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西拉木伦河流域为中心的辽西地区至迟在8500年前就已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古文化区。几代考古学工作者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基本建构了这一地域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序列。通过对辽西地区考古学文化进行系统分析,这一地区古代社会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从兴隆洼文化分散的村落组织,赵宝沟文化时期流行的部落,红山文化时期的复杂酋邦,到夏家店下层文化统一的地域性国家的出现,都表现出持续进步的演进态势,并且考古时代的辽西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拉木伦河流域为中心的辽西地区至迟在8500年前就已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古文化区。几代考古学工作者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基本建构了这一地域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序列。通过对辽西地区考古学文化进行系统分析,这一地区古代社会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从兴隆洼文化分散的村落组织,赵宝沟文化时期流行的部落,红山文化时期的复杂酋邦,到夏家店下层文化统一的地域性国家的出现,都表现出持续进步的演进态势,并且考古时代的辽西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西辽河上游地区是我国近代考古开始较早的地区之一,自新石器时代早期至早期青铜时代,主要的考古学文化有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富河文化、赵宝沟文化、小河沿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由于这一地区是从半干旱区向干旱区过渡的地区,也是对环境变化反映敏感的生态系统过渡带,在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受到地理条件、气候环境与外部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而具典型性的采集、渔猎、农业、畜牧并存的经济形态。  相似文献   

4.
西辽河流域自新石器时代中期出现的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富河文化,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从陶器类型来看,延续了本地区的筒形罐传统,体现了西辽河流域本土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同时,赵宝沟文化陶器上的几何纹、红山文化泥质陶以及彩陶的纹饰说明新石器时代晚期西辽河流域与中原地区以及环渤海地区考古学文化...  相似文献   

5.
西辽河古文化是指在西辽河地区发展起来的五种新石器文化和两种早期青铜文化。距今八千年以前的兴隆洼文化处于新石器时代中期发展阶段,这是目前整个东北地区发现的年代最早 发展水平最高的古文化遗存。后起的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富河文化以及小河沿文化,都受到它的深刻影响和重要推动。红山文化晚期和小河沿文化时期,西辽河地区已经进入全石并用时代。此时这里已经出现了早期的方国。到了距今四千年以前,西辽河地区出现了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代表性的文化遗存是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开端,也是大国出现的开始。商朝中晚期以后,由于气候环境的变化,西辽河传统的农耕文化南移中原。继之而起的是夏家店上层文化,从这个时候开始,西辽河地区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转变、即一步步由农耕转为游牧。深入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西辽河的古城古国,西辽河的古代岩画,关于游牧文化起源等重大课题,是赤峰红山文化学会面临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6.
西辽河地区工具类玉器是东北地区玉器主要种类之一,从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到早期青铜时代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工具类玉器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其社会功用也不断变化——从兴隆洼文化早期的使用功能发展到红山时期以祭祀、敬神功能为主,再到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以装饰为主要功用,通过工具类玉器的发展轨迹反映了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7.
西辽河地区工具类玉器是东北地区玉器主要种类之一,从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到早期青铜时代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工具类玉器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其社会功用也不断变化——从兴隆洼文化早期的使用功能发展到红山时期以祭祀、敬神功能为主,再到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以装饰为主要功用,通过工具类玉器的发展轨迹反映了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8.
燕北辽西地区的考古发现,随着考古类型学的不断发展,通过考古工作者的长期不懈努力,于20世纪80年代终于确立了小河西、兴隆洼、赵宝沟、红山、富河、小河沿等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燕北辽西的史前历史发展脉络逐渐被揭示出来。燕北辽西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的确立和研究,为推进各门学科研究本地区人类文明演进及其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北方古文化中,夏家店下层文化属于晚期新石器时代文化及早期青铜时代文化,距今4000-3500年。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区地处老哈河西岸,境内的元宝山花果山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和原公格营子乡古山发现的几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都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具备了村落群规模。通过对遗址的发掘资料研究可探知,当时这里人口密集,农业、畜牧业、手工制造业非常发达,揭示了该地区北方夏家店下层文化所反映的社会文明发展进程,说明了老哈河流域也是中华北方文明的发源地。  相似文献   

