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谈鲁迅小说的“意识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起“意识流”小说,人们很容易想到王蒙前几年写的《春之声》、《蝴蝶》等作品。其实,在我国最早把“意识流”手法系统地运用到小说创作中、当推伟大的文学革命先驱、杰出的新文学现实主义大师鲁迅先生。“意识流”这种创作手法,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不是没有,但大多是偶然地、零星地出现,或者可以说是作者无意识采用的。但到了鲁迅则不同,他是有意识地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采用当时流行于西方的这种“良规”,同时又融进了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营养,加以自己的发挥,形成了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意识流”。这也是鲁迅对我国现代文学的杰…  相似文献   

2.
陈晓明 《河北学刊》2004,24(5):128-133
在王蒙的写作中,总是有一种东西超出他置身于其中的现实,这种东西真正显示了王蒙的敏感性.王蒙在新时期的写作,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新时期前期的"春之声"阶段、本体转向的"来劲"阶段和后新时期的怀恋"季节"阶段.这三个阶段,王蒙都以特殊的方式与他所处的现实构成紧张的内在联系,或者说,他始终以他独特的方式超出、胜过他所面对的现实.王蒙以他的反思性、以他的语言修辞策略、以他对历史的执著记忆,始终超出他所处的历史.也就是说,王蒙是如此深切地沉浸在他所处的历史之中,又始终超出了历史给定的界线.他与他置身于其中的现实的主流思想意识形成了一定的偏差.这种偏差是如此的微妙,以至于我们不经意几乎觉察不出.这正是这种偏差的真实性所在.这使人们在把王蒙理解为一个主流作家时,有必要保持一种更为复杂的眼光.  相似文献   

3.
王蒙的“创新”引起普遍喝彩和赞扬,但是,王蒙尽善尽美了吗?他的创作有哪些不足?潜伏着什么危机?本文试图从王蒙创作中业已表现出来的或潜藏着的问题出发,讲一点批评意见,就教子王蒙同志和批评界。  相似文献   

4.
詹姆斯的意识流学说使他的心理学具有一种独特的原创性.其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他关于心理学的直接描述法和意识现象连续性特征的强调.但意识流学说尚未克服传统二元论的痕迹,这导致了詹姆斯后来向经验主义的转变.意识流学说直接影响了詹姆斯对经验主义的阐述,同时意识流学说中的二元论色彩,也在后来的经验学说那里留下了印记,使詹姆斯的彻底经验主义最终没能真正摆脱基础主义的覆辙.  相似文献   

5.
王蒙是一位文学家,也是一位有着丰硕成果的思想家.理性成为贯穿王蒙思想的主线.王蒙的理性精神有鲜明的个性,主要表现在多元的文化观;建设意识;历史主义态度,以及中道原则和辩证思维.王蒙的理性精神是由科学理论作为指导的,是来自实践的启示,所以始终亲和人民,与时俱进,生机勃勃.  相似文献   

6.
乔伊斯小说中的象征寓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洁 《云梦学刊》2001,22(3):78-80
乔伊斯是一位著名的意识流小说家.在他的作品里,大量地运用了象征手法来烘托小说的主题思想,使爱尔兰首都都柏林成了现代西方社会的缩影,使西方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淋漓尽致地跃然纸上.他作品里的象征寓意主要是通过死亡象征、景物象征、动态象征、意念象征和修辞象征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7.
意识流小说是现代主义文学中意识流文学的一个主要分支.由于意识流小说注重对人物内在意识的把握和内心世界的描写,主要通过描述人的意识流动来组织故事,所以其故事情节的安排,一般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往往表现为时间、空间的跳跃、多变,有时甚至打破正常的时空顺序.文章主要从时间、空间等方面分析了意识流小说中时空跳跃的艺术技巧.  相似文献   

8.
王蒙是中国当代文坛中的一名重要作家,他从19岁开始创作,至今笔耕不辍,其创作历时之长在当代文坛也很少见,新疆自古以来是文化荟萃之地,多种文化在这里交融,王蒙29岁来到新疆,45岁离疆赴京,在疆十六年的经历为他的文学创作开拓了另外一番天地,可以说王蒙的"换心手术"是在新疆完成的。本文以王蒙在新疆的十六年大概的人生发展为主要线索,力图在他十六年新疆经历的基础上还原他七十年代以后的文学创作道路,以期为我们更好的认识王蒙与新疆文学。  相似文献   

9.
孙犁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有着独特风格和广泛影响的作家,他一生都在强调并身体力行人格与文格相统一的主张.表现了对社会主义文艺的高度责任心和无谓的学术人格,其历史价值不容漠视.  相似文献   

10.
幽默是王蒙新时期小说创作独特而稳定的风格之一.本文试把王蒙幽默体小说划分为三类,即具有东方特色的黑色幽默,饱含人情味的温情幽默和具有讽刺意味的辛辣幽默.形成王蒙幽默风格的原因,笔者认为是作家个人的性格因素、政治风云变幻、少数民族生活以及美国当代小说中的黑色幽默对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对于新时期文学来说,王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存在.十年来,他经久不衰地领骚于新时期文坛,以自己的出色成就一直站在澎湃向前的新时潮审美汹浪的前端.是什么使王蒙赢得了民族的广泛认可,并引为自豪的呢?是才华!是他那超拔卓然,脱俗入圣,今人惊叹的才华!他是新时期文学中少数凭才华赢得读者的作家中最杰出的一个.真诚,坦荡,豁达,是他品性中最稳定的基因所在.纵观新时期文坛,文学和审美是在真诚的青春中复苏、诞生的.对于王蒙来讲,青春的激情、热力并不逊于那些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填充和铸成  相似文献   

