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邱绍雄 《云梦学刊》2002,23(4):36-39
《金瓶梅》中的商人与官吏之间有的是迫害与被迫害的关系,有的是依附与被依附的关系,但更普遍的是一种金钱买卖关系。官吏以政治权力的不公正使用换取商人的钱财美色,商人用钱财美色购买官吏的政治权力以谋取商业上的暴利和商业之外的社会特权。《金瓶梅》中商人与官吏的金钱买卖关系基本上表现了中国传统社会中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的特点,表现了中国传统社会中商人与官吏买卖关系形成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2.
人民性是柳宗元官德思想的灵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宗元的“仁政”思想是他从事政治活动的出发点和他的政治理论的核心;他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一切国家统治者的义务和职责;在吏民关系上,他认为,人民是官吏的主人,官吏是人民的仆役。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提出了崭新的民本理论,是中国传统思想中最富有人民性的思想家之一。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国家学说中,国家是由一批专门从事管理的人组成的,这些人就是官吏,他们被称之为“国家代表”.可见,官吏是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层面.如何管理官吏,使其发挥统治效能,是一个令历代统治者及思想家都十分关注的焦点问题.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丰富的吏治思想.  相似文献   

4.
汉代教育是汉代具体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受到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制约,但随着教育的发展,它又反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汉代教育对社会影响的最主要表现是:汉代官吏的群体知识化和由此导致的儒者官吏对儒家政治、经济、文化理想的自觉实践;落后社会习俗的改变;全民共同心理文化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制度保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杰 《学术探索》2011,(6):78-83
制度文明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匡正君王失误的朝议谏诤制度、择优防腐的选官制度、抑制官吏勾结营私的回避制度、纠弹官吏紊失的监察制度、奖勤罚懒的考绩制度、厚俸养廉制度等六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古代这些制度对当时廉政建设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西方学术传统对群体政治心理问题的关注历史悠久,但直到19世纪才产生真正意义上的群体政治心理学.早期的研究侧重于大型群体和群众的心理现象,并且主要是一种思辨研究;随后,实验方法进入群体政治心理研究,研究重点转向小型群体问题,在特定的政治背景中,“去个体化”、“服从权威”等问题成为研究的兴趣点;“群体极化”和“群体思维”是小群体政治心理和群体决策心理中的最受关注的问题,这些现象即使在互联网时代也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邵宇  高小兰 《兰州学刊》2008,(2):115-117,114
知识分子在清末政治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却是在其相对与政治权力地位不断边缘化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随着科举制的废除、皇权国家趋于解体和从“士”到“知识分子”的社会转化,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在传统政治社会结构中的中心位置不断边缘化,从而使清末边缘化知识分子兴起,进而参与“革命”表达这一集团重新寻求政治社会“中心”位置的努力。  相似文献   

8.
封建王朝官吏考核制度,是整个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剥削,封建国家不仅需要设置大量的官吏,建立庞大的国家机器,而且为着这个国家机器能够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进行运转和发挥作用,还特别注意了对官吏实行考核。韩非子曰,治国之要,在于“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  相似文献   

9.
"天命旧汉臣"是效命于以努尔哈赤为首的女真贵族的特殊政治群体,虽然被大量任用,但是由于被猜忌而得不到重用,地位远低于女真贵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他们呈现出数量可观却职低位微、阶层广泛、多为明朝归降的中下级官吏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政治制度是政治思想的重要载体之一,因而帝制的制度原理和政治特征是研究占统治地位的中国传统理想政治模式理论的重要材料.本文从理念与制度结合的角度,考察"以法理天下"的君道理论与隋唐法制的政治特征.从政治思想研究的角度看,隋唐法制体现了一批重要的政治理念,其主要政治特征是强调"德本刑用"理念,注重法律在政治中的地位与作用;强调依法断罪理念,维护在既定法律面前的司法公正;强调官吏守法理念,把调整国家行政管理放在优先的地位;贯彻礼法结合理念,全面维系政治的、社会的和家族的等级结构;强调皇权至上理念,严格区分君臣界限,重点维护皇权尊严和特权.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一段时期内,中国传统文化却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冷落。现在人们开始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研究了基于传统文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优秀传统文化带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塑造、培养大学生优良的人格品德,使传统文化中积极的因素在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寻求和建构黑人群体的文化身份是美国黑人文学的重要议题和历史使命。在其发展历程中,美国黑人文学通过"重返历史"和"流散美学"这两种主要途径,表达了自身群体的政治诉求与情感呼声,建构了黑人群体共同的文化身份,开拓了黑人种族的文化、历史和群体传统,极大地丰富和提升了美国文学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正> 武训精神是一个复杂的实体,旧时代官吏曾从孔孟之道去发掘寻求,虽然是为了他们的政治和宣传的需要,但并非水中捞月无中生有,在武训精神上确实打着深深的儒家思想的迹痕。即使陶行知总结的武训精神,也隐约可见儒家思想所派生的脉络。我们认为,武训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它是集中了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思想)的重要优  相似文献   

