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啊,我要让我们那默默无闻的国家跃入旧世界的视线,哪怕只一刹那的时间。它应是神秘的,它应该使人惊叹。我要告诉这一切!”——曼斯菲尔德凯瑟琳·曼斯菲尔德(Katherine Mansfield)一八八八年出生于新西兰惠灵顿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她十四岁时到了英国,入牛津大学皇后学院。后来又回到新西兰住过两年,以后就长期留在英国,也曾因养病旅居德国、法国、瑞士等国。一九一八年她与英国文学批评家墨雷结婚。一九二三年,她因肺病客死于法国的一个休养所里。  相似文献   

2.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继承了契诃夫的创作手法 ,其作品充满了印象主义的明快、写意的特点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创作手法又有所发展 ,她革新了短篇小说的创作技巧 ,如内心独白、象征手法、时空关系的妙用等。这些革新使她从现实主义的继承人一跃而成为现代主义的先驱 ,由于对现代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所作的贡献 ,她在文学史上占据了一席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3.
论曼斯菲尔德的《苍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曼斯菲尔德的《苍蝇》付灿邦1919年11月,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在致默里的信中,严励批评了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小说《黑夜和白天》。她写道:“……小说不能将那一场战争一笔勾销。人心必定经历过变化。看到人们居然如此‘安之若素’,确实今人害怕。我深深...  相似文献   

4.
虽然短篇小说这种文学形式的历史较短,它的发展仍可分为三个不同阶段,即:传统阶段,现代阶段、当代阶段。凯瑟琳·曼斯菲尔德(Katherine Mansfield)同凯瑟琳·安·波特(Katherine Anne Porter)都属于现代阶段。曼斯菲尔德从题材和写作技巧方面对传统短篇小说进行了改革,是西方现代短篇小说的奠基人之一。波特在短篇小说创作中,也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她和她同时代优秀作家的作品,使现代短篇小说创作到达了顶峰。  相似文献   

5.
1922年7月,中国诗人徐志摩在天雨地湿的伦敦拜会了身染沉疴的英国现代杰出短篇小说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此次拜访给徐志摩留下了不灭的印象:曼斯菲尔德“纯粹的文学”、“冰雪般的人格”、“清极超俗的美”令之倾倒。他视曼斯菲尔德为“女性的理想”,并把这简短的拜会称为“不死的二十分钟”。 半年后,曼斯菲尔德香消于法国的枫丹白露。几乎就在这时,凌叔华在中国文坛脱颖而出,她被誉为“东方典型美人”,这不仅是对她清丽容貌的赞美,更是对她温婉雅淡文风的称许。其人其作令读者不期然想起曼斯菲尔德。在凌叔华的一系列小说发表后,徐志摩专程到  相似文献   

6.
试论曼斯菲尔德小说的现代主义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本世纪初世界文坛上最负盛名的女作家,也是新西兰民族文学真正意义上的创始人。她在小说艺术上取得的杰出成就,归功于她在创作上不因循守旧,锐意创新的艺术实践,是她一生不懈追求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完美结合的结果。曼斯菲尔德生活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各种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和文学流派蓬勃兴起的年代。她在继承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优良传统的同时,又敢于突破小说艺术的旧框架,勇于探索、大胆实验,吸收了许多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和写作技巧,从而使她的创作呈现出明显的现代主义倾向。那么,曼斯菲尔德的现代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7.
曼斯菲尔德小说的女权主义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曼斯菲尔德不愿自我标榜为女权主义者,但她的作品中却呈现出深刻的女权主义思想。借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观点评析曼斯菲尔德的女性写作,指出曼斯菲尔德是在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和体验方式,用女性话语发出女性自己的声音。  相似文献   

8.
“新的声音”─—曼斯菲尔德的《幸福》付灿邦1918年8月《幸福》在英国《英语评论》发表,使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在权威刊物上初露头角。两年后,她将《幸福》和这一时期的其他小说结集出版,引起轰动,成为英国文坛上“一件盛事”,受到文学副刊专栏文章称颂。 ̄①曼...  相似文献   

9.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较早发掘以孤独感为创作主题的作家之一。她善于描写人与人之间在精神上的孤立和隔绝,尤其善于描写儿童处于孤独时的所思、所感。本文通过对曼斯菲尔德两篇小说的分析,来解读她笔下具有孤独感的儿童形象。  相似文献   

10.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20世纪杰出的短篇小说作家,她对英语短篇小说的贡献在于她独树一帜的小说叙述艺术.曼斯菲尔德观察敏锐,注重心理表现,文笔优美流畅,表达细腻含蓄,富有诗意.文章从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叙述方式及叙述语言等角度通过分析其著名短篇小说集<园会集>的一些作品,探讨曼斯菲尔德的现代小说叙述艺术.  相似文献   

