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郭沫若和贺敬之同为 2 0世纪中国文坛的著名诗人 ,他们的诗代表了“五四”时期和建国初期抒情诗的最高成就。在他们的代表诗作中都有一个“大我”形象 ,但二者内涵不同。郭沫若的“大我”体现了“五四”时期的个性解放思想和完美的人格特性 ,贺敬之的“大我”显示了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而产生的改天换地之豪情。两个“大我”形象折射了不同时代不同的“人”的观念  相似文献   

2.
罗传芳在《中国文化研究》2 0 0 1年春之卷撰文指出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讨论已经 10 0多年了 ,这中间经历了几次大的高潮 ,极端的有“全盘西化”和复归传统 ,还有“中体西用”、“西体中用”等。现在看来 ,大家普遍能接受的是“综合创新论” ,尤其在我们现代化取得一定成果 ,面临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综合创新”的意义就更大。但如何创新 ,也即创新的基础和方式是什么 ?在讨论中 ,存在两种大的偏向。一种是非历史主义观点 ,只满足于对不同文化作抽象谈论、平面比较其异同。实际上任何文化都是特定历史条件和社会生活的产物。 10 0多年前冲…  相似文献   

3.
20世纪 6 0年代 ,中、南两国在相似的历史背景之下 ,分别采取了“两个拳头打人”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这两种外交政策在国际舞台上和国内建设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因此 ,对两国各自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也就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学术界》2002,(6)
邓晓芒在《江苏社会科学》2 0 0 2年第 4期撰文《全球伦理的可能性 :“金规则”的三种模式》指出 ,世界各大文明中普遍存在的道德基本原则即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代表的“金规则”或称“金律” ,现已被公认为世界各大文明中的一个普遍的道德规律。人们通常关注的是它在各个不同民族文化中所体现的伦理思想的共性 ,而不太注意其中的差异 ,尤其是在表达方式上所透露出来的理解上的差异。作者认为 ,金规则的表达除了通常人们所指出的有“消极的 (negativ)”和“积极的 ( positiv)”这种明显的区分外 ,在更深的层次上还可以分…  相似文献   

5.
对外开放 ,对内开放 ,是以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两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经济思想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国策。 2 0 0 0年初 ,中央发出的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文件中又明确指出 :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推进对内开放”。这是一个大思路、大战略、大政策 ,正在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开发西部的一个根本指导思想和实际行动。四川省委书记周永康提出 :“在西部大开发中 ,要实行对内对外双开放 ,实现四川追赶式、跨越式发展”,北京市制订优惠政策 ,鼓励企业和专业技术人才到西部投资、办厂、就业搞开发。全国出现了“西部奋…  相似文献   

6.
刘祯在《中国文化研究》(季刊 ) 2 0 0 1年第 2期撰文指出 :蒙古人“大元”的建立 ,对汉民族文明和传统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从而使元代审美风尚偏离传统 ,呈现出与前不同而为元所独有的五大特点 :(1)异变性。元代审美风尚异变在形式上的一个显著标志 ,就是“元曲”的兴盛。并且 ,这种“变”与“新”同样体现在杂剧的内容上。元杂剧的题材非常广阔 ,思想内容在中国文艺审美史上独树一帜 ,对封建政治的深刻批判 ,对封建官府的大胆揭露 ,对下层社会的无限同情 ,对自由爱情婚姻的勇敢追求和歌颂等等 ,可以说空前绝后。 (2 )民族性。首先是审…  相似文献   

7.
梁启超、鲁滨逊"新史学"思想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学勤 《中州学刊》2003,(1):124-129
本文对 2 0世纪中西方史学史上比较典型的两种“新史学”范型的普遍共性、不同特点及优劣得失进行一番认真而深入的批判性分析和全面总结。梁启超和鲁滨逊在史学上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 ,但他们的史学思想却在时代的感召下产生了某种“共振效应” ,同时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本文拟从金融的角度来讨论“新经济” ,包括四个方面。即“资本大转移” ,“纳斯达克” ,“风险资本”和“动荡不稳”。当然 ,这四个方面并不能概括“新经济”所有的金融特征。资本大转移在过去的 15年 ,尤其是过去的 5年中 ,资本不断出现戏剧性的转移 ,这个进程尚未完成。巨大数量的资本流入“新经济”的行业和公司中 ,这是“新经济”的一个重要的金融特征。信息技术、电讯工业及相关行业 ,还有媒体娱乐业 ,现在占了美国股市总市值的45 %。从全世界的范围看 ,也占了世界股市总市值的 1/3。 2 0 0 0年初美国仅IT产业在股市的总市值就达 4 …  相似文献   

9.
一、“实践唯物主义”哲学提出的意义2 0世纪末至今的 2 0多年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反思传统的大发展、大改革、大论战的时代。这场研究、反思的最大成果是突破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传统体系模式 ,提出了“实践唯物主义”的新理解和新概括 ,关于哲学方方面面的讨论最后都可以归结到或者涉及到对“实践”的理解。实践哲学的研究最终推动力是马克思《1 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文版在 1 979年问世 ,及其 80年代初展开的关于异化和人道主义的争论 ,从 1 978年那场著名的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至今 2 0多年中国哲学界对于“实践”…  相似文献   

