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会饮>是柏拉图最重要的对话之一.对话探讨了什么是爱欲(Eros,eros),爱欲与美的关系,与智慧的关系,以及什么才算得上是一种真正的哲学生活.对话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只有像苏格拉底这样的爱智慧者、爱美者才是哲学生活的典范.  相似文献   

2.
一有一个问题曾引起两位大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和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当面激烈争吵。引起他们激烈争吵的问题是:有没有哲学问题?事情的大致经过是这样的: 1947年初,波普尔从剑桥道德科学俱乐部收到一份邀请书,邀请他宣读一篇关于“哲学疑难”的论文。“哲学疑难”是维特根斯坦的一个用语,它的隐含前提是:哲学中没有真正的问题,只有语言上的疑难。这恰恰是波普尔最讨厌的一个论点。波普尔为了正面阐述自  相似文献   

3.
徐英瑾 《中国学术》2004,5(1):310-324
不少人提起维特根斯坦,只会想起两本书:一本是其早年作品《逻辑哲学论》(以下简称TLP),一本是其晚年作品《哲学研究》(以下简称PU)。通过对于这两本书的解读,我们在传统上都习惯于将维氏的思想分成两个时期:以TLP代表的“维特根斯坦I”与以PU代表的“维特根斯坦Ⅱ”。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那些TLP与PU以外的大量维氏遗稿(特别是他在思想转型期留下的思想材料)却在维特根斯坦研究中长期处于十分边缘的位置。  相似文献   

4.
“逻各斯”的解读与哲学的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求哲学的解,也就是要回答“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虽然我们时刻都没有忘记海德格尔的忠告:“如果我们竟敢对‘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加以探讨必须小心为妙。”①但我还是确定了这个题目,这倒不是我选择了这个题目,而是我们实实在在地面临着这样的难题。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任何一个哲学的问题都涉及到哲学是什么的问题。逻各斯(A8yO(,IOgOS)一词是赫拉克利特所关心的中心问题。“这里所谓的IOgOS,人们在学习之前和刚开始学习时,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懂得的;虽然他们已经体会到我按每一个不同事物本性来解释事物具有何种性质…  相似文献   

5.
人是哲学的奥秘──张曙光《哲学与人生》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世间的许多事情都很奇妙:人们最熟知的对象往往并不真知,经常在讲说的事物恰恰最难说得清楚,“人”就是这样的对象,“哲学”也属于这样的事物。历来,“人”被人们看作最难理解之谜,“哲学”自己总在不断追问什么是哲学,这显然不会没有某种道理蕴涵其中。在我看来,这两个问题其实是连理而生的一回事,一旦人的谜底被揭开了,哲学是什么也就容易说清楚;反之.如果哲学弄清了自己的本性和身世.也就表明人开始走向充分的自知和自觉,我把这叫做:人是哲学的奥秘,哲学不过是人的自我反思、自我意识理论。这句话不只包含人和哲学有着…  相似文献   

6.
在比较和分析庄子的“逍遥游”和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观的基础上,这两种游戏的本质得以廊清,他们与形而上学的关系因而彰显:用“出世”的“逍遥”,庄子达到了他追求维护“形而上”“道”的目的;回到在世的“生活形式”,维特根斯坦成对“形而上学”进行了扬弃和积极的治疗。有趣的是,“出世”和“回到生活”都是通过“游戏”的途径来完成的,文章从而指出:(1)“游戏”理论在哲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2)必须辨证地看待庄子和维氏与行而上学的联系;(3)通过本研究,可以管窥到中西古今哲学存在着共通和继承的关系。毫无疑问,研究庄子和维特根斯坦的“游戏观”加强了对话性这一哲学本性,对中西古今哲学的互动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关于“哲学的终结”或“哲学的死亡”的谈论其实从上个世纪下半叶就已开始,本世纪象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这样的哲学大师都一再重申这个断言.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这更是一个毋庸怀疑的事实.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谈论“哲学死亡”和“哲学终结”的大都是哲学家.而这种谈论恰恰是他们哲学的一种方式.看来,诸多一再重复的死刑判决至少还未能立即执行.这种一而再,再而三的缓期执行至少说明,哲学还有希望,人类还需要哲学.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主义的“反哲学”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传统哲学的空泛和愈来愈远于现实,从维特根斯坦起,就陆续有人宣布:哲学行将就木:以往的一切哲学都是毫无意义的语言疾病。但是直到本世纪60年代后现代思潮兴起,才在继承维持根斯坦“反哲学”的激进思想基础上,从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到理查德·罗蒂的“协同性实用论”,从法因的“自然本体论态度”到大卫·格里芬的“后现代科学观”,直至费耶阿本德的相对主义和“与理性告别”,形成一种世界性的“反哲学”趋向。  相似文献   

