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印度的中亚战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亚战略是印度大国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中国与中亚和印度的特殊地缘关系,印度的中亚战略不可避免地会对中国产生影响,中国应采取积极措施减少这种影响所带来的不确定性,维护好自己的国家利益,同时争取实现中印在中亚地区的"共赢".  相似文献   

2.
中亚地区位于亚洲大陆中部,北靠俄罗斯,西濒黑海,南与伊朗,阿富汗毗连,东南与我国新疆为邻。中亚地区包括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5个共和国,东西长约3000公里,南北宽约2000公里,总面积为399.44万平方公里(其中哈萨克斯坦为271.73万平方公里,占68%),总人口达5180多万人(其中乌兹别克斯坦为2070.8万,占40%)。 一、中亚地区经济现状及特点 中亚地区原分为两个经济区,即哈萨克斯坦经济区和中亚经济区。中亚经济区包括乌、吉、塔、土4个共和国。这两个经济区各有其经济特色和资源优势。 1、中亚地区当前经济现状及特点。  相似文献   

3.
公元11至13世纪上半叶是中亚伊斯兰化时期。7~8世纪,伊斯兰教传入中亚西部呼罗珊和中亚腹地河中地区;10~11世纪,在喀喇汗和伽色尼两个王朝的推动下伊斯兰教向东、向南传播,今中国新疆西部、阿富汗中部和印度河流域的居民陆续皈依了伊斯兰教;11~13世纪,伊斯兰教深入到中亚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中亚居民的一种生活方式。本文从物质文化、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三个层面剖析了伊斯兰教对中亚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亚私有化漫笔马啸我们所说的中亚国家,是指原苏联中亚地区的5个加盟共和国,就是今天的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土库曼斯坦共和国、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和塔吉克斯坦共和国。中亚地区5个国家中有3个与我国接壤,其余两个不接壤的国家也是我国的近邻。...  相似文献   

5.
拉达克地区历史上属于藏传佛教文化圈,其境内现存的藏传佛教建筑有藏式宫殿、寺院和簌堵坡等。除了鲜明的藏传佛教建筑特征,拉达克藏传佛教建筑艺术因为受印度文化和中亚文化的双重影响,显示出一定的国际化特征。其寺院平面布局、建筑装饰以及塑像和壁画,对世界建筑史和艺术史研究都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拉达克藏传佛教寺院建筑与装饰的中亚元素、印度元素与西藏元素的比较,从建筑史和文化史角度说明拉达克藏传佛教寺院的地域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苏联根据中亚地区的经济地理、资源分布、经济特点、生产水平、专业化分工、交通运输等诸因素,把整个中亚地区划分为两个经济区,即哈萨克斯坦经济区和中亚经济区。前者包括整个哈萨克加盟共和国,后者包括乌兹别克、吉尔吉斯、塔吉克和土库曼四个加盟共和国。  相似文献   

7.
后苏联时代在多方因素制约下,中亚地区经贸一体化进程一直未取得根本性突破。近年来随着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内外部大环境的变化以及地区互联互通水平的显著改善,中亚经贸一体化进程出现了新的转机。在回顾以往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对中亚地区经贸一体化面临的新背景进行了分析,继而从贸易的角度切入,对中亚地区1995-2019年的区域内部贸易额和区内贸易占比的整体情况进行了分阶段研究,发现该地区内部贸易联系在持续加深,这种趋势在2015年后尤为明显。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中亚一体化进程在疫情后继续推进的必要性,并指出该地区在对经贸一体化路径选择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新疆古代居民种族人类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亚地区,自古以来就如一座民族和文化的大熔炉。来自古代希腊、伊朗、印度和中国的贸易、宗教和各种文化潮流,顺沿纵横交错的通道,从四面八方汇集这里,犹如群芳争艳。在种族人类学关系上,中亚也是东西方人种的接触地带,欧洲人种和蒙古人种,短颅型和长颅型,宽面和狭面等各种体质类型在这里彼此接触交往和互相影响。不难设想,这种人类学过程和该地区的文化历史必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地理上讲,我国西北边陲的  相似文献   

9.
霍旭初 《西域研究》2004,(1):104-105
贾应逸、祁小山著《印度到中国新疆的佛教艺术》已由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本书是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主编的“敦煌学研究丛书”之一。本书分为“印度和中亚篇”和“中国新疆篇”两大部分 ,概括论述了佛教发源地———印度到中国甘肃以西古代称为西域的广大地区的佛教艺术。本书内容丰富、资料详实、论述深入 ,信息含量比较高。书前刊有彩色图版 3 3幅 ,包括印度、中亚和新疆的壁画、雕塑的精品 ,帮助读者对本书内容的了解。该书是这一范畴里研究著作中的优秀之作 ,它的出版对研究佛教艺术的产生、发展、传播以及艺术特色等都有重要的意义。佛…  相似文献   

10.
“9·11”事件后美国对中亚地区的政策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战结束后,中亚地区在美国战略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9·1”事件后,美国对中亚地区的政策有两个基本目标实现在中亚地区的军事存在和建立有利于美国的阿富汗未来政权。美国的政策将产生长期的影响,不仅导致美国力量在中亚地区的长期存在,主导阿富汗未来的政治发展,而且对美俄关系和中国国家安全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2004年的新疆周边形势体现出多方面的特点:大国关系影响下的中南亚地缘政治乍暖还寒; 恐怖活动仍未停止;“东突”组织暗流涌动。而与此同时,上海合作组织则启动了东方反恐机制,开辟着现 代“丝绸之路”;中亚经济以及与中国新疆的合作也出现了诸多亮点。展望2005,新疆周边可能持续着和平 发展的势头,但诸多复杂因素交织使中南亚的地缘政治悬念迭出、走势微妙。  相似文献   

