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唐代翰林院与学士院是两个功能有别的内廷机构;翰林院学士与学士院的翰林学士,是两种不同等级的差遣使职.李白所冠学士属翰林院.  相似文献   

2.
帖子词是宋代出现的一种独特的应制诗,得名缘于其为宋代立春、端午两节门帖子所用祓除、祈祝、颂美之吉祥辞语。帖子词形式程序化,有特定的题目、类别,固定的数量及五、七言绝句形式;其撰写机构为学士院,作者为当直学士;一组帖子词的写作北宋时为独作,南宋则多为两人合作;需提前撰呈。  相似文献   

3.
王照年 《东南学术》2011,(6):227-234
试除之法是宋初以来选拔和任用馆阁文士主要途径,并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渐成定式,表现出了朝廷试除馆职文士的不同对象、标准、部门、地点、内容等较为确定的基本特征。试除之外,北宋在馆阁人员的选拔和任用中,还存在异恩、功伐、清选等较为个别的特殊情况,这是由皇帝直接任命的、并不一定要通过正常试除的、当属选任馆阁职官的次要途径。而馆职的选拔和任用之途,又进而影响到了宋朝科举制度、用人体制等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北宋真宗朝以前及北宋徽宗朝后直至南宋灭亡的一段历史时期内,荐举台谏官的诏令几乎是个空白,尤其是南宋孝宗朝以后,<宋史·本纪>中竟然没有一条记载.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前者是因为宋初台谏官作为寄禄官,多不行台谏之职;而后者则是宰执大臣特别是权相对台谏官选任的影响所造成的.以此为基础,本文对宋代台谏官在选任中与荐举制度相关的问题作了较为详细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论南宋财政岁入及其与北宋岁入之差异高聪明南宋是北宋的延续,南宋各方面的制度以继承北宋为主,在新的形势下,某些方面的变化则是难免的。这是因为南宋是在北方金人的压迫下建立和稳定下来的,为了适应战争形势的需要,各项制度也必须做适当的调整,特别是军事制度和为...  相似文献   

6.
南朝学士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春生 《学术论坛》2003,(6):112-115
南朝时学士名号多至十几种,省、观、殿、馆、园因其所需均置学士。学士大致可分二类:有为中央政府任命的,此类学士已呈职衔化趋势,不过,多属临时差遣;另一类则是诸王或太子府学士。学士主要从事文事活动,对南朝学术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少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说宋词,少有不说到晏殊的。他在北宋词坛上的地位并非因为他仕途的显达,而是他的词的成就。可以说南唐后主李煜前期反映宫廷游宴的词和亡国后表现哀婉的国家之痛、人生之思的词都对晏妹有影响。晏殊处在大宋王朝如日中天的时代,和苟安的南唐不可比。他七岁能文,以神童得荐入朝,在千余人的进士试中,神色自若,援笔立成,深得真宗宠爱。曾任秘书阁正字、户部员外郎、翰林学士等职。仁宗时,曾任刑部尚书、集贤殿学士、同中书门下平幸事等职。后因故被贬为工部尚书,知颍州,转知陈州、许州,继而复任礼部、刑部尚书,终其一生,仕途较为…  相似文献   

