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西瑶族支系较多,服装款式丰富,制作精美,尤其是服装的装饰工艺十分讲究。本文从广西瑶族服装的装饰工艺形式特点出发,通过艺术审美的角度进行了整理分析,旨在挖掘装饰工艺的技艺美学特征及文化审美内涵,以期为现代服装装饰设计提供应用示范与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通过几千年的融合与发展,中国民族服饰的装饰制作工艺所达到的形制之美、纹样之美、工艺之美无不令人折服.传统的民族服装设计艺术对于现代民族服装在装饰工艺上的创新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给现代服装在设计上面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而且也是现代社会中引领服装装饰工艺走向时尚前列的重要设计来源.要使我国的服装装饰工艺走在世界的前列,对传统的民族服饰装饰工艺必须进行不断的创新与再发掘.期待通过对民族服饰装饰工艺一系列的发掘与创新,能够给现代的时尚设计带来一些设计灵感,并由此对我国在服装设计领域带来值得借鉴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前,广西苗、瑶族干部的数量少、比例偏低,特别是在苗,瑶族的聚居区,其干部所占的比例,远远低于人口的比例.有的自治县,甚至出现青黄不接、后续乏人的现象.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培养苗、瑶族的干部?怎样才能纠正我们在培养苗、瑶族干部的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偏差?这是我们民族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在苗、瑶族地区贯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维护苗、瑶族地区稳定的一个关键性问题.一、广西苗、瑶族干部的现状建国40年来,广西培养了一大批苗、瑶族出身的干部,他们对广西各项事业的发  相似文献   

4.
瑶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它分布在我国的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江西等地和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泰国、越南、老挝、缅甸等国家,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勤劳勇敢的民族。与其它少数民族相比较,它有着自己本民族独特的社会政治、经济基础、宗教信仰、性格特征、风俗人情、文学艺术、审美情趣、审美理想等等,“是具有强烈民族意识感的民族”。本文试图从瑶族图腾的产生、发展和衍化,探讨瑶族的审美意识、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促进瑶族的学术研究,加强各民族的团结,繁荣社会主义事业。  相似文献   

5.
瑶族民间传统服饰工艺主要有纺组、染色、刺绣、织锦等.过去,瑶族传统服饰都是由瑶族妇女使用传统服饰工艺制作的.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受到现代化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冲击,瑶族传统服饰工艺濒临失传.继承和发展瑶族传统服饰工艺成为保护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瑶族狗尾衫独特的结构与装饰元素,探究其文化内涵及审美意蕴,将狗尾衫的服饰特点更好地应用到服装设计中;方法:通过实物研究法、文献法、综合分析法对民族服饰博物馆的藏品——广西融水红瑶女上衣(狗尾衫)进行研究;结果:得到狗尾衫的测量数据以及以狗尾衫为元素的设计;结论:在服装设计中,必须深刻体会民族服饰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将文化内涵与现代人的审美需求统筹结合,将民族服饰更好地应用到服装设计中。  相似文献   

7.
通过几千年的融合与发展,中国民族服饰的装饰制作工艺所达到的形制之美、纹样之美、工艺之美无不令人折服。传统的民族服装设计艺术对于现代民族服装在装饰工艺上的创新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给现代服装在设计上面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而且也是现代社会中引领服装装饰工艺走向时尚前列的重要设计来源。要使我国的服装装饰工艺走在世界的前列,对传统的民族服饰装饰工艺必须进行不断的创新与再发掘。期待通过对民族服饰装饰工艺一系列的发掘与创新,能够给现代的时尚设计带来一些设计灵感,并由此对我国在服装设计领域带来值得借鉴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瑶族狗尾衫独特的结构与装饰元素,探究其文化内涵及审美意蕴,将狗尾衫的服饰特点更好地应用到服装设计中;方法:通过实物研究法、文献法、综合分析法对民族服饰博物馆的藏品——广西融水红瑶女上衣(狗尾衫)进行研究;结果:得到狗尾衫的测量数据以及以狗尾衫为元素的设计;结论:在服装设计中,必须深刻体会民族服饰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将文化内涵与现代人的审美需求统筹结合,将民族服饰更好地应用到服装设计中。  相似文献   

9.
瑶族服饰纹样以其绚丽的色彩、精美的图纹充满了迷人的魅力.本文通过对广西瑶族传统服饰纹样的宗教、色彩、图纹、寓意等特性进行分析,阐述瑶族服饰纹样具有独特的民族特点和人文魅力.  相似文献   

