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探讨了纳粹时期的德国文学,在肯定反法西斯文学主流的同时,着重对纳粹的官方文学,特别是“血与土的文学”进行了分析批判。文章殖举了诗歌、小说和戏剧方面的例子,剖析了纳粹时期“血与土的文学”的欺骗性和反动性,并从世界观的角度挖掘这种文学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2.
《绿房子》是拉美“爆炸文学”时期的文学流派“结构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其突出的特色是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模式、进行了突破性的形式创新,其形式探索的着眼点是时间。在作品的5个故事中,作者运用时段切割的方法,把故事重新编排,或跳跃、或线性叙述、或颠倒时叙,把先后发生的故事平行展开,从而立体化地展示了事件,笔墨简洁然而广泛地反映了拉丁美洲20年代至60年代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3.
日据时期的台湾社会,自30年代开始进入了一个大变动的时期,由于当时台湾的民族解放运动受到世界性的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深刻影响,台湾小说创作的主题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作家走上了“左翼文学”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一般认为,上海沦陷时期日伪的严酷统治武力切断了新文学传统;狭窄言路下上海文学的异常繁荣被认为是畸形的、偶然的;异族统治下文学民族化的追求也被视为不可能.然而,异族高压、民族情绪、市民文化等多种话语力量的交错博弈形成了沦陷时期上海的异质文学空间,推动了理论与创作上极有文学史价值的“五四”重审.上海沦陷区小说一方面对“五四”经典主题、情节、人物进行着反讽叙事;另一方面也在题材选择和文学接受的调整中,继承发展了“五四”的精神实质.这一解构与沉潜并进的过程,促进了“五四”先锋质素的落地生根,展示了民族文学发展的另类经验.  相似文献   

5.
走出“私小说”阴影的中国“自我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自我小说”虽然深受日本“私小说”的影响 ,可两者之间更有某种质的差异 ,这主要表现为中国“自我小说”还受到俄国文学、法国文学以及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响。本文试图在多元文学的联系与比较中对“自我小说”作一系统阐析。  相似文献   

6.
程贤章中短篇小说诞生于“建国后一代文学”时期 ,感应时代政治文化而孕育诞生 ,具有时代政治文化的审美理念 ,蕴涵着丰富的时代政治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7.
论精神分析学理论与心理时间学说对意识流小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识流文学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一种流派,20世纪20—40年代盛行于欧美各国。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和柏格森“直觉主义”、“心理时间”学说对意识流文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一个时期中,意识流文学曾有过辉煌时期,并产生了像法国的马赛尔.普鲁斯特、爱尔兰的詹姆斯.乔伊斯、英国的弗吉尼亚.伍尔夫以及美国的威廉.福克纳等一大批杰出的意识流小说大师。  相似文献   

8.
日据后期出现的台湾新文学,同祖国大陆,以及当时世界上其他被压迫、被殖民的弱小民族的文学并无差异,既属于20年代以后,国际上崛起的反帝反殖新兴文学的一个分支,又是中国人民抗日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一环,故在台湾新文学中,不仅有对殖民当局统治意识形态的抵制,还有对民族身份的坚守,表现在文学上,就是或公开或隐蔽地消解、颠覆、破坏日本殖民当局推行的各种“统合”措施和“同化”政策。这方面表现最突出的,就是以杨逵为代表的“台湾左翼文学”。虽然杨逵使用殖民者的语言创作,却仍然完整保留了强烈的“中国意识”及“台湾属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域外中国道教神话、道教传记、道教小说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揭示了域外学者调整宗教、文学观念后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这些学术进展和理论反思有助于中国学术界推进相关研究,探寻“传统文学”与“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10.
外国文学史模式的反思刘文孝近半世纪来,我国的外国文学史多有大同小异之感。先看外貌,或者说结构。多数文学史都把世界文学劈成两大块:西方(欧美)文学和东方文学,这是第一层。第二层,每“方”分若干时期:“古代文学”、“中世纪文学”等。第三层每段时期又分国家...  相似文献   

11.
晚清文学场域出现了空间位移的新向度,这不仅是社会文化场域变化的必然反映,也是晚清文学基于传统文学的持守与偏移所体现出来的独特意蕴。晚清新小说作为晚清文学场域中的“弄潮儿”,一方面,以自己独有的空间分布在价值引领与小说变革的历史洪流中,印证着“小说时代的到来”,并且以向心聚合的总体路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学区”。另一方面,在传统帝国的文化文学中心北京遭遇了文学资本的流转以及价值衍化后,晚清新小说形成了以帝都北京为发散中心的“文学区”,表现出创作地理空间的外溢,以及价值上的回溯复古、政治改良和现代批判,在形下和形上层面凸显出与传统小说文类异质的发展模式。双向矛盾运动的“文学区”二元生成在彰显特殊历史文化视阈中文学抉择的同时,仍然具有深层的意义表征和价值指向。  相似文献   

