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新诗的生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除了传统所谓的“中外诗歌交流”,除了像胡适、周氏弟兄等人的尝试的热情之外,现代传播所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绝对是不可忽视的。它为诗歌提供了新的表现空间,塑造了新诗的表意方式和美学特征。作为文学之一种,新诗全面参与了现代中国的社会文化进程,也属于整个现代中国文化、思想建构的重要部分。而且,在中国文学从古典到现代转化过程中,诗歌本身就是变化最为剧烈的文学类型,它理应对社会变动带来的刺激作出最为新鲜和强劲的反应。大众传媒的兴起恰恰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最为重要和鲜…  相似文献   

2.
艾青是中国现代新诗艺术发展史上的杰出诗人 ,他的新诗美学思想和创作实践 ,不仅在整体上影响了中国现代诗学的历史进程 ,也为现代新诗开启了一个新的艺术时代。  相似文献   

3.
中国新诗是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特别是西方诗歌的直接作用下发生的。仔细回顾中国新诗的发展之路,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现代新诗对西方诗歌并非只是一味地认同与追崇,特别是在具体创作实践中,它既表现出了对西方诗歌在观念上的理性认同,又在审美上常常流露出犹豫与徘徊。这种犹豫和徘徊使得中国新诗不可能踏着西方诗歌的老路大踏步前行,而是经历了异常曲折的发展道路,但同时也保证了中国现代新诗成为“中国的”新诗。  相似文献   

4.
宇宙是客观实在的。宇宙观是最宏大的自然观。宇宙观更是最宏大的叙述。从宗教神话、古代理性思维、近代天文学和现代物理学等方面记录着人类对宇宙观演化问题的探讨,揭示着当今世界生态危机的实质是人类宇宙观、价值观和人生基本信念的危机。最后文中提出未来生态宇宙观将引领人类走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社会。  相似文献   

5.
儒家宇宙观认为宇宙是一个由中心向外无限延伸的同心圆式的结构,人间秩序的合法性来源于天,在结构上也必然与宇宙相一致.这一理论不仅为传统中国对外关系中“朝贡”交往的展开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传统中国发展对外关系提供了重要动力.值得注意的是,儒家宇宙观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传统中国对外关系中总体上的封闭倾向.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思潮的兴起是离不开新诗的民族神话、传说写作的推动。新诗的民族神话、传说写作有力地促导了浪漫主义中国化:诗歌中主人公的主体精神以“圣贤”遮蔽着“天才”;在“人神”关系上,以“人神恋爱”的结构模式取代了西方的“人神同性”;在艺术意蕴上,“心境”释放时的激情淹没了“人性”的理性思考。因此,这种浪漫主义所表现的“神思”是非本体性的,从根本上讲这由民族根性——“神与物游”中之“游”即契合、顺应精神所决定。  相似文献   

7.
五四以来,在破旧立新的时代精神和现代观念的影响下,新诗形成了一种“求新”与反传统的价值导向。这种传统在新诗发展初期为其自立与进步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而在新诗的嬗变中其扮演的角色却变得逐渐复杂起来,有时反而成为影响新诗正常发展的消极因素。盲目地求新使得新诗在发展过程中忽视了对于诗美的建构;“现代性”并不完全等同于“新”,还应该包含对于古典传统“再发现”与建构自身美学范式的向度。新诗的发展目标,究其根本而言应该是诗的、美的,而不仅仅是新的、趋时的。  相似文献   

8.
爱伦·坡的宇宙观及其审美内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作家爱伦.坡以诗意的宇宙观同其审美诗学观以及艺术化的人生观互证互释,以审美方式勾勒了一幅人与宇宙的生成和演化图景,审美成为其艺术观和宇宙观的交汇点,想像构成了他的宇宙观、文艺观和人生观的审美方法论,艺术论及人生论则成为其宇宙论的最终落脚点,从而构建了诗与宇宙两相应合、人与宇宙审美交互的总体艺术架构。  相似文献   