12.
孙峻 《河南社会科学》2002,10(4):159-160
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是世界著名的意识流文学大师,其《尤利西斯》是迄今为止全世界范围内意识流小说的最高成就。本文简要介绍了他的主要经历及其独特的人生追求,重点介绍和评价了他的代表作《尤利西斯》,及其意识流小说的创作道路,并指出超越真理一步就是谬误,为艺术创新提出了警示。  相似文献   

13.
意识流,是目前文论中颇为时兴的课题,有的认为中国文学创作中早就运用了意识流,我们的老祖宗拥有意识流的发明权;有的则认为意识流诞生于西方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是崭新的现代艺术手法。笔者认为:作为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概念,意识流当然是现代西方的事。但是任何新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段,都有一个漫长的历史的形成之过程。意识流所包含的诸如内心独白、联想、梦境、幻觉之类表现手法,在中外古典文学中是屡见不鲜的,从  相似文献   

14.
泓峻 《山东社会科学》2013,(1):69-73,154
中国“新时期”初出现的“意识流小说”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有直接的渊源关系,这使得采用在当时占主流地位的社会学思路,以政治话语去为其进行合法性辩护遇到很大困难.因此,为“意识流小说”出场进行的辩护最终转换成了作家、批评家、理论家共同参与的学术建构活动.尽管最初参与论争的人政治诉求与学术诉求常常相互纠结,学术话语的使用同时也是为政治立场辩护的策略性选择,但随着论争的展开,后来的学者更多地被学术话题本身吸引.这是“新时期”文学批评用学术话语置换政治话语的一次重要尝试,对当代文学研究者学术意识的回归与学术身份的确立都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短篇小说<闹鬼的房子>集中表现出凌空飘逸的人物形态美、写意风格的朦胧美、诗化创作的抽象美及其意识流写作的奇幻美.在优美的艺术形式表现下,伍尔夫又赋予了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即在诗歌的意象中探讨生命与死亡的感受,认知自我存在的方式;在意识流的写作空间里寻求和感悟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以及人类与世界的关系.在艺术创作上,<闹鬼的房子>既表现了优美的形式又呈现了深刻的主题,堪称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  相似文献   

16.
对王蒙小说的更加深入、更加全面的研究表明,从塑造典型人物和创造典型意境,捕捉典型情绪这两个角度来评价王蒙的小说,是不完全的。研究王蒙小说以讽刺和幽献的独特形式巧妙地剪取典型世相来估量王蒙小说的总体成就,是不可或缺的。如果详考王蒙在新时期的小说创作历史,就会发现,王蒙对他的讽刺幽默体小说的  相似文献   

17.
瞿世镜的新作《音乐·美术·文学——意识流小说比较研究》是著者多年来对意识流的复杂现象及艺术化表现分门别类、梳理概括、沉潜思考的一个继续,又是以跨学科方法打通意识流的文学样式与相关的音乐样  相似文献   

18.
作为新时期文学复苏的标志 ,“伤痕小说”和“意识流小说”共同表达了当代文学批判“文革”历史、消解神话思想的集体诉求。但受制于“文革”神话思想的语言禁锢 ,“伤痕小说”的这一叙事努力却始终未能摆脱“文革”文学的影响。相反 ,“意识流小说”在实践创作方法革新的同时 ,却凭借自身的“语言之流” ,试图解放业已被“文革”神话思想异化了的文学语言 ,进而实践消解“文革”神话思想的启蒙诉求。  相似文献   

19.
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学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个传统,柳青和陈忠实作为中国当代文学不同发展阶段的代表作家,在创作上都具有注重对外国文学的学习和借鉴的倾向.然而,由于时代环境的不同和个人艺术见解的差异等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又使他们在对外国文学的学习和借鉴上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同.柳青在对外国文学的学习和借鉴上更多的是从思想性考虑的.此外,他所接受的主要是俄苏文学的影响,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而陈忠实则更注重对外国文学艺术方法的学习和借;鉴,他不仅注重对传统现实主义文学的学习和借鉴,也把目光转向了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方法和表现技巧,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通过对两位作家的创作在这一问题上的比较,对于如何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学具有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意识流”在整个中国现代文坛的译介具有由“新”而“深”的流变倾向.五四时期有意误读的译介倾向在于建构“意识流”的“新”形象,特别是对其哲学与心理学基础的译介呈现出科学主义的表征.进入30年代,“意识流”的译介呈现出误读与理解的双向加深趋势,这既是中国文坛现实主义压制现代主义发展的表现,同时也体现了一批具有世界主义眼光的现代知识分子对异质性文学实验的追求.40年代的“意识流”译介则呈现出向文学自身回归的倾向,其作为一种“异质性现代主义文学先锋”的形象也得以建构.这一先锋形象的建立体现了中国现代学者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文化的深入认识,而4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的繁荣也与此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