8.
郭凌云 《云梦学刊》2007,28(1):120-123
自南宋起对北宋笔记的评价就显示出了两种不同的倾向。在后世研究中北宋笔记也远不如当时的话本、史传等文体引人注目。这是因当时笔记评价标准往往与史学、小说相牵混所致。通过对北宋笔记与魏晋南北朝及唐代笔记的比较。可以发现北宋笔记是笔记史发展的重要阶段,在主旨、内容、艺术表现、风格等方面都显示出其自身的特点,形成了南宋以至后世笔记创作的主要模式,对后世笔记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9.
王宏林 《殷都学刊》2008,29(4):67-70
王安石晚年创作在宋代即深受推崇,但两宋所论各有侧重。北宋人强调其风格的深婉不迫,南宋人则特意强调绝句这种体裁的典范意义。严羽《沧浪诗话》以“王荆公体”来代指王安石晚年绝句,乃是立足于南宋习论。“王荆公体”的诗学渊源主要是老杜和晚唐诸家,由此导致严羽认为“王荆公体”不如唐人,这也体现出严羽诗论“宗唐贬宋”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乔力 《天府新论》1997,(2):71-75
若从大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文体自身运动规律的双重视角出发,结合着主体创作意识共作品间显示的审美特征去考察唐宋词萌生、发展乃至嬗变的整个进程,那么,自北宋中后期到南宋前期(约略为1068—1207)的140年,可以视为其鼎盛阶殷,名家蜂起、诸体人备而众美咸集,由之将曲子词推向辉煌的颠峰。不过,两宋词如春兰秋菊,风貌格调各具胜境,形成鲜明差异,追踪这中间的转变轨迹,则正在于北南宋之交的一段时期,即自北宋钦宗靖康初(1126)到南宋高宗绍兴末(1162)的大约三十余年间。回顾北宋中后期词,先是苏轼全面革新词风,复归诗化道路…  相似文献   

11.
试论北宋名相吕夷简的政治“操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论北宋名相吕夷简的政治“操术”陈峰吕夷简是北宋中期最有影响的宰相之一,在仁宗朝曾三入中书,前后主政达二十余年,这在北宋历史上是不多见的。抛开吕夷简生前死后褒贬不一的政绩不谈,其从政“操术”,即政治权谋也极为突出,影响是相当大的。《宋史》本传称:“其...  相似文献   

12.
陈元锋 《文史哲》2002,(4):136-140
由进士高第荐试馆职 ,由馆职选任两制词臣 ,由两制拔擢辅相 ,是宋代文章词学之士的荣显通途。但由进士高科出身的王安石初辞召试馆职 ,再辞集贤校理 ,又辞同修起居注 ,最后径迁知制诰 ,入翰林 ,为辅相。这一系列打破序迁惯例的举动既蕴含王安石的独特个性和政治追求 ,对当时士风亦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武后从掌权起到退位前,新置了北门学士、珠英学士两个文馆,改建了习艺馆。这三个文馆较之一般文馆,在馆名、馆舍、职官上都有所不同。文馆建置虽出于服务武后个人的目的,但仍是借着尊儒重学的名义成立的,且其运作也遵循儒馆学术传统,而并未另搞一套,儒学在文馆事务中仍然起着引领作用。北门学士是翰林学士和修书学士的复合体,职责是内廷草诏,禁殿修书;珠英学士以编纂类书、诗歌唱和为主;习艺馆以对宫廷女子开展儒学教育和艺术培养为主。尽管每个文馆自成系列,性质有别,但都在传统儒学的规导下运作,馆务也在儒学学术体系之内展开,并在文学文献建设、文学人才培养、引领朝野诗风、促进诗体发育方面对当时文学的繁荣起到推动作用,此其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4.
陈元锋 《东岳论丛》2005,26(3):105-110
“馆阁气象”是在崇儒右文的盛宋文化气氛中,馆职词臣诗人群体的创作所体现出来的一种诗歌品格,它以盛世格调和人文气象为基本内涵,又呈现为富艳博丽、雍容典雅、升平格力、风流气味等不同风格型态。北宋诗歌的发展深深浸润着馆阁翰苑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5.
承续前代发展基础,宋初即已形成以作院为中心的地方兵器生产基本格局。由北宋及南宋,地方兵器生产渐次出现以作院为中心、都作院的产生、以都作院为中心,及以都作院为中心但生产格局更趋复杂等明显嬗变轨迹。宋代地方兵器生产格局变迁的背后,不仅揭示了宋廷对地方兵器生产的重视及组织管理的加强,也是宋代兵器生产逐步向地方转移的历史反映。南宋地方兵器生产组织的复杂,其实是南宋兵器生产更趋地方化、地方兵器生产自主权增强的反映。宋代兵器生产地方化转移的同时,也是把生产任务、原料、劳役等逐步转嫁到基层民众的过程,最终使之成为普通民众根本无法摆脱的额外严重非固定赋役。  相似文献   

