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阅读与作文》2007,(6):23-23
这是本学期的最后一次习作。这次习作不限定内容、范围,无论是见闻、感受还是想象,只要是自己想写的内容都可以写。先想清楚自己要写什么,再回忆一下这学期学习了哪些表达方法,并试着把一些方法运用到这次习作中。习作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语句要通顺,最好不少于400字。写完以后再读一读,有不满意的地方认真改一改。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这个培养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对中年级的要求是“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句子”;对高年级则提出“能初步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在习作的编排上.也将培养学生习作的能力和修改习作的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新教材习作编排中多次提到:“写完后,多读几遍,修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老师既要看是怎样写的,也要看是怎样改的,要表扬、鼓励那些认真写、认真改的学生。”显然,新课标要求教师同步培养学生“写”和“改”这两种能力.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这个培养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对中年级的要求是:“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句子”:对高年级则提出:“能初步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在习作的编排上,也将培养学生习作的能力和修改习作的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新教材习作编排中多次提到:“写完后.多读几遍.修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老师既要看是怎样写的,也要看是怎样改的.要表扬、鼓励那些认真写、认真改的学生。”显然,新课标要求教师同步培养学生“写”和“改”这两种能力.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4.
海底漫游记     
习作要求这是本学期的最后一次习作。这次习作不限定内容、范围,无论是见闻、感受还是想象,只要是自己想写的内容都可以写。在写之前,先想清楚自己要写什么,再回忆一下这学期学习了哪些表达方法,并试着把一些方法运用到这次习作中。习作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语句要通顺,最好不少于400字。写完以后读一读,有不满意的地方认真改一改。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要注意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而学生喜闻乐见的电视动画片,是学生习作的源泉,教师要善于挖掘来自电视动画片的习作资源,让学生在感兴趣地观看、感兴趣地习作中,逐步掌握习作方法,发展他们的想象力。把观看动画片和指导习作有机结合起来,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习作是提升作文水平的重要方式之一,认真对待习作并找出习作中存在的不足,并立足于不足进行问题的分析,从而寻找解决困境的具体方法,这对于提升作文水平是非常必要的。现如今,有不少的同学在习作的时候会苦恼自己的习作没有文化味儿,所以写的文章总是会差一些“书卷气”,那么在习作的时候要如何让文章充满文化味儿,  相似文献   

7.
评改能力是习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认真评改也是一种良好的习作习惯。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对交往的需求从内容到方式都有很大的变化,互动评改习作就是顺应学生的交往需要产生的。互动评改使习作超出了学习表达的内涵,能帮助学生形成自主的、开放的和个别化的学习习惯。从实践看,互动评改能有效地提升儿童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习作要“写自己想说的话”,“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习作是学生对生活个性化的体验、思考与积累,是个体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因而,教师要在习作教学中大胆创新,引导学生的习作走向学生自己熟悉的生活,伴随着他们成长的足迹,使每个学生在充分展示自由心灵的习作过程中得到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习作评改是习作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其过程,是一个不断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习作心理品质、发展语言意识性、提高习作效率的过程。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就要在习作评改上多下功夫。  相似文献   

10.
“作文难,作文难,一提作文心就烦。”这是学生面对习作的口头禅。可这又何尝不是语文教师的心病呢?对于教师,习作难,难在习作指导;习作烦,烦在习作评改。传统的习作评改方式是埋头苦干啃大山,将每篇习作都进行字斟句酌的品评,再苦思冥想、生搬硬套地在后面写上评语,然后用上一堂课的时间进行讲评修改。通常一次习作下来,教师要花十天、半个月的时间才能真正完成一篇习作的教学指导。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要注意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这就是说,教师要注重采取新的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能快乐习作。  相似文献   

12.
小草     
生命是宝贵的,生活是美好的。砖缝里顽强生长的小树苗,绝境中奋力求生的飞蛾,花丛中感受春光的盲姑娘……这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无不展示着它们对生命的热爱。 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下来。内容要具体,要写出真实的感受。习作的题目由自己定,写完后认真修改。  相似文献   

