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宋元之际诗论家在阐释人之处穷与诗之关系时,除了延续前人"诗能穷人"的观点外,更多的则是对此进行反思性的阐释.在诸多阐释性的反思中,既有对"诗穷后工"诗能穷人"的理论进行反弹式思考的,也有从命数的角度进行反思的,也有从立论角度反思的,也有对诗人自身原因进行思考的,也有从宽慰的心态去看待"处穷"的,也有将"处穷"引向道的涵养,以求解脱的.  相似文献   

2.
苏轼极为推崇屈原、贾谊的政治才能和文学成就,青年时期即创作有《屈原塔》《屈原庙赋》等诗赋书写屈原之死的生命主题,赞颂屈原的精神人格,又"好贾谊"之书,撰写《贾谊论》评论贾谊;中晚年更对屈、贾辞赋推崇备至,以为"楚辞前无古,后无今","使贾谊见孔子,升堂有余矣".可以说屈、贾的影响贯穿了苏轼的人生旅程.但他对屈原特立独行、绝不妥协的人生态度,对于贾谊"纡郁愤懑,至于夭绝"的处世方式,并不以为然.他认为屈原之道独为其难而"不适中",批评贾谊志大量小而"不善处穷".而所谓"适中"与"处穷",正是苏轼所践行的人生哲学和处世策略,这也是他与屈、贾的不同之处.苏轼随遇而安,身处逆境也不失乐观旷达,"休对故人思故国""共将诗酒趁流年",永葆一份充满诗意与希望的理性情怀.  相似文献   

3.
"贫"与"穷"在"缺少财物,贫困"义上,存在着历时替换过程,其变化的动因是"贫"的语素化.演变的大致路径是:先秦由单音词"贫"表示的"缺少财物,贫困"这一概念,中古以后逐渐被双音同义词"贫穷"所取代,宋元时期又被单音词"穷"所替换,是"贫"语素化的结果导致了"穷"对"贫"的替换.  相似文献   

4.
社会的贫富差距导致了"穷二代"的产生,而以该群体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关注和投入明显不足.对于这一现象,应加大对"穷二代"关注力度,健全社会公平机制,1转换思政教育思路,以人为本,尊重"穷二代"的主体性,通过隐性教育帮助其发掘自身潜力,使其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5.
通过广征文献考证:鳖灵传说中的"荆上亡尸"乃是附会鲧禹传说中的"阻穷西征";杜宇禅让原为舜禹禅让的伪托;开明治水亦有附会大禹治水的成份.鳖灵之族乃是以鸶雉为图腾的古族,发源于山东北部,原为东夷族分支,累迁至湖南南部,再徙至今贵州遵义西之水,然后入蜀,最终至成都平原定居.其首领开明发动政变推翻蜀王杜宇并取而代之,故附会夏后氏神话,伪托"禅让",借以争取人民拥护.  相似文献   

6.
苏轼被贬岭南7年有余,饱尝谪居流离之苦,但他身上所承载的中原文化同当地文化碰撞、交流,使他事实上充当了中原赵宋文化的播迁者.他的安然北归是人生的一大胜利,他摸索出的一整套"处穷之道"提供了古代知识分子战胜人生困境的又一类型;创造了对宇宙人生思考和审美的新思路;丰富了民族文化中面对灾难的心理调整方式和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7.
朱彝尊填词受到曹溶的影响,其宗南宋的词学主张是对曹溶思想的发扬,同时也顺应了当时很多怀有故国之思却又无以言表的汉族士人心理,而张炎所提倡的"清空"说正中他的下怀,传达了他之心中所想,于是张炎的"清空"美学便进入了他的审美视域,他所倡导的"清空"之美恰恰在于"可望而不可即"的思念与想象。  相似文献   

8.
李顒合陆王程朱学说为一体,将阳明之学与其末流区分开来,以阳明的"致良知"为本体,以朱子"主敬穷理存养去欲"的工夫对其加以补救,对阳明之学予以了深化.他提倡"实心悟体,实证实修",以"开物成务"、"明体适用"的经世学说,宣扬"敛华就实,志存经济,务为有用之学",从而使他的思想站在了"经世致用"思潮的前列.  相似文献   

9.
明前期台阁文人论作家,往往忽视其天赋个性对诗歌创作之影响,而强调后天之学识涵养. 但后者并非指对偶格律等诗歌创作技巧的学习,而是以学识"理性情",以盛世光岳之气涵养诗人性格,使之更易达到台阁体颂世鸣盛之要求. 台阁文人同样忽略诗人穷达经历对诗歌创作的影响,有诗"穷而工"与"达而工"两种看似对立之观点,但无论"穷"、"达"均能表现出盛世之音,"工"专指诗歌内容风格符合"性情之正".  相似文献   

10.
朱子对"道心"、"人心"的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子特别重视伪《古文尚书.大禹谟》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之语,视之为"虞廷十六字心传",并且在《中庸章句.序》中对"道心"、"人心"提出完整的诠释,为宋代的道统论奠定了理论基础。他根据自己的义理学系统,对"道心"与"人心"这组概念提出了心性论的诠释,而有别于二程的理气论诠释。其次,他强调"人心"与"人欲"的区别,承认自然欲望之合理性。这说明了朱子的伦理学观点如多数的宋明儒者一样,属于"严格主义",而非"禁欲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