9.
白话新诗是在现代传播语境中逐渐确立其合法性地位的。无论是新诗的创作实践还是诗学建构,都不可避免地打上传播的历史印记。新诗的最初尝试与传播同步发生,新诗人的出现、诗歌流派的生成、诗体建构等均与传播媒介、传播方式相关。那些或者传统封闭、或者现代开放、或者呈现为特定的有限空间、或者呈现为社会环境式的无形空间的各类传播媒介,与新诗传播的主体受体一道,共同承担着新诗建构的使命,共同参与新诗的历史发展。~伙现代传媒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新的媒介的一墓产生并不是直接取代旧的媒介,不是与旧的传产本丫未丫叭卜、尸播方…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中国器乐在配器上的一个特色——“乐器人化”。这一特色表现为两方面:一为类比,二为借鉴。前者探讨乐器与人的关系,提出”乐器=人”的命题;后者探讨“洋”与“中”的关系,核心是“洋为中用”。尤其后者,为中国文艺提供了新信息,这一特色的深层文化因素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戏曲的“角色化”成分。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新诗的产生与发展,从1917年2月《新青年》发展胡适的《白话诗人首》至今,已 有孤余年的历史。众所公认,大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现代新诗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另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也同样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当代诗人80余年的辛勤耕耘并没有能使 中国现代新诗在世界诗坛上取得应有的先进地位;同时,从整体上有,它似乎也不足以和其试 图超浅的中国古典诗农扫荡美。连缀不断的责难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现当代诗史。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在民族艺术的创造活动、特别是在文人的创造活动中,历来都占 据着十分重要的地…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代精神的主流是乐观主义的,这是因为近代中国经历着一个从前现代向现代社会转化的历史过程,现代性的观念前提——进步的信仰或进步主义——的胜利,注定了这个时代的上空高高飘扬着乐观主义的旗帜。中国近代乐观主义首先是一种宇宙观、历史观,同时也表现为认识论...  相似文献   

13.
《中州学刊》2001,(5):84-89
张衡是东汉中期的通博之才,其宇宙观、人生观表现出“玄”与“礼”的交织。概括地说,他的玄思落实于天文理论,则表现于宇宙生存的假说、宇宙无限的思想和宇宙结构理论;他的崇礼观又突出表现于反谶纬与反宦政两方面。而缘于儒道双修的人生哲学观,又具体映示出张衡玄儒人生的三重境界,即致用的社会意识与求真的人生品格结合之境界、通博的知识结构与质朴的人文心态结合之境界、朝隐的生存方式与逍遥的精神追求结合之境界。从哲学的发展看张衡思想玄与礼的交织,正显示了对汉代文化“象数”理论的因染与超越,成为汉晋学术潜变的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14.
韩民青 《东岳论丛》2007,28(1):5-14
人类观与宇宙观是密切相联的,深入地探索宇宙的结构和演化,为全面把握人类的来龙去脉奠定了基础。(1)从多元无限宇宙观来看人类,人类是旧宇宙的果实和新宇宙的种子,这是人类不可逾越的历史地位与作用。(2)人类的发展,从本质上讲就是作为旧宇宙果实的成熟过程和作为新宇宙种子的萌发过程,这决定了人类的发展方向就是全面而又透彻地认识旧宇宙和积极而又成功地开拓新宇宙。(3)人类发展的历程,经过了诞生、前期、中期、后期、结局等若干发展环节和阶段,经历了从维持生存、拓展生存到限制生存、改变自身与开拓新宇宙的多次转变。(4)当人类作为旧宇宙的果实而成熟并作为种子而创造了新宇宙之后,人类就进入了它的终结时代:它将从旧的本宇宙中消亡,或将在新的本宇宙中作为运行机制而发挥作用,或将作为更高级的宇宙层次即超宇宙的开拓要素而存在——但作为人类,它却不再存在了。  相似文献   

