难以名状  相似文献   

16.
刘翠萍 《老友》2008,(1):28-28
父亲退休了,和母亲生活在乡下老家。双休日,为了给父母一个惊喜,我没打招呼就赶了回去,谁知到家里才知道,父亲骑三轮车带着母亲赶集去了。打开屋门,在屋里转了一圈,随手拿起父亲书桌上的一本杂志百无聊赖地翻了起来,忽然杂志中掉下几张折叠的纸来,我信手拈来,一看,原来是父亲的检讨书——  相似文献   

17.
正亲情成为最远的水接到母亲病重的电话时,我人在纽约,正在和3岁的儿子玩游戏。电话是家里的阿姨打来的,她说母亲本不让她给我打电话,但她知道,母亲是想让我回去看她的。阿姨最后说:"贺贺,阿姨也不希望你有什么遗憾。"高中毕业后,我就出国留学了。同为大学老师的父母毫不犹豫地为我选择了这条路,他们认为对我来说这是最好的出路。现在,我成了一  相似文献   

18.
乐祥涛 《百姓生活》2010,(10):26-26
那天,母亲见我回去,很神秘地叫我来到她和父亲的卧室,用手指了指挂在墙上的一幅新照片让我看,并说:“这是我和你父亲刚拍的照片。”我陪着母亲仔细看那张合影,随后又看了看父母在不同时期拍的照片。从照片中又一次重温了父母互敬互爱牵手走过的不平凡人生历程。当我的目光落在母亲那双布满沧桑的双手上时,一种酸楚立刻涌上心头。  相似文献   

19.
在知青大返城时,胡国华的父亲就办了病退,让他回去顶替。母亲替他填好了表,交了上去,然后从北大荒召回了他。胡国华回上海后,家里郑重其事地召开了两次家庭会议,中心议题是劝他回上海接班。胡  相似文献   

20.
麦田 《社区》2003,(10):42-42
15岁那年冬天,母亲因为疲劳过度猝死在车床前。半个月后,一直被诅咒的父亲赶来了,跪在母亲的遗像前涕泪长流。 我随父亲回到阔别已久的小镇。父亲待我很好,殷勤地嘘寒问暖。这一切又怎能消除整整6年的仇恨?6年前,他为了圆满自己的“爱情”,遗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