11.
《曼斯菲尔德庄园》是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主要展示了女主人公范妮·普莱斯的成长历程——从一个被忽视的寄人篱下的小女孩到后来曼斯菲尔德庄园的真正女主人。在此过程中,范妮承受了不少的心理压力。小说反复描述到范妮的身体虚弱,经常头痛,而且情绪低落。从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理论的角度观察,范妮的病态归因于她那无法得到满足的欲望。范妮的家境清贫、身份卑微,同时为了维系新的人际关系而一再压制自己的欲望使得其三重人格无法达到平衡。在范妮的自我能够最终成功地协调本我与超我的矛盾之前,超我往往压制其本我,从而导致了她身体上的疼痛以及情绪的低落。  相似文献   

12.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二十世纪初最富才华的短篇小说家,享誉世界的风格大师.她年仅三十五岁短暂而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内容和风格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一生对"家"充满了向往,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娃娃屋>(The Doll's House)一文,来展示作者曼斯菲尔德的人生经历及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13.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Katherine M ansfield)是英国著名的短篇小说作家。她1888年生于新西兰首都惠灵顿,1923年客死于法国南部小城冯滕布罗,年仅35岁。在曼斯菲尔德生活的时间里,作家和评论家中普遍流行着这样一种观念,即“传统意义上的小说已经不再胜任其职责了;其想象的世界在  相似文献   

14.
《幸福》是曼斯菲尔德的代表作之一。在这篇小说中,作者观察敏锐,注重心理表现,不以叙述者出场,完全溶入小说中三个主要人物的内心,用他们的语词和方式进行思考,恰到好处地用“梨树”去象征主人公勃莎那扑朔迷离的性变态,她的“幸福”带给她的只是不可名状的隐痛。作者十分深刻的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道德危机。  相似文献   

15.
曼斯菲尔德与印象主义耿宁凯瑟琳·曼斯菲尔德(KatherineMansfield)是新西兰最负盛名的世界短篇小说大师,被誉为“短篇小说界的乔伊斯”和‘英语界的契河夫”。她1888年7月14日生于新西兰惠灵顿,曼斯菲尔德只是她的笔名,她的真名叫卜香(B...  相似文献   

16.
曼斯菲尔德以其小说成就在英语文学中占有独到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她拓展了英语的表达力度,发明了一种崭新的小说体裁;二是她探索了人类情感经历的新领域,在文学创作中挖掘了非同寻常的、前所未有的认识生活、探索生活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7.
《花园茶会》是曼斯菲尔德后期短篇小说中的经典,她把人生中的"乐与悲、美与丑、生与死的双重哲学"都融入了这篇小说,用各种现代主义的技巧把这些主题以画面组合的形式体现出来。通过对社会矛盾和生活事件的具体化,曼斯菲尔德分析了主人公萝拉走出温室花园不得不面对现实生活的精神历程。  相似文献   

18.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对英国短篇小说史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尤其是她对女性地位、生活、孤独状况的关注使她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然而对她的小说进行女性主义的分析却起步较晚,短篇小说《启示》更是备受争议。即使有学者指出这部作品显示了曼斯菲尔德对女性幸福和孤独的关注,却没有抓住曼氏向读者传达的重要的潜信息——女性应该重新审视并定位自己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地位,追求真实自我。通过分析《启示》中叙事角度的转变、多重象征意义以及文本置换等叙事手法,揭示出曼斯菲尔德对父权制社会本质的无情揭露,对备受压抑和扭曲的中产阶级妇女的深切同情,并赞美和鼓励女性同胞们追求自我意识觉醒和独立人格。尽管她没有为最终解决女性的困境找到有效的途径,但这也是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在妇女解放道路上所做出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9.
凯瑟琳&#183;曼斯菲尔德在创作技巧的革新方面充分体现了一个现代主义者的实验精神和革新意识。在诸多作品中她巧妙地运用镜像,使之成为她塑造人物和读者了解人物的一种独特手段。文章分析了镜像的使用在人物塑造方面所达到的作用和效果。首先,通过镜像小说中的人物获得了自我认知;其次,用镜像表现人物独特的性格特点;第三,从镜像反映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20.
奥斯丁的作品一贯以描写细腻著称,但在其名著<曼斯菲尔德庄园>里却展示了她娴熟的缺场叙事技巧.本文对<曼斯菲尔德庄园>里托马斯爵士的权威缺场、安提瓜种植园的身份缺场和范妮小姐的"家"的缺场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缺场叙事的指涉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