10.
西辽河地区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东北亚古文化古文明的重心地区,研究西辽河流域古文化和古文明的发展轨迹,对探讨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多民族社会生产方式、社会形态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自上世纪以来,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民族学家和国内外一些知名学者一直把工作的重心放在本地区,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系列重大的考古新发现和田野调查资料的补充,考古学文化区系理论的建立和本地区考古学文化谱系的建立使我们对该地区的古代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有了全新的认识。但是,如何利用我们的考古和田野调查新资料,来诠释古代人类生产生活的足迹,恢复人类历史发展的本来面目,确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本文依据近年来考古发现的新资料对古代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行解读,管窥一孔,就教方仁,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一、中国北方最早的玉?兴隆洼文化遗址发现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因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兴隆洼遗址的发掘而得名。经过较大规模发掘的同类性质文化遗存还有辽宁阜新县查海、内蒙古林西县白音长汗、克旗南台子、敖汉兴隆沟等地。兴隆洼文化所处的年代约为公元前6200—5400年,属新石器时代文化。在发掘出土的各类遗物中,玉器的发现最为引人注目,专家鉴定兴隆洼文化玉器是...  相似文献   

11.
红山文化以赤峰为中心,从分布密集程度和文化特征的典型性看,从老哈河中上游到大凌河中上游,这两河流域之间应是红山文化主要分布区。主要文化遗存:有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富河文化、红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等。因为这些文化都属于筒形罐谱系的文化,有以“血亲”为主体的发展关系,所以已故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称之为“红山诸文化”。  相似文献   

12.
红山文化以赤峰为中心,从分布密集程度和文化特征的典型性看,从老哈河中上游到大凌河中上游,这两河流域之间应是红山文化主要分布区。主要文化遗存:有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富河文化、红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等。因为这些文化都属于筒形罐谱系的文化,有以血亲为主体的发展关系,所以已故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称之为红山诸文化。  相似文献   

13.
红山文化作为新石器时代中国北方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因具有发达的原始农业及亦农亦牧的原始经济结构,曾引起历史学、考古学、文化人类学者的关注。而红山文化独具特色的埋葬习俗,却未在学界引起更多的反响。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考古新发现及研究表明,红山文化积石冢石棺葬这种以玉、石为载体的特殊葬俗,是中国北方文明起源的一条重要线索。一红山文化自1954年由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尹达先生命名以来,随着田野调查工作的深入和考古发掘工作的逐步展开,其文化面貌日渐清晰。作为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的重要考古文化,红山文化北界已越过西拉沐伦河,深入蒙古草原,南界东段已到达渤海沿岸,西段抵河北北部,逼近京津地区;西界达张家口地区,几乎覆盖桑干河流域;东界跨过医巫闾山,贴近新乐文化分布区,近年来在辽北地区亦发现有大量的红山文化遗址分布。显而易见,分布地域三十多万平方公里的红山文化,在距今大约6500—5000年的西辽河流域已经形成一定的社会规模。这时的红山居民,亦渔亦猎,亦农亦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内组成或氏族或部族等大大小小的文化共同体,繁衍生息在草原植被和森林相结合的丘陵山地。然而到目前为止,红山文化社会普通居民的墓葬尚未发现,即带有氏族墓地特征的墓...  相似文献   

