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象”的思维方法是一种不使用概念但也同样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的方法。它起源于《易经》,是对事物的“势”的认识而非对事物结构的认识。《易经》之象的认识方法要到胡塞尔以后的现代西方哲学的转变中才能看出其意义。现代西方哲学的困境是语言的困境。即认识到“存在”决定“存在者”,但语言无法表述“存在”自身。“象”以非语言的方式表述存在(即势),是说不可说。它既是一,又是多。象本身是一,对象的理解是多。所以它较好地弥补了西方形而上学的弊病,是一种未来的形而上学的表述方式。  相似文献   

2.
易经是我国远古一部深遂的思想理论著作。由于年代的久远,易经体系无论是语言表述上还是存在形式上与现代理论都有较大差别,而这极大地妨碍了我们对易经思想真谛的认识。为此,笔者经多年研究,用公理方法给出了易经的一种现代诠释。笔者发现,易经的整体思想,在孔子“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入科”(《系辞》上传)和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中得到了较好的解释。先看“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思想。易是什么?在八卦理论中,易是中国古代哲人对宇宙的…  相似文献   

3.
自古以来,《易经》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易学古而未老、博大精深。 众所周知,《易经》最基本的概念是阴阳。古人通过观物取象产生了8卦图。而8卦之用则可“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对于《易经》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主要从组织管理学的角度试图对《易经》进行发微式研究。 一、组织情境8势论 根据《易经》8卦的特点,它在组织情势的分类就推演出8种势态: 乾势为天势:“乾:元亨利贞。”《文言》中进一步论述道:“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处于乾势的组织政通人和,拥有天  相似文献   

4.
《山海经》详于言山、言水,略于言海,谓之“山海经”名似不正,故辨之。(一)由《山经》五方山系的走向状况及所述山名可考可知者,可以肯定《山经》所载之地域为今之南起江、浙,北至豫、晋,西起陕,东至鲁的多山丘陵地带。而《海经》并非言“海”,所谓“海外”、“海内”之“海”是被作为欲述主体的“位置”的“座标”,其本身并非“主体”。《山经》、《海经》所载“山北海南”的地貌特征符合中国“西北高而东南低”的地理特点,此实为远古先民对我国古代疆域原貌的真实记录,非“虚构的神话”。(二)古人关于“方位”有三类体系,即“四方体系(东南西北)”、“五方体系(东南西北中)”、“《河图》、《洛书》体系(北东中西南)”,其中,“四方体系”、“五方体系”乃东部初民“天象观感”的“自然主义”产物,“《河图》、《洛书》体系”是从哲学义理角度对人类文明所作的精辟概括。《山海经》采用“四方”“五方”体系,尤其是《大荒经》用“东南西北”体系,可征《大荒经》为《山海经》的最初文本。(三)《山海经》之“始态”只是“图”,是太古初民之岩画的摹本。“文”后图而作,是对“图”的直观的描述与解释。《山海经》成书的历程是:初“由图生文”(“图文异处”)、“图”亡“文存”;复“由文生图”(“图文异处”)、“图”再亡而“文犹存”;再“由文生图”(“图文合壁”)。  相似文献   

5.
辛亚民 《船山学刊》2013,(2):179-180
《易经》被称为“六经之首”、“三玄之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道即哲学,易道即易学哲学。从孔子以柬的中国先哲,都认为《易经》是讲“阴阳”哲学的,是一部讲运动变化的“变”经,蕴含着高深的哲理、无穷的智慧。《易经》哲学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巨大作用,19世级西方传教士将《易经》翻译成西方文字,传播到西方世界,受到西方科学家、思想家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鲁庆中 《中州学刊》2006,(3):162-166
老子之道可以有“有”、“无”两个诠释的向度。而自“有”言之,《易经》机体主义观念则是老子哲学的“后设陈述”。根据《易经》,植物的体用成为理解自然万物的尺度。老子“道生万物”的过程思想以及对生命过程节律性的认识,即渊源于植物生命机体的出生性与生长性;老子尚柔守弱与“道法自然”的自然主义观念则来自于他对生命活体的柔弱性状以及生命自组织化的自我完成性的体悟;而生命进行过程的强健,亦是生发老子崇尚过程之“中”思想的本源。当我们跳出了老子哲学而从一个更为宏阔的后设上来观照老子之“道”时,我们便发现了那形下的真实、深厚的农业生活背景。  相似文献   

