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淮域本土商人渊源博大,而"淮商"之名却始自明代中叶,脱胎于两淮盐商。"淮商"之实,应指所有淮域在籍商人。"淮商"的名与实不对称,既与两淮盐业的特殊性有关,也与淮域的区域特质有关,滋补着外来的徽商、晋商、陕商,反而自身成就不出当时的商帮,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2.
感到这是位"难缠"的主儿,因而格外小心侍候.果然,车到一个僻静处,年轻人跳下车不仅没给钱,反而冷不防抬手一拳将老张打下车来,又拽出匕首恶狠狠地说:"妈的,把身上的钱都掏出来,不老实一刀宰了你!"然而,在劳务市场上已闯荡多年,啥样儿孬人都见过的张某,在推车途中就有了"防倒霉"的思想准备,心里默默地记下了这名野蛮乘客的特征,并暗暗发誓再也不能任人宰割了.他被抢劫后,到北关派出所向白玉岭所长详详细细地报告了案犯的种种特征."20岁上下……矮胖墩实燕尾头……胳膊上有纹身……说话'大舌头'……"在白所长的大脑里,这一系  相似文献   

3.
"播"新闻并非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是"明日黄花".在这个人们日常审美观念多样化发展的时代,广播电视新闻播音的形式必然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播"新闻具有权威性、鼓舞性、规范性等特点;"说"新闻具有贴近性、灵活性、缓冲性等特点."说"与"播"各有所长,同时也各有不足.具体的实践中,应根据不同的新闻内涵、栏目设置及频道特点,体现不同的播音风格.  相似文献   

4.
苗瑶先民的"马郎妇"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以后的学者如李复言、黄庭坚、钱钟书等都认为,把遍淫众男子的"金沙滩头马郎妇"称为"观音",是因为她"以淫止淫,令入佛智",恐误."马郎"应为"麻栏",是古代西南、华南苗瑶先民"阿注"幽会情郎之所,"马郎妇"当即"阿注",是苗瑶先民实行族外群婚制的产物."马郎房"和"马郎妇"并非苗瑶先民特有的风俗,而曾经是全球各种族原始先民"同夫共妻"阶段的共同现象.明白了这一点,关于各种族先妣神的许多神话和迄今尚存的很多民俗就很容易解释了.  相似文献   

5.
明人张雨<边政考>所列肃州南山的三个东迁部落,名"哈剌秃"."哈剌秃"为"黑"的意思.三部"哈剌秃"实际为两个部族--"帕泥"部和"赏不束"部,分别操古蒙古语和古突厥语.两部落最早为安定卫部落,东迁沙州后,因与左卫帖木哥部落仇杀,遂迁至肃州南山."帕泥"部即裕固族"曼台"部落前身;"赏不束"部后来成为裕固族"贺郎格"家之一部分.之所以称他们为"黑番"或"黑黄番",是因为东迁肃州后,他们一直依藏族居住,受藏族"喇嘛番僧"管束.  相似文献   

6.
蒙元王朝在其盛时状况时期,无论是在社会经济,还是在交通运输方面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加之元代对商业活动的保护和有效管理,都为元代社会地位较高的回回商人在甘宁青的商业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虽然在整个元代而言,甘宁青回回商人的商业活动无法和东南沿海及中原地区的回回商人的商业活动相提并论,但是这一时期回回商人相比于他们的先民唐宋时期的"蕃商".他们具有了一些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回回人的东来和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蒙古西征前为成吉思汗效力的回回人——札八儿火者、阿三和一些商人 花剌子模沙的鲁莽行动与蒙古西征 西征后来华的回回人:上层人士及其部属 军士 工匠 商人教士 科技人才 妇女儿童 回回人的分布:和林 大都 上都 荨麻林、弘州、天德军至宣德途中(大同)平阳、太原 东平府路 中山府 南京(汴梁) 两淮 扬州 京兆府汉中 亦集乃路 沙州 甘州 西宁州 四川 杭州 集庆路 镇江 庆元路 泉州 广州 建昌府(?) 昆明 大理 建昌 畏兀儿地 结语  相似文献   

8.
《史记》所见"胡"与"匈奴"称谓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勇 《民族研究》2005,(6):60-68
<史记>中所见"胡"与"匈奴"两种称谓,其含义是有明显差别的.战国时匈奴及北亚草原各游牧部落,大多以"胡"为名."胡"的称谓泛指或分指"诸胡","匈奴"的称谓则专指匈奴.秦汉之际,匈奴在政治上统一了北亚草原,汉人的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胡"与"匈奴"两种称谓频繁互换,出现了严重的混淆."匈奴"的称谓既指匈奴,也指汉朝北境"诸胡".而<史记>以"匈奴"指代战国"诸胡"的做法,正是司马迁用汉人观念解释旧史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广西那坡县黑衣壮特有的多声部民歌"虽敏"的音乐风格深沉、古朴,极具个性."虽敏"的产生和发展与黑衣壮的历史背景、族群性格及审美意识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杨柳青人随左宗棠湘军西征赶大营入新疆,使其文化和自身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使杨柳青的业缘、族缘、乡缘与兼重官民、城乡之商绅性及其文化,寓于商业、宗族、乡族与信仰组织而西植;同时使其自身实现由农民、船工向商人市民的转化;亦促使了新疆历史上汉人主体由屯垦农户向城镇居民的近代结构转变。  相似文献   