12.
作为新时期文学复苏的标志 ,“伤痕小说”和“意识流小说”共同表达了当代文学批判“文革”历史、消解神话思想的集体诉求。但受制于“文革”神话思想的语言禁锢 ,“伤痕小说”的这一叙事努力却始终未能摆脱“文革”文学的影响。相反 ,“意识流小说”在实践创作方法革新的同时 ,却凭借自身的“语言之流” ,试图解放业已被“文革”神话思想异化了的文学语言 ,进而实践消解“文革”神话思想的启蒙诉求。  相似文献   

13.
焦会生 《殷都学刊》2008,29(4):102-105
莫言小说的民间立场主要表现在抒写民间生活内容、表达民间思想倾向、运用民间语言等方面,充分体现了其与民间的血肉联系;莫言小说之所以具有民间立场,归根到底是由莫言的生活经历和艺术观念所决定的;莫言小说的民间立场对于消解“启蒙”心态和“先锋文学”那种远离百姓的弊端,对于建设和发展底层文学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元小说是当代小说艺术的重要地标.过往相关研究多侧重于此文学亚类别的形式特殊性,忽略了“metafiction”一词的词义根源;在中文中,“novel”和“fiction”就通常被不加区分地翻译为“小说”.这一翻译盲点遮蔽了虚构问题之于元小说的核心地位.对文学虚构的问题化过程,不仅象征着西方小说范式的一次转变,同时也折射出当代西方人文思潮的一个突出症状,即对符号和自身文化体系的高度自觉.  相似文献   

15.
“文革”时期的乡土小说是在“讲话”影响下和“纪要”制约下迷失了自我的历史存在 ,是值得研究的文学课题。它在内容上可分为反映合作化历史进程和表现“文革”时期农村社会现实两大类 ,在思想上显示出过分突出政治的极左倾向 ,在艺术上存在着粉饰现实、模式单一、公式化等缺陷。通过对其进行宏观描述和具体个案分析 ,来揭示它的荒谬性 ,并探讨其历史及时代成因 ,应是解构“文革”神话的有效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6.
文学发展的历史在一定意义上是“人”的观念演变的历史。“文学是人学”,文学要表现人、关心人 ,这些观点已得到人们的共识。然而 ,在建国后长达 2 0多年的时间里 ,“人”却一步步从文学中迷失 ,“人”成为政治化的人 ,成为阶级斗争的工具 ,成为少情寡欲的“英雄”或“敌人”。对“人”的漠视直接导致了文学的空泛和虚假。新时期文学的觉醒首先是“人”的觉醒 ,作家对“大写的人”的关注 ,社会对“大写的人”的呼吁 ,“人”重新被赋予丰富的人情、人性内涵和高扬的“主体性”,具有丰富内涵的“人”从重重迷雾中现身 ,飞翔于广阔自由的天空。…  相似文献   

17.
“日本文学特殊论”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日本文学研究界普遍流行一种“日本文学特殊论”的观点 ,认为现代日本文学只注重描述美学意识或者所谓人类共同的情感而极少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等政治问题。然而 ,细考明治期政治小说及后来的社会主义小说、无产阶级文学 ,尤其是 193 1年至 1945年“十五年间”的文学和“战后派”的文学 ,可知“日本文学特殊论”并不符合现代日本文学的史实。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大陆文学进入九十年代以后,理论界有所谓“后新时期”之说,虽然至今这个“后新时期”的真实内涵还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其所标示的九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文学的巨大差异却也是有目共睹的。  相似文献   

19.
自由主义文学作为一种文学史现象和文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提出“中国自由主义文学”的整体概念有着充足的历史依据和理论依据。应该说,自由主义文学概念,如同“民主主义文学”、“民族主义文学”、‘七会主义文学”、“人道主义文学”、“法西斯主义文学”一样,是一个从外部概括文学现象的提法,或者说是一个文学社会学概念。自由主义文学是针对中国现代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政治色彩较浓、思想意识纷繁复杂的现象所作的一种社会学概括,是对原有的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社会学概括的一个补充。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重提这一概念并注…  相似文献   

20.
梁启超痛心中国新法数十年而效不睹,提出“小说界革命”的口号,欲用新小说以新民,将小说纳入民族救亡大业之中,这在客观上帮助白话小说提高了文化地位。但是,“小说界革命”的终极目标是重建社会政治秩序、开启民智,而小说自身的文体价值、文本地位并没有多大的变化。作为历史转型期独特的文学、文化现象,言情小说虽经“新小说”倡导者严格限制,却在清末民初呈现出繁荣的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