10.
广西金秀大瑶山以其丰富的瑶族文化资源而被人们誉称为"世界和中国瑶族文化研究的中心."为打造"世界瑶都"文化品牌,充分展示金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扩大金秀大瑶山的文化影响力和旅游知名度,从而在传统文化资源与经济利益之间找到一条可持续富民的民生理路,2010年5月22日至24日首届"全国瑶族文化高峰论坛暨广西来宾金秀圣堂旅游节"在广西金秀隆重召开,来自国内外的100多位专家学者莅临大会并展开了热烈探讨.论坛哲引了金秀瑶族文化具体科学的保护和传承措施,助推了广西来宾金秀圣堂旅游业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1.
1990年,我刚从法国回来就踏上了前往广西富川、贺县(即贺州)的道路,开始了我在国内的瑶族调研.徐杰舜教授几乎也在同时到贺县调研.我们都在追随费孝通先生瑶族研究的足迹.费先生早年所做的花蓝瑶调查就发生在广西的同一个地区,都属于历史上的“大瑶山”①.此前,徐教授在广西民族大学,在张有隽教授的带领下,已经进入到了瑶学领域.我与徐教授对瑶族研究,没有约定,只是邂逅;这一缘分从此便再未拆开,一直封存包裹着.那时与徐教授一起做瑶族研究,他是兼做,我是专做.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三卡村壮族与瑶族的民族关系为例,讨论新中国成立66年来壮族与瑶族的民族关系发展,认为新中国实施民族平等政策以来,壮族与瑶族的民族关系健康发展.壮族与瑶族平等相待、 和睦共处,是国家实施民族平等政策在偏远少数民族山村的成功实践,也是民族平等政策在民族地区实现过程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13.
永州是湖南瑶族人口最多、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从人体工学角度审视永州瑶族传统服装,对于促进民族了解,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以数字和图片的形式分别从人、服装、环境三个方面揭示了永州瑶族服装及文化的变迁,并对进一步的研究指出了方向。  相似文献   

14.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瑶族聚居的主要地区。据1982年人口普查统计,我国有瑶族140多万人,其中广西就有86万多人,占61%。广西的瑶族主要分布在都安、富川、金秀、巴马四个瑶族自治县,这四个瑶族自治县的瑶族人口占广西瑶族人口的将近一半。其中:都安20.5万人,富川11.9万人,金秀4.4万人,巴马4.2万人。瑶族支系繁多。以广西四个瑶族自治县而言,都安和巴马以布努瑶为主,富川主要是平地瑶,历史上又称良(粮) 瑶,金秀盘瑶人口最多,约占80%。瑶族各支系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比较而言,富川平地瑶的发展水平较高,与当地汉  相似文献   

15.
瑶族崇拜社王,有较悠久的"做社"(祭社)历史."做社"是一种民间宗教仪式,同时也是宣讲习惯法的一种方式.广西金秀郎庞瑶族在20世纪50年代停止举行"做社",至80年代末恢复.本文以田野调查为基础,通过对"做社"活动的描述,讨论现代化进程中瑶族习惯法的保留与变迁,分析现代化对瑶族习惯法的具体影响,探讨现代化变迁中瑶族习惯法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16.
一、序言 壮族和瑶族是华南地区、尤其广西主要的少数民族。历代尤其宋代以后的文献史料上并称“徭獞”。在回溯与汉族交往这段历史之时,可以看到壮族和瑶族之间大相径庭。简而言之,壮族受到汉族强烈的影响,因而被纳入它的政治及文化体系之中;瑶族尽管也受到汉族的各种影响,但和壮族比较,依然泾渭分明地保持着其独立性。 关于壮族和瑶族,历来对壮族研究不多,而且多局限在广西西部的“土司”地区内。广西中部及东部由中国王朝直接统治的非土司地区往往受到忽视。就瑶族来说,尤  相似文献   

17.
自土瑶生存状况引起社会全面关注以来,土瑶族婚姻开始出现族外婚的事例,呈现出一种开放的文化心态;这种开放的社会审美心理正逐步引导土瑶族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以共享现代社会文明成果.  相似文献   

18.
2001年9月25日至27日,由中国(广西)瑶学会、临湘市人民政府共同组织,临湘市政协承办的“湖南临湘瑶族专题学术研讨会”在临湘召开。来自广西、广东、云南、贵州、湖南和北京、武汉等地的瑶族专家和瑶族老干部共46人出席会议。会议对瑶族千家峒、漂洋过海、迁徙等重大历史问题进行了研讨。通过实地考察和论证,大家一致认为临湘龙窖山千家峒是瑶族早期千家峒。2002年1月20日,临湘市政协收到中国(广西)瑶家会寄来的《龙窖山千家峒认定意见书》。意见书指出:“龙窖山千家峒风光绮丽,生态环境良好,瑶族遗迹众多,规…  相似文献   

19.
瑶族传统节日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瑶族传统节日文化黄钰,俸代瑜瑶族人口约200万。分布在我国南方广西、湖南、广东、云南、贵州、江西6省(区)140多个县的山区和部分丘陵地区;其中尤以两广为突出,故有“南岭无山不有瑶”之谚。广西是瑶族的主要聚居区,其人口约占瑶族总人口的61%。1989...  相似文献   

20.
瑶族自发向海外迁徙,约起于明中叶,明末清初加快了速度.迁徙的路线大体是由广东进入广西、云南后再迁入东南亚.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东南亚由于战乱,不少瑶人以难民身份迁入欧美各国.瑶族向海外迁徙的原因,大体有人口压力、生计使然,因征调、天灾人祸等而迁徙.瑶族的迁徙是群体行为,事先有过商议,有人先去探寻地点,认为条件可以,才写信歌回原居地动员迁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