14.
四平地区近年的考古工作有较大的进展,通过考古调查和发掘取得的大批资料为该地区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提供了基础。本文通过对近年四平地区考古新发现材料的梳理,为该地区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序列的建立提出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红山诸文化发祥于西辽河流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部和河北北部的辽阔地域。按文化类型又细分为前红山文化,包括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后文化及富河文化;后红山文化,包括小河沿文化,另外还有东山嘴遗址、牛河梁遗址等遗迹。红山诸文化出土的陶器,无论器型还是纹饰都有明显的区域特征。本文不揣浅陋,试就其纹饰做一初探,并求教于纹饰学研究的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6.
燕北地区两种对立青铜文化的自然环境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考古学文化的空间分布、聚落遗址的规模形态、生产工具的组合等方面,探讨了燕北地区夏家店下层与夏家店上层两种青铜文化的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特点,及产生这种土地利用方式差异的自然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17.
根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肯定了中国铜石并用时代的存在,论述了中国铜石并用时代的特征及分期。对“青铜时代分期”和“青铜器分期”的区别与联系,青铜时代和青铜器的具体分期,也有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红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个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多年来,随着红山文化遗址的发掘和大量考古材料的不断出现,红山文化备受学术界关注。红山文化的祭祀活动在中国史前文化中晚期最具典型性,以祭祀天地为核心内容,同时也包括图腾崇拜、生殖女神崇拜等诸多方面。大量的考古调查和发掘资料研究表明,在红山文化的祭祀活动中,祭祀礼制已经初具规模,并不断向礼制发展,为中华礼制文明的起源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兴隆洼文化(距今约8200—7000年),出土有世界上最早的玉器,也是世界上最早利用闪石玉制玉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红山文化(距今约6500—5000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其出土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玉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玉料和玉料来源的研究和探讨应该要求向纵深发展。既然“兴隆洼文化玉器是东方玉文化的源头”1而红山文化(包括良渚文化)“在中华文化与文明起源和形式过程中,都绝非配角”2,那么深入研究和进一步探讨兴隆洼文化和红山文化玉料、玉料(包括绿松石等)来源和来源方式问题,具有重大意义。一、兴隆洼文化玉料来源(一)内蒙古地区1982年文物普查发现于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因称兴隆洼文化。兴隆洼文化遗址1983—1994经过7次考古发掘,出土有世界上最早的2件白玉?,距今8200年,玉质为闪石玉,玉料来源于辽宁省岫岩县,来源方式尚不清楚。1982年文物普查发现敖汉旗兴隆沟遗址(位于宝国吐乡兴隆沟村),在4号居室墓出土2件?,在7号居室墓出土1对?,玉料来源于辽宁省岫岩县,来源方式尚不清楚。1976年,在敖汉旗大甸子乡旺兴沟出土一件匕形玉佩饰,长6.5、下端宽1.2厘米,玉质为闪石玉的黄白料,玉料来源于辽宁省岫岩...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是中国北方草原地区考古工作开展较早且不断取得丰硕成果的福地。史前时期的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和小河沿文化均因在敖汉旗境内首次发现而得以命名。此外,红山文化遗存在敖汉旗境内也多有发现。所以,敖汉旗史前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得以建立起连贯、承袭的文化发展系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工作队长期在敖汉旗工作,老一辈的考古学家对兴隆洼文化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做出巨大贡献。刘国祥担任内蒙队队长后,对兴隆洼文化遗址的发掘又屡有重要进展,相关研究也不断有新的认识和突破。敖汉旗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则是取得上述成绩的坚实基础和重要的保证。距今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时期的玉?开创了中国史前时期玉文化的先河。兴隆洼文化遗址还发现距今年代最早的人工栽培的谷子和糜子。而居室葬则是兴隆洼文化颇具特色的葬俗,反映兴隆洼文化先民浓厚的原始宗教意识。敖汉旗是蕴育中国古代草原文化和中国古代玉文化的摇篮,对于探索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居室葬是我国史前时期的一种特殊葬俗,即将死者埋葬在居室之内。据目前所知的资料,这种葬俗主要见于辽西兴隆洼文化时期和青海齐家文化时期而以兴隆洼文化的实例为多。兴隆洼文化遗址已清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