12.
9.11事件后,中亚地区的形势更为复杂,各大国与各种政治力量在中亚掀起了新一轮的角逐。本文从地缘政治、安全、经济的角度阐述了当代亚太地区对于中国的战略意义,提出了中国应与中亚国家加强安全上的制度合作,增加能源基础上的经贸合作,并注重协调与其它大国在中亚地区关系的中亚地缘战略构想,分析了这一战略构想在实施的过程中将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3.
杨敏 《河北学刊》2005,25(2):105-112
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对东亚地区产生了日益深刻的持续影响.一方面,为了成为全球化的适应者,东亚三国强化了国内的政策调整与制度改革,以提高对超国家的全球体系的应对能力.另一方面,在金融、贸易、生态环境等领域,东亚已形成了跨国性的区域合作.如何使国家在全球体系中获得安全,并进一步促进跨国性区域合作,以对国际关系机制形成广泛而积极的影响,是东亚国家所要面对的共同课题.从社会行动意义效应的理论角度看,社会行动与社会结构是同一社会过程的两个观察侧面,它们之间是相互胶着和彼此建塑的关系.现代社会主体是"意义主体",社会行动则是"意义行动".在社会主体行动的意义效应过程中,促成了意义化的行动关联模式体系,亦即行动的结构.结构中的"异者"与"异见"可通过结构意义资源的不断生成而建立起某种共同的悟知和一致性的意愿.如果结构内部的意义资源能够形成一轮又一轮的递进状态,将为持久、稳定、富于生机的合作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东亚三国集体结构"可以说应当是作为行动主体的中、日、韩三国间的行动意义效应过程所锻铸或建塑的一种事实过程.随着中、日、韩三国共有悟知的发展,去中心化过程、主体平等必将进一步推进,从而使相互间通过让与或坚持、接受或拒绝,增进认可、理解、共识以及智慧和创意,将为"东亚三国集体结构"提供现实性基础.  相似文献   

14.
张宁 《北方论丛》2020,(2):13-21
随着中东极端分子向阿富汗和中亚转移,中亚地区的安全形势出现新变化,南部与阿富汗毗邻的边界地区、中部的费尔干纳、哈萨克斯坦西部等成为暴恐风险最高的地区,互联网和社交网站依然是中亚极端组织最主要的传播、招募和指挥手段。为打击极端势力,中亚国家相继出台反恐反极端或宗教发展国家纲要,通过政治、经济、社会、安全、国际合作综合等措施遏制宗教极端和严打恐怖主义,各项措施总体上已发挥效果,依然存在综合反恐力量不足、传统宗教薄弱、法律不完善、地缘政治干扰等难题。中亚的安全对中国影响很大。宜把握"局"和"势"的关系,辩证且动态地对待与中亚国家的安全合作,推动事态朝着有利于中国西部安全稳定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李睿思 《北方论丛》2021,(1):41-51,146
哈萨克斯坦既是中亚地区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也是唯一与俄罗斯接壤的中亚国家。苏联解体以后,两国不断开展各领域合作,并互为重要战略伙伴。哈萨克斯坦与俄罗斯同为我国重要邻国,与我国有漫长的边界线,是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参与者。两国关系发展对我国在欧亚地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苏联解体后哈俄各领域合作取得的成果出发,结合最新形势分析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我国的影响,对我国正确研判当前欧亚地区国家间互动关系和“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主要风险与挑战有现实意义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宏谋 《阴山学刊》2009,22(1):78-81
贵霜帝国是由大月氏西迁中亚以后建立的,与两汉时代的中国关系密切。从大月氏最早的活动区域到贵霜帝国版图最大时,包括了中国西部、中亚和南亚的大部分地区。这一区域内,多种类型的文化先后存在。论述贵霜帝国及其文化研究,对于从文化角度宏观把握古代民族和国家关系提供了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北部邻国蒙古,从地缘政治角度看,其地处亚洲大陆中部,仅有两个邻国,中国、俄罗斯,地缘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冷战结束后中蒙两国关系平稳健康发展,双方高层互访频繁,经贸往来规模不断扩大。随着蒙古国政治、经济领域改革的深入和“多支点”外交政策的出台,尤其是“第三邻国”的进人使各国在蒙古境内包括能源等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中国北部面临的地缘政治环境发生了复杂微妙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2005年的中亚局势变化之大出乎人们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文章认为有以下因素可以对这种变革作出一定解释:全球性民主化浪潮冲击下的中亚政治冲突的实践、中亚民族国家建设过程中的制约、多边主义与地区一体化的发展、文明冲突与地区安全。  相似文献   

19.
孟长勇 《学术探索》2009,(6):123-127
中亚东干族是中国陕甘回民的后裔,是因战争迁徙而聚居于哈、吉、乌三国的华人群体。本文考察中亚东干族的形成,分析其突出的文化表征,阐述东干文化对中国汉文化的继承,介绍国内对东干留学生的汉语教学与中亚地区汉语教学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北宋时期中原居民的副食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时期的中原居民的副食以蔬菜为主,以肉类为辅。与前代相比,由于外地的羊、鱼虾等食物原料的大量输入,北宋时期中原居民的肉食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在肉食消费上,人们以猪肉、羊肉为主,以鱼虾鹑兔等为辅。素菜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获得了较大发展,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菜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