10.
先秦诸子百家中,墨家和儒家在战国时代并称为“显学”,两大流派在救世过程中都不约而同地将焦点聚集到了爱上,都努力从爱出发,来挽救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两家的不同在于“孔子贵仁,墨翟贵兼”(《吕氏春秋·不二》)。两家对爱的不同理解和阐发,以及他们在推行爱的方法和途径上的不同,决定了两个流派迥然不同的历史命运。儒家曾一度被“独尊”,而墨学在秦汉之后逐渐式微,其思想内容被融入儒家思想体系中,而原本的体系成为绝学。但表面看来虽然历史命运不同,内涵上却是差别与共通并存。  相似文献   

11.
李强 《学术探索》2013,(4):148-151
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我国在校大学生阅读外国文学的动机与意义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大学生阅读外国文学的动机更多是为了本专业的需求,为了获取知识,拓展专业领域,深入了解本专业的相关知识,被调查者普遍认为阅读外国文学的意义不仅在于可以领略外国的文化及开拓自己的视野,体验不同文化和生活方式,还能够锻炼自己多角度视角的能力,培养自身的国际视角,对在校大学生的爱情观、世界观、学习观、人生观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危机后世界经济的恢复性增长时期恰逢我国"十二五"规划实施期,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着国内外的新形势,国际上既有贸易保护主义的阻碍,又有新一轮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国内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对外贸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实现对外贸易的协调和持续发展,必须实现一系列的转变:由注重出口规模增长转向进出口并重;由以发达国家为主要贸易对象转向...  相似文献   

13.
印梅 《学术探索》2012,(12):69-73
本文以江苏省2005年7月至2010年12月的数据为样本,基于毕肯戴克—罗宾逊—梅勒茨条件重新检验了汇率变动与江苏省进出口贸易的关系。结果显示,江苏省进口、出口需求及出口供给均富有价格弹性,出口供给的价格弹性值最小;对出口需求影响最大的是国外的物价水平,其次是国外的收入水平,最小的是出口价格;地区产出能力对出口供给的影响要远大于出口价格;地区物价水平对进口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进口价格。相对而言,地区收入的影响最小,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江苏省进出口贸易满足毕肯戴克—罗宾逊—梅勒茨条件,产出高速增长等非价格因素是人民币升值而贸易收支未受影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 ,世界经济贸易格局将发生一系列的变化。面对迅速变化的内外环境 ,广州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战略要有新的思路 ,在原有比较优势分析的基础上 ,发展新的比较优势 ;加速结构的优化升级 ;依靠多种创新增强国际竞争力 ;扩大跨国经营 ;深化外贸体制改革 ;加速外经贸专门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启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是邓小平依据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而作出的决策,这一伟大事业启动的主要动力来自中国内部。邓小平认为,无论国际形势如何风云变幻,中国都要紧紧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国内工作重点的转移,又直接导致了中国对外关系的重要变革,不过中国内政、外交的变革并不完全同步。  相似文献   

16.
朱寿清 《学术探索》2013,(2):143-148
新加坡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多民族、多语言的小国,政府的语文政策关乎国内民族平等和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在东南亚民族主义高涨、土著民族排华、冷战对抗的时代背景下,新加坡脱离殖民统治,走向自治,加人马来西亚联邦,到最后独立建国等一系列重大事件,极大地影响了新加坡的语文教育政策。20世纪50-80年代,新加坡政府以实用主义为原则,根据内外局势的变化不断地调整语文政策,最终形成了统一的双语教育格局。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中国入世,金融全球化进程加快,中国商业银行面临日趋严峻的国际冲击。中国商业银行应采取加强自身建设增强竞争力、利用金融创新加快混业经营步伐、拓展网上银行业务等对策,以应对外资银行对商业银行的挑战、混业经营全球化趋势的冲击以及网络银行对商业银行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在国内外学术界,学者们对“中国模式”、“北京共识”、“中国道路”和“中国经验”四个概念都有过不同程度的讨论,但是在孰优孰劣上争议较大。有的主张中国道路,有的主张中国模式,有的赞成中国经验。这种情况启示我们,应当知道,从本质上看,北京共识是关于中国模式或中国经验的某种认知和态度,中国模式则是由中国经验构成的,中国道路又是由中国模式构成的,中国道路在不同发展时期会呈现为不同的中国模式,并且积累了不同的中国经验,从而形成具有时代性的发展理念和方式、方法,由此来讲,中国道路是一个“总体性”概念,统领了其他三个概念。因此,只有正确地理解这四个概念,理清其本质内涵和相互关系,才能合理地运用它们表达我们想要表达的意思。也只有如此,才能正确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内涵和真实精神,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相似文献   

19.
在战后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旧秩序以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自由贸易所掩盖的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掠夺、排斥为基本特征。中国在改革开放中深刻地感受到这种秩序的不合理性。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就提出了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问题。但是,无论在冷战时期还是后冷战的大部分时期内,中国还缺乏建构国际秩序的能力。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上升,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范围内权力转移的趋势加快,中国塑造、建构国际秩序的能力大幅度提升,国际体系亦正处于重大转折期。重塑国际秩序,推动国际秩序朝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成为中国对外政策的重要内容。提高重塑国际秩序的自觉性和建构国际秩序的能力,已经成为中国对外政策中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20.
张凯程 《理论界》2014,(1):90-92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国际化接轨与国际化资本竞争,现有的金融分业分管的机制必须作以修正。现有的架构下,政府对于金融分业分管却有一定范围内的开放,但受限于我国的基本法律体制,一定范围内的开放反而无法有效达到金融发展与监管的目的。参考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现况,金融控股公司法的引进,建立专一的金融监管单位,有其必要存在,且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