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后现代思潮的概念及其发生的可能性 关于后现代思潮的概念,学术界一般认为,后现代艺术是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包括后现代艺术、哲学、宗教、文学、社会学等在内的社会思潮和文化思潮,它与现代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2.
杨魁 《公关世界》2008,(4):43-45
20世纪后半期以来,人类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等发生了重大的转向和深刻的变化,以至于人们认为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与启蒙运动以来矢志追求的“现代社会”截然不同的“后现代”时期,从而围绕这一重大的社会转向和深刻的社会变化,形成了所谓的“后现代”思潮。正如美国当代著名的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格里劳所说:“如果说后现代这一词汇在使用时可以从不同方面找到共同之处的话,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主义思潮出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国家。它涉及文学、艺术(包括建筑的风格等)、语言、历史、哲学等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诸多领域。DV影像记录的发展和社会历史、文化思潮、哲学观念密切相关。所以,随着世界哲学观念、文化思潮不断的发展.艺术创作自然会呈现与之相对应的精神特质。文中将以DV影像为典型.阐明后现代思潮对DV记录影像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思潮的出现给博物馆学研究带来重大冲击,这一思潮发展迅速,尽管有些专家学者仍对后现代思潮还存在争议,但是不可否认后现代思潮正在渗透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博物馆学研究及博物馆经营中应该吸收后现代思潮中的积极一面而摒弃一切消极因素的影响,带领博物馆学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青年亚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当代世界经济、文化的全球化为背景,从文化学的角度,考察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对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的影响。首先,对后现代文化思潮和青年亚文化的概念、特征做出界定与辨析。其次.对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的后现代取向的形成动因和表现形态进行揭示。对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现象.分别从文化冲突论和文化生态学两个不同视域展开学理层面的分析。最后,对构建21世纪中国青年新文化做出思考。  相似文献   

6.
唐·德里罗是美国著名的后现代派作家。他的代表作《白噪音》通过对格拉迪尼一家生活的描述,“复印”了美国当代生活,讽刺了消费主义盛行的美国后现代文化,反映了当代美国人的精神危机。本文拟从后现代社会生活和对死亡的恐惧两方面分析后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的精神危机,并进一步分析其产生原因,从而对小说有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主义是西方社会20世纪6 0年代兴起的一种哲学和文化思潮,它提倡去中心,强调差异性,鼓励多元化,推崇平等对话。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影响着当代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也不可避免地对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招聘带来影响。结合2010年对广州大学城400家用人单位需求情况的调查分析,通过对后现代视野下择业创业理念重塑的论述,剖析用人单位对毕业生需求的变化,提出学校、用人单位、大学生三方在毕业生素质培养方面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8.
创意产业、创意经济(Creative Industry/Creative Economy)或译“创造性产业”,是一种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背景中发展起来的,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的理念、思潮和经济实践。  相似文献   

9.
人们普遍认为,正是由于中国越来越深地被卷入“全球化”浪潮、越来越快地进入“后现代”时代,传统文化才遭到毁灭性的打击。那么,“全球化”、“后现代”是否真的会毁灭传统文化呢?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传统文化的出路在哪里?  相似文献   

10.
大众文化是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条件下产生的一种区别于以往文化形态的社会新型文化,具有形式通俗性、载体科技性和商业消费性以及后现代思潮倾向性的特点.本文结合当今社会中出现的众多大众文化现象以及大众文化产品,分析了大众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环境的改变及其对青少年人格形成与社会化进程存在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概述和勾勒了中国八十年代文化传统在三个层面上的全面复兴:在礼俗文化层面上出现了日常生活象征性礼仪(节日活动、婚丧礼仪等)的逐渐修复,以及“麻将热”、“气功热”、“宗教热”之类的现象;文学创作的层面上则涌现了一大批有份量的“寻根文学”作品和创作思想;思想文化层面上尽管有过偏激的反传统言论,但总体来看,也出现了“孔子热”、“当代新儒家热”这样从正面反省文化传统的思潮。对于诸如此类文化传统的复兴趋势,本文提出了一些独特的解释:1.文化传统是赋予社会生活以超越性意义的源泉,是道德感召力、社会凝聚力的基础:因而是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2.文化传统也是文学想象力的源泉和深厚的土壤;3.维持完善的道德传统和文化传统,是持久社会进步的一个必要条件,也是发达社会和文明鼎盛状态的一种标志。  相似文献   