15.
人类对宇宙认识的视野是不断扩大的 :先前的“宇宙整体”终会演变成后来的“宇宙部分” ,从而认识到更大的宇宙视野 ,形成更大更深远的宇宙新观念。现代宇宙观仍然在遵循着这样一个认识规律而不断演变和拓展。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天”这个名词,有多种含义,其中一个含义是指宇宙的道德法则即称之为“义理之天”或“道德之天”。由于中国传统哲学具有强烈的治世感,济世感,同时又深深陷入伦理道德之中,故“道德之天”在中国哲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中国哲人往往认为外在的天和人的内在道德有一种本质上的连接,人可以通过存理复性的方法达到“浑然与物同体”(程领)的最高境界,从而实现“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既是一种宇宙观,也是一种道德观,且是很有现代价值的道德观。一“天人合一”的历史发展“天人”范畴,是中国哲学中较早出现的…  相似文献   

17.
把宇宙观与人类观密切结合起来 ,以现代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 ,运用哲学方法 ,提出了以下几个原理 :( 1)新人择原理 ,认为人类是宇宙物质进化的必然产物 ,我们这个宇宙在发生之初 ,就以最终产生出人类为其进化大趋势 ,人类不过是更大宇宙演化中的必然中介环节。 ( 2 )多元无限宇宙观 ,认为宇宙是无限的 ,无限的宇宙是分为若干不同层次或等级的 ;我们的宇宙发生在更大层次的元宇宙之中 ,我们的宇宙层次是一个多宇宙群体 ;我们这个宇宙有生也有灭 ,是一个生命体 ,但它具有内在的遗传变异机制 ,能够孕育产生出新宇宙。 ( 3 )新人类观 ,认为人类就是新旧宇宙传承的机制和中介环节 ,人类的特点是实现了宇宙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改造 ,因而是旧宇宙的果实和新宇宙的种子 ,人类在宇宙演化中的重要历史地位与作用是不可逾越的  相似文献   

18.
如何系统科学地建构中国新诗的形式诗学,一直是百年新诗不容回避的重要理论课题,而现代汉语是研究新诗形式美学的原点。王泽龙的专著《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诗歌》较深入地发掘了现代汉语与现代诗歌形式建构的内在关联,解析了现代汉语白话、虚词、人称代词、节奏、分行、对称等现代语言要素在新诗形式建构中的特性、功能及意义,丰富了新诗形式美学的内容。同时,该书始终聚焦于语言问题,既从发生学的角度,对早期新诗的合法性予以中肯的现代语言诗学阐释,又从传播学的角度,对现代诗歌传播接受与新诗形式建构关系做出了历史的逻辑的考辨。《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诗歌》显示出新诗形式诗学建构的综合意识和方法论上跨学科、系统性的特征,是新诗理论与形式本体研究的一项重要收获。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新的语言形式的现代新诗,自有其建立新的诗美本体的要求。20世纪80多年的新诗史,一言以蔽之,即在于更充分地寻找、展示诗的新的形与质,并使之有机结合起来。新诗史的三个阶段,表现为一种否定之否定的进程;而后半世纪的一些基本追求则像是对前半世纪的重复,这种重复表明新诗有其本体性要求。21世纪新诗发展的使命仍在于完成这一要求。  相似文献   

20.
实现的与期待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1949年到现在,是中国新诗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新诗在这个特殊阶段里,已经有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发展。中国新诗从此经历了充满痛苦的、极其曲折而又极富戏剧性的进程。作为一个完整的阶段,中国新诗历史的后50年,既是五四新诗传统的继续和延伸,又是具有巨大变异性的独特的阶段。正是由于它有过对于新诗传统的大面积的改写,因此,随之而来的匡正,却也为新诗历史打开了新的篇章。异变造成了贫乏,而挫折却酝酿着丰富。从50年代末到90年代末,中国新诗这长达半个世纪的艰难行进,谱写了这一阶段诗歌的既贫乏又丰富的历史。诞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