13.
宋文芳 《新天地》2011,(11):256-256
本文作者在认真学习了《国家和广东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后,结合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出了一些作文教学方法与措施,如,激发学生习作兴趣、使学生体验过程、教学生学会观察与创新等,以便学生快速高效地完成习作。  相似文献   

14.
习作教学历来就是语文教学巾的难点。多年来,风风雨雨,教师、学生们都在作文这块大地巾上下求索:敦师们有的主张写作重在兴趣引导,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的主张写作要有创新,不拘一格:还有的主张写作要生动活泼,联系实际……多年来的习作教学,加上对新课标的领会,我们觉得在习作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巧妙捕捉教材巾的典型课例,进行习作内容训练:二要巧设计,淡化作文概念,让学生随意为文;三要巧评价,以个性化、具体化、针对性的评价语言,促进学生乐写、爱写、善写。  相似文献   

15.
一次单元作文课结束了.课后.我认真地批阅着孩子们的习作。当我翻到一篇字迹歪歪斜斜的习作时,眉头一皱,再看内容:“天空不哭了,好像一片茫茫的大沙漠……”天空像沙漠,怎么可能呢?谁的习作?我生气极了.一看,江小豪!又是他,这个平时上课总爱捣蛋的小家伙。我不假思索地拿起手中的笔.在下面划了一道重重的红线.在旁边写上!  相似文献   

16.
一提到习作,很多同学都会因贫于无材而困惑。其实要想写好作文并不难,关键是要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要从小养成细观察、善思考、勤动笔的好习惯,这样就不愁作文有多难了。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习作先得有材,材从何来?日:材源于生活。的确,只要同学们平时注意多积累,无论是生活素材还是语言文字,都会积少成多,有朝一日,在你习作之时就会厚积薄发,下面我就如何从生活细小处帮助习作谈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17.
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引导学生在生活、阅读的积累中汲取养料,在教师精妙的点拨中获得智慧,在多元的训练中提高技能,在多彩的习作平台上拾起信心,从而让习作教学绽放异彩,成为语文学习的一方绿洲,是每位语文教师须认真思考又须寻觅良策扎扎实实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习作要求人教社新课标版生命是宝贵的,生活是美好的。砖缝里顽强生长的小树苗,绝境中奋力求生的飞蛾,花丛中感受春光的盲姑娘……这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无不展示着它们对生命的热爱。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下来。内容要具体,要写出真实的感受。习作的题目由自己定,写完后认真修改。  相似文献   

19.
新课改后,许多一线教师反映对人教版新教材语文园地安排的习作训练十分茫然,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下手指导,也不知道按什么要求指导。笔者觉得出现这种尴尬现象有两方面的原因。客观的原因是,长期以来作文课程缺乏独立性,作文教学没有阅读教学那样具有较强依托性的训练序列文本,它在教材中体现的只是短短的一段文字。不言而喻,较之以前的省编教材,新教材的教学难度明显加大,它对教师个人的思想水平及专业素养的要求明显提高。主观原因是,许多教师对习作教学的认识模糊,尤其是对“习作是什么”和“习作为什么”这些本原性的问题缺乏科学的认识,加上对人教版教材习作训练序列的编写特点、内容安排及各年段习作训练目标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全面把握,因此,有些一线教师陷入模糊迷茫也就可以理解了。经过认真反复的研读,笔者认为人教版语文实验教科书习作训练序列的编写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20.
这样写一、认真思考,选好素材。在写作前,同学们要认真思考,想想自己一直最想告诉别人的是什么,要筛选出最值得一写的内容来写。二、不拘一格,畅所欲言。本次习作不出题目,不限制范围,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还可以写诗歌、书信、独幕剧、小小说等。三、要有真情实感。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