12.
当前“碎片化”时代下的社会结构性特征包括知识爆炸式增长、社会思潮多元化、快餐文化风行、传播手段多样性等,其发展态势影响了青年主体与文化的群像特征,包括加剧了青年的圈层主体性、导致了青年文化碎片化、一定程度上颠覆了组织及活动载体。研究提出了高校青年文化建设在“碎片化”时代下转型与重构的五条路径:围绕“立德树人”,发挥共青团在青年文化建设中的价值导向作用;加强“文化自信”,整合碎片化的信息与资源;深入基层,针对性渗透到青年文化的每个角落;创新整合及碎片重构,搭建大数据下的“智慧团建”;发扬先锋模范作用,培育示范性青年文化。  相似文献   

13.
一、元分析:“企业文化”与“青年文化”现象自人类存在于社会开始,其进化的内容大体可分为两大类:实物资料的生产和文化信息的生产。实物资料的生产旨在维系人类自身的繁衍生存,而文化信息的生产则在于维系人类社会文化的传递与演进。故此,上述两类生产对人类社会来说都是必不可缺且相互依存的。一般说来实物资料的生产包括“体能文化”与“物质文化”这两种形状。文化信息的生产则包括“社会权能信息”的生产与“社会智能信息”的生产这两个系统质。前者主要是对社会生产起协调、控制和规导的作用,它具有“规范文化”的特征,后者几乎囊括了一切不具特定流动方向的文化信息,如科技、宗教、艺术、哲学等等。因此社会智能信息的生产创  相似文献   

14.
从思想领域培植我们的现代根系 李振 西方现代思想界一度盛行的后现代思潮,可以被看成是对"现代性困境"的一种批判、反思和突围.后现代主义思潮包含了整个西方思想和文化非理性、启蒙之外的另外一个真实面向与可能.我们抛开文化批判、理性形而上学批判不论,后现代主义思潮最早在现代性最"根深蒂固"的经济领域,对增长瘾、增长癖现象进行了激烈的批判,率先提出"零增长"的可能性,这一点更值得我们学习.  相似文献   

15.
谢田芳 《现代妇女》2014,(6):295-296
唐·德里罗是当代美国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其代表作《白噪音》被视为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在这部小说中,作者着重描绘了美国后现代社会消费文化所折射出的人类内心的荒诞、空虚、焦虑和恐惧,这些都是后现代社会所具有的典型病症。本文试图以生态批评的视角对《白噪音》文本进行生态解读。植根于人类深层意识的根深蒂固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以及由此引申出来的过度的消费文化是《白噪音》所呈现的后现代社会生存危机的文化根源。后现代社会的人们用消费所产生的"白噪音"来抵御人类的后现代社会生存危机,只能是缘木求鱼。唯有倡导生态整体主义思想才是解决后现代社会生存危机唯一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对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的报告中指出,当前我们的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要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社会思潮作为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一部分,对于思想文化建设有重大意义。基于此,文章主要是对社会思潮全面认识,围绕社会思潮定义、特征以及社会思潮产生的利弊,重点在于新时代如何应对社会思潮带来不利影响。全面认识社会思潮对于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具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文学具有独有的意识形态和发展内涵,故而,女性诗歌在的发展和兴起,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学体系的发展兴衰,其实质更与社会的发展和思潮的更迭息息相关。而针对女性诗歌的发展,笔者认为,其大规模的兴起,与西方后现代文学理论思潮的植入,不得不说是有着直接的关联。  相似文献   

18.
西方现代思想界一度盛行的后现代思潮,可以被看成是对"现代性困境"的一种批判、反思和突围。后现代主义思潮包含了整个西方思想和文化非理性、启蒙之外的另外一个真实面向与可能。我们抛开文化批判、理性形而上学批判不论,后现代主义思潮最早在现代性最"根深蒂固"的经济领域,对增长瘾、增长癖现象进行了激烈的批判,率先提出"零增长"的可能性,这一点更值得我们学习。尤其许多后现代主义者借鉴了马克思主义资本批判的资源,对于生态经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发展与多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社会文化思潮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对大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世界观和价值等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高校在社会多元文化思潮冲击下开展思政课教学中,需要积极回应各种社会思潮,加强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对各种思潮进行深度解析,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与政治敏感度,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有效应对多元社会思潮的冲击,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进一步推动高校思政教学事业的良性发展。本文就对社会多元文化思潮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文化和文化的社会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信息科学角度谈文化,把文化看作社会运动的信息内涵,认为文化是“人所掌握的主观信息及其社会形式”。文中对文化的社会价值进行了质和量两个方面的分析,并对信息时代文化和社会价值的质的变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