16.
南宋同汉、唐及北宋一样,均属于封建皇帝集权专制的朝代。可是,与汉唐北宋相比,南宋宦官权势明显削弱。这一历史现象值得重视。鉴于史学界对这一问题揭示不够,本文拟就其原因、表现及程度,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 在通常情况下,宦权无非是皇权的附属品。为什么在封建皇帝集权专制的南宋时期,宦官权势反而削弱了呢?我们认为,主要由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所促成。 首先,两宋之际宦官势力接连遭受惨重  相似文献   

17.
两宋词坛雅俗之辨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雅俗之辨始于北宋而盛于南宋,是两宋词学的一个最为突出的主题。该主题是由 两方面的内容组成的,一是艺术创作上的雅俗之辨,一是文化层次上的雅俗之辨。北宋的雅俗 之辨主要侧重于艺术方面,基本上是属于艺术创作论;南宋的雅俗之辨则超越了艺术的范畴而 扩展到了雅俗两大文化层次的辨析,具有了“文化论” 的内涵特征。这种发展既取决于两宋时 代精神的新变,又体现了其文化价值取向在词体创作中的演变。但无论是前者抑或后者,均根 植于宋代文人士大夫雅俗并存的双重文化性格。  相似文献   

18.
90年代以来,网络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环境的形成使图书馆的能考咨询服务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坑职院校图书馆的参考咨询,如果离开了网络,则靠本馆的那一小部分文献资源来维护图书馆的自下而上,是未来网络时代不可想象的。因此,如何适应和最大限度地利用网络环境所带来的变革,已成为摆在图书馆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试从参考咨询服务的形式到内容以及高职馆如何开发利用网络资源,实施有效的信息资源管理以提供读者更优良的服务谈几点见解。  相似文献   

19.
陈文龙 《学术月刊》2023,(11):169-179
唐前期实行律令体制,官员享有的待遇和特权基本依据律令。唐后期使职差遣盛行,大部分使职享有的特权和待遇需通过散官、本官阶或带职来确定,此时的官僚等级序列是二元体制。五代宋初,文武官、内职、军职三类职官中的使职逐渐品官化,可依据使职本身享有俸禄、班位、荫补、当赎等待遇和特权。北宋前期的官僚等级序列,通常由有官品的职官和品官化使职共同构成。从翰林学士、藩镇使职的品官化可以看出,品官化后的使职既可以是纯粹阶官,也可以是有具体职掌的职官。在北宋前期官僚等级制度的形成过程中,使职品官化是独具特色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0.
<正> 有关宋代僧道度牒的出卖及其与宋代经济的关系问题,历来受到研究宋代财政者的注意,田光烈先生并曾有专文作过综合的论述。但学者所述于南宋部分多从简略,且在史实的征引方面不无可议之处,故今试就个人所见,再对南宋前期,主要是高、孝两朝的财政亏空与度牒出卖问题作一些补充论述,以期拾遗补阙,或不为无益。宋代国家财政,在中国封建王朝的发展史上,可说是最困难的时期,这在南宋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南宋偏安王朝以一隅之地,豢养着数量同北宋不相上下的百万军队及数量一度超过北宋一倍的数万名官吏,其支费之巨可以想见。而定都临安后,宫禁等土木之役又渐次兴起,各项繁杂的祭祀活动也很快恢复,花费动辄数千万贯。为满足愈衍愈众的大批皇室宗亲的享乐,每年也要拨出上千万贯。而统治者的贪污腐化,又使财政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