9.
康德论道德个体与宇宙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霍斯特尔指出:“康德在哲学史上占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在历史上,我们在任何一种哲学里都不能证实有把自然和作为道德个体的人作过这样严格区分的作法。从苏格拉底以前的学者起,直到近代初期,伦理学一直是一个宇宙论的伦理学”。“古希腊  相似文献   

10.
知识与网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是生产卓越研究的社会组织形式。本文对其进行了概念上的探讨。“网络”这个比喻对于社会科学家和合作研究的管理者特别有吸引力,因为它似乎意味着通讯以及语言哲学中有机、灵活和自由的状态。本文批判这种先入之见,并特别指出,维特根斯坦哲学固然包含了网络比喻的支持者所赞美的那些德行,他们让维特根斯坦出任他们所使用的比喻的始作俑者,却是不对的。他们这样是因为他们忽略了维特根斯坦语言思想的发展,特别是他的强烈的反科学主义。我的结论是,这个比喻的过度使用模糊了它的有限含义。  相似文献   

11.
王福生 《理论界》2005,(9):77-78
苏格拉底的谈话作为一种方法和作为一种哲学是同样重要的。在这里,我们先依据黑格尔的《哲学讲演录》介绍一下苏格拉底对话式的辩证法,然后作出一点自己的评论:苏格拉底的辩证方法是表面的对话、隐秘的独白。  相似文献   

12.
在《理想国》中有关正义的漫长对话正式开始之前,柏拉图安排了一个富有深意的开篇。在这个开篇中,柏拉图所呈现给我们的是苏格拉底的审判、雅典的战争记忆和哲人的下降等诸多问题。伯罗奔尼撒战争不仅摧毁了雅典的现实政治,更败坏了传统的德性,苏格拉底也在战后被判死刑,雅典社会在现实和精神两个层面都危机重重。正是在这样"礼崩乐坏"的背景之下,柏拉图安排了苏格拉底这位哲人的"下降",同时也开启了政治哲学的解救之路。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欧洲大陆出现了一个哲学的后H.-G.伽达默尔、J·德里达的时代,令人忧虑的是,在世界范围内至今还没有像样一点的新的哲学思想的出现。在这样的时代,作为他们的学生,我们肩负有什么样的责任?应该做些什么?能够做些什么?这些问题,我们无法回避。对他们本人的哲学思想,我们应该在中国现实生活和思想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拿出自己独立的研究成果。而对于他们的欧洲学生,我们是处在同样的学术起跑点上;特别是当他们对中国的哲学发表意见时,我们提出不同的看法甚至批评,是一件很正常也是很平常的事情。我们对自己应有起码的自信。本文还用中文“机”诠释了arche(始基)、Geschick(命运)、Wesen(存在并活动着)、Zeit(时间)、Dialog(对话)等西方哲学的基本词。  相似文献   

14.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后期语言哲学旨在强调:语言是一种以词语为工具的活动,是一种充满生机和情趣的活动。这种活动就是语言游戏。语言游戏是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的重要发现,它标志着维特根斯坦对语言的看法发生了重大转向。治维特根斯坦者视它为“革命性的概念”,这一点都不过份。坦率地说,语言游戏说对语言哲学的意义决不亚于哥白尼日心说对天文学的意义。语言游戏说实在是20世纪语言哲学的“哥白尼革命”。  相似文献   