7.
吴立群 《船山学刊》2008,(2):137-139
《易经》之“易”有简易、变易与不易之三义。《易经》阴阳五行、取象类比的认识方法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整体思维方式,这种天、地、人三才全方位的思维方式体现着“天人合一”的和谐现。  相似文献   

8.
读了周怡的新著《中国画与文化》(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觉得自己像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记的那个武陵渔人,缘溪行而进入桃源世界。如果把中国画文化比作一条小溪的话,那么缘这条小溪前行,我所看到的是一个源远流长的文化“桃源世界”。这个世界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在《中国画与文化》中,周怡对中国画起源的探讨,并不是简单地归之于宗教,而是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合乎逻辑的演进层次:首先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与初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社会和自然现象;其次是对这些事实的解释——初民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对这些事实做出了神话性的解释,形成…  相似文献   

9.
当前世界范围内出现一股研究《周易》的热潮。众所周知,《周易》分成两个部分《易经》和《易传》。《易经》是哲学著作,重要的儒家经典。而《易经》则长期被当作占筮之书,如同现代寺庙中的灵签符咒,是非理性的、偶然的、关于占筮的记录,并没有多大的社会意义。事实当然不是这样。笔者曾经著文认为:《易经》是古人研究思维决策的著作,卦爻辞是解释决策方法的例题,它涉及到广阔的社会生活,是古人智慧和经验的结晶。郭沫若在《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一文中就已指出《周易》一书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可分为三大类:(一)生活的基础,有渔猎、牧畜、商旅(交通)、耕种、工艺(器用)五项;(二)社会的结构,有家族关系、政  相似文献   

10.
一《易经》本来是一部占筮的书,它具有研究预测与决策方法的性质,其内容含有比较深刻的数理和比较丰富的哲理。但是它又同古代的迷信观念相联系,企图超现实、超实践地掌握人们的命运,这样一来,《易经》同时又被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由于它的数理和哲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转化规律,其朴素的辩证法不断地获得自然历史进程的“应验”,加上儒家学派对它注释发挥,衍义出《易经》(或称《十翼》),合《易经》而为《周易》,~*(《易经》也是《周易》的通称,本文涉及的所谓“《易经》热”,实际上是指“《周易》热”)被定为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因此,两千多年来,儒统治下的人们将《易经》视为《圣经》,自觉不自觉地对它顶礼膜拜,而它那远比儒家的片面渲染更深刻的文化价值,则渗透到人  相似文献   

11.
“世界观”一词,在1800年前后,曾由德国的罗曼蒂克,作为区别于单纯考察客体的综合世界图景,而在主观上、思想上认识世界的意义上开始使用过。修拉埃尔马赫尔从字面上把它理解为“对世界的直观”,而对世界的直观和感情被他看作为宗教的本质。谢林则写道:“我们的世界观是由我们根本的界限性规定的。”这样,世界观在当初带有很主观的意思。(参阅:G·克劳斯、M·布尔编《哲学辞典》,1964年德文版,第599页)以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  相似文献   

12.
古神话和后起的仙话的重要歧异在死与不死。初民认为,“古代所有的神都住在地上”;神是“十分现实的人物”,喜怒哀乐无异常人。在我国上古,大巫颛顼“绝地天通”(《国语·楚语下》)前大致如此。故而神也有死;仙则反是,长生不老,万寿无疆。奴隶制社会中晚期,某些人出于对死的恐惧和生的诱惑,幻想出仙人和成仙之道。仙话作为古神话的不肖之子,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3.
殷墟文化与商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熟完善三段曲折历程。若问重卦的作者在哪里 ,大抵如此而已。(二 )解决了《易经》的来源问题。关于《易经》的来源问题 ,千百年来为历代学者所迷惑不解 ,而仅滞留于司马迁伏羲画卦、文王演易之说。此中之缘由 ,就是从未找到在《易经》诞生之前一时代实物证据。用形象的说法就是《易经》之父何处觅。如今 ,从安阳殷墟出土的遗物中才真正认定了《易经》的父位。我们现在就以安阳小屯南地发现的易卦卜甲为例 ,并与《易经》上的基本内容相互对照来看看它们之间的“父子”承继关系。《易经》的框架结构 ,基本包括卦形、卦名、卦爻辞和九六学四…  相似文献   