14.
西方传统政治正义理念的历史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政治原本实指群体或集体,但群体或集体中的人首先是作为个体存在的,其次才作为必得在一定群体中生活的个体而存在。这种个体与群体(社会或国家)的关系问题就成为西方政治正义理念历史建构所围绕的核心。文艺复兴之前,西方传统的政治正义理念的历史建构大致经历了“自然理性的政治”的理念、“政治理性的政治”的理念、“依法制衡的政治”的理念和“有限君权的政治”的理念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代科学家群体是在中国近代中西文化交汇中形成的一个新型知识分子群体.他们最初由传统"畴人"通过接受近代科学知识教育转化而成,在洋务运动中得到发展,进入20世纪后逐渐壮大.伴随其群体的成长,近代科学家的地位也不断提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政治倾向和鲜明的文化主张,对近代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东汉时期江南士人群体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南素有人才荟萃的美誉,士人对江南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从而形成了江南地区自唐宋以来一直是全国经济文化的重心。追溯这一历史过程,起始于东汉时期。江南士人经历了西汉时期的一段沉寂后,随着江南经济日渐发达,文化发展,江南士人群体不断壮大,成为在东汉历史舞台上一支重要的地域政治团体。在重儒之风的熏染下,江南士人的学术修养日渐加深,取得了相当的学术成就,有著述传世的士人多达二十余人。江南士人群体兴起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原文化的传播,中原官吏的提携,另一方面江南地区经济发展和世家大族的出现,都是江南士人群体在东汉兴起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人类社会的任何制度,都是社会政治的产物。政治社会也就是阶级社会,美国的历史学家摩尔根称之为文明社会。文明社会是以国家的产生为标志的,只有产生了国家,才有与阶级统治的历史使命紧密伴随的政治制度。官吏制度是政治制度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国家  相似文献   

18.
唐律中关于官吏罪责追究的严密而有鲜明特点的制度,是唐代吏治制度中最重要的制度之一。研究唐律中关于吏治的内容,对于深入了解整个封建吏治,乃至了解整个封建法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唐朝官吏在法律上处于既享有特权同时又受从严监督的双重地位。唐代统治者根据封建地主阶级传统的宽猛相济的法律思想,刑律对违法犯罪官吏处置的制度及原则都明显地表现有软硬兼施的两个方面。唐朝的官吏在法律上确实处于享有特权的地位。以“八议”为主要内容的特权制度,不但保证官  相似文献   

19.
<正> 朱元璋“惩元季吏治纵弛”而造成贪赃枉法的严重社会祸害,认为“不禁贪暴则民无以遂其生”从而把惩贪倡廉作为整饬吏治的主要内容.这对于稳定刚建立起来的明王朝的政治统治,恢复与发展社会经济起了较重要的作用.朱元璋整饬吏治的主要点是:一、加强对各级官吏进行为官清廉的教育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相当重视对官吏进行为官清廉的教育.他不仅将他过去在民间看到的“州县官吏多不恤民,往往贪财好色,饮酒废事,凡民疾苦,视之漠然”,使他非常愤恨的事实告诉他们,而且更主要的是使官吏们懂得为政清廉,才能尽忠职守,把精力放在稳定政治、恢复与发展生产等方面,同时还告诉他们“苟贪贿枉法,犹行荆棘中,寸步不可移,纵得出,体无完肤矣.”即必然造成个人的严重恶果,使他们从公私两方面认识须为政清廉.  相似文献   

20.
景晓平  杨雪梅 《理论界》2009,(4):138-140
中国传统中对官吏和教师的培养途径是合一的,道德教育和教法教育始终是教学的重头戏。近代师范教育系统的建立使教师培养的功能从官员培养渠道中分离出来。但重视道德教育和教法教育的传统被近代师范教育所继承。这个传统沉积在历史文化的深处,在关键时刻,拯救了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的命运,也基本决定了中国教师教育的近代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