11.
"禁"是黎族传统文化中特有的一种现象.黎族"禁"习惯法主要包括"查禁"和"除禁"两个方面."禁" 习惯法的演变经历:产生、兴盛、衰落、消亡四个阶段.这一演变过程与黎族社会历史类型的转变相对应,是内外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魏晋"杂胡"释义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是匈奴的专称,但匈奴帝国部族构成复杂,为示区别,把匈奴单于部族之外的别部称作"杂胡".故魏晋时所谓"杂胡",其本义是指匈奴帝国解体后,曾经与匈奴部族有过政治统属或血缘关系的有关部族."杂胡"是指其种类繁多而言,并非指其小弱.至唐代,匈奴杂胡均已消失,惟西域昭武九姓胡依然保留有种类繁多的特征,故在隋唐以后昭武九姓逐渐独擅杂胡之称.  相似文献   

13.
杨虹 《民族论坛》2003,(2):24-25
在中国悠久的文明发展史中,商人之起,犹为古远。据《尚书·酒诰》记载,在殷民中就有人专门“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意即长途贩运从事贸易活动,以盈利赡养父母。随着古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扩大,商业日趋活跃,商人队伍不断发展,商品经济亦应运而生。但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却是在严酷的环境中缓慢地向前发展的。地处内陆的地理环境、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基础、高度集权的皇权体制、讲究三纲五常的儒家伦理,以及商人阶层的趋利行为与占统治地位的封建地主阶级以农为本的尖锐矛盾,使得“重本抑末”(即重农抑商)一…  相似文献   

14.
马逵英 《回族研究》2011,(4):123-131
归绥回商从形成、发展、壮大、演变都具有很强的历史特殊性,并且具有与众不同的历史价值。研究归绥回商,站在历史的维度解构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对于了解当前呼和浩特回族商人的商业精神、经营理念、管理模式等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拟从归绥地区的历史发展与归绥回族发展的关系,归绥回商的形成演变过程,归绥回商的经营领域、模式与理念,...  相似文献   

15.
我推崇"人生史一这个概念."人生史"研究不怎么像社会科学,它肯定不同于量化研究,虽则相比更接近质性研究,却与之差异也大."  相似文献   

16.
吉安,古称庐陵,地处赣江中游。自古以来土沃多稼,户口繁衍,田赋浩穰。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庐陵实古名郡,咽喉荆广、唇齿浙淮"。[1]中国历史上晋、五代、宋、明的五次先民大迁徙都与吉安有着紧密的联系,是赣文化的典型代表。由于吉安地区受到当地庐陵文化崇德尚学、耕读传家的影响,迄今为止吉安地区仍保留有数量众多的家族祠堂,其建筑装饰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及时代特征。不仅在视觉艺术上极具美感,富有装饰性。更充分体现了人类物质精神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西方古典音乐的差异来源于中西方古典生活与审美方式及思想传统的不同."韵"和"律"这一对概念将中西古典音乐美学上的差异表达得很清晰.作为中西古典音乐代表性乐器的古琴和钢琴则分别呈现了"琴韵"与"琴律"两种不同的美感形态.  相似文献   

18.
"东干"名称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小鹏  沙勇 《民族研究》2007,2(1):75-81
历史上的"东干"一词曾用来指称我国西北地区的回民."东干"一词既不是突厥语"留居"、"转变"之意,也不是从"东甘"、"潼关"、"敦煌"、"东岸"之类的地名转变而来."东干"应是陕甘方言"东安"的音变,原指陕西东府地区,当地人(包括回民)以"东安人"自称,维吾尔等突厥语族借用来指称清乾隆年间以后迁入新疆的陕甘回民.同治元年回民起义首先在东府地区爆发,新疆维吾尔族和俄罗斯人遂用"东干(安)"称参加了起义的西北陕、甘、宁、新广大地区的回民,"东干"成为陕甘回民的别称之一.  相似文献   

19.
根据边疆"接触区域"理念,运用相关资料,研究作为"文化中介入"的商人在康区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商人不仅从事商品交换活动,也给康区社会带来许多新思想,引进许多新观念,积极参与康区当地的政治活动以及有关汉藏民族关系的政治事务,使他们在康区社会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杨宪益、戴乃迭"信"译鲁迅作品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是翻译标准的核心."译界泰斗"杨宪益、戴乃迭对鲁迅作品翻译的精妙之处,在于其译著能完全传达原文的思想,译文的风格和笔调与原文一致,译文与原文一样流畅通顺,达到了翻译的"信"的评判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