14.
当西方有远见的学者把中国的《易经》推崇为“世界人类唯一的智慧宝典”时,他们没有忘记去论证:“在科学上我们所得到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后来的事实所推翻,唯独中国的《易经》亘古常新,相延六千年之久。”(见徐道一著《周易科学观》,1992年版17页)《周易》做为“世界人类唯一的智慧宝典”,它的精神、原则和魅力几千年常盛不衰,至今仍破世人所注目、所研究,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象《周易》的其它思想具有恒久的价值一样,它的以人性、智慧为中心的阴阳互补、中正刚柔、和谐与均衡、相辅相成的管理思想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漫长的阶级社会里,虽然产生了丰富而瑰丽的民间文学作品,可民间文艺学却并不发达,对民间文学特征的认识和总结,往往是点滴的,远不完备的。《诗大序》曾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汉代的《毛诗传》曾说:“曲合歌曰歌,徒歌曰谣。”这都包含着对民歌口头表述的认识。明末的冯梦龙在其《序山歌》中认为山歌是“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清代的杜文澜也在其《古谣谚凡例》中说:“谣谚之兴,  相似文献   

16.
孟子与经学     
<正> 赵岐说:“孟子通五经,尤长于《诗》《书》。”(《孟子题辞》)可见孟子也是传经之儒。孟子于五经中,除了《易经》没有讲到以外,其余《诗》《书》《礼》《乐》《春秋》都有所论述。 (一)孟子论诗司马迁说:孟子与其徒公孙丑之属,“叙《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记·孟荀列传》)所以赵岐说他“尤长于《诗》《书》”。现在《孟子》中引《诗》论诗的,不下三四十则,可见司马迁、赵岐之说是有充分根据的。《孟子》中讲到诗的兴衰,他说:“王者之迹熄而《诗》亡”(《孟子·离娄下》,以下  相似文献   

17.
《易经》的普通思维形式本文的主题是考察《易经》中的普通思维及与之相应的普通逻辑.《易经》中并没有明确表述关于普通思维及其逻辑的理论,本文所探索的只是体现于《易经》的爻辞、卦辞与符号系统中的普通思维与普通逻辑.普通思维就是抽象同一性思维,是按照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进行的思维;就是用  相似文献   

18.
《易经》“贞”字析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贞”是《易经》中最常见字。在卦爻辞条总数中,含“贞”者共一百余条,约占四分之一。对“贞”字如何训释,不仅直接涉及相当多一部分卦爻辞的理解,而且关乎整部《易经》本来面目的研究。近世李镜池先生将《易》中“贞”字皆论为“问”义,认为同于甲骨卜辞的“贞”字,后又表述为“占问”。迄今已成为一种比较流行的意见。笔者对此持有不同的看法。为有助于《易经》的深入研究,具体辨析如下,祈时贤指正。  相似文献   

19.
广松涉认为,胡塞尔的“意向性本质直观”不过是人们交互主体地、观念地、逻辑地把握事物的纯主观意识形式,是观念的符号。但实际上,人们对事物的观念把握或“本质直观”,如果脱离人们的社会实践及主体际交互主体的语言交流,它们是很难实现的。因此,这就需要对人们是怎样通过社会实践和相互间的语言交流而形成了他们关于对象世界的对象意识、以及这种对象意识的双重认识构造和“四肢结构”关系予以理论的解析。于是,广松涉独具特色的认识论由以形成。  相似文献   

20.
《易经》最初书名为《易》,而非《周易》。后人将古籍文献中的"周易"二字添加上书名号所带来的误解,导致易学界长期以来将《易经》、易经、《周易》、周易四个概念混淆使用,造成概念混乱。其结果是,不但使学术科研的基础被破坏,而且使《易经》这一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的科学价值被贬低。学术研究中涉及的基本概念的不同表述,都应有各自严格的定义,各个概念不能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