15.
维特根斯坦与海德格尔作为现代西方著名的思想家,虽分属不同的哲学理论派别,但他们都涉猎了在哲学普遍理论层次上的语言问题。也正是在对语言的探讨过程中,提出了对“说”的哲学理解。从他们二人各自对“说”的哲学理解中,虽可见其差异,但二者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却是不可忽视的,从中可以管窥到在现代西方哲学貌似对立的理论派别背后所隐含的理论联系。  相似文献   

16.
黄正泉 《船山学刊》2006,(3):199-200
一 "古代希腊和中国的智慧和哲学"第三届国际会议,于2002年6月7日,在美丽神奇的宣示神谕的德尔菲的阿波罗神庙圣地的希中文化交流大厅举行.此次会议的"发起人"严格地说还是孔子和苏格拉底这两位老人.会议的主题是讨论苏格拉底与孔子的智慧和哲学.孔子伟大的"仁学"结构驱使我们到相隔万里的德尔菲去探讨古代哲学的深层意蕴,苏格拉底伟大的"认识你自己"吸引我们到爱琴海去体悟心灵的海洋.东西方的历史车轮艰难地跨越了不同的道路,这两位古代哲学老人,虽然他们都不知对方是何人也,而他们的心灵却是相通的.今天东西方的哲人们虽然在一起对话,但心灵反而是不相通的.  相似文献   

17.
讨论“主体性”及其“原则”的问题,关系到怎样认识人及其能动性的问题。古希腊在苏格拉底以前还没有讨论过“人是什么”的问题。后来,亚里士多德把两脚、无羽毛、有理性、会说话当作人的本质,但不包括奴隶,因为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工具。他说“人在本性上是政治动物”。中世纪的封建教会和经院哲学把人看作上帝的创造物,“主体性及其原则”自然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18.
维特根斯坦在一则日记中曾这样写道:“科学的问题能引起我的兴趣,但是不能真正迷住我。只有观念的和美学的问题才能迷住我。”由于他在“观念问题”和“美学问题”这两个领域中的创造性的工作和卓越的成就,他不仅成了二一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而且成为有着巨大影响的美学家。但他并没有写过专门的美学著作,他对美学问题的许多看法也只是散见于他的两部主要著作《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以及大量的笔记、谈话和讲演中。其基本思想也可以较明显地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这种前后变化同他在哲学上所实现的转变是密切相关的。维特根斯坦作为一个哲学家在思想上发生过改宗式的大变化:他先后创立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有独创性和巨大影响的哲学,而第二种哲学又是他本人对自己早期思想体系批判的产物。这在哲学史上也许都是独一无二的。这种变化从哲学上讲实质就是从关心所谓的形而上学结构或世界的本质而转向关心语言的“使用”。也就是从一种神秘的本体论立场转向彻底放弃对不变、普遍本质的追求。维特根斯坦的美学思想的发展基本上是和他的哲学思想的发展过程相一致的,这种发展就表现在他从承认美的统一本质走向否定美的统  相似文献   

19.
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方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方法论王晓升维特根斯坦在哲学观上主张,哲学不提出理论,不提出哲学命题,而只提供哲学研究的方法。维特根斯坦认为,哲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包括“治疗疾病的方法”、“全貌概观的方法”,“家族相似的方法”等。在这里我们讨论其中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维特根斯坦在其早期和晚期思想中均否认哲学理论的可能性,哲学问题的产生根源于对语言的误解。从《哲学研究》的角度看,语法笑话和哲学问题有相同的根源,即语言游戏的错位。哲学应当表现为一种活动,而非一种理论。这种活动即反讽。通过分析维特根斯坦的《论确实性》和苏格拉底的《游叙弗伦篇》,可以显示这种哲学的反讽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