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元叙事是关于叙事的叙事,它既能够提示文本结构的构造过程,又能够"犯框"使文本陌生化,提升作品的审美感受。维吾尔当代达斯坦作品《奔腾的河流》成功地运用元叙事策略,创造性继承本民族一种特殊的"五卷诗"文学传统的同时,把当代诗人的创作风格和个性魅力表现得淋漓尽致,为读者提供了多层次对话的开放式作品。  相似文献   

2.
当代神话学的立场和追求,是进一步打破在世界神话学领域盛行的对远古时代和语言文字媒介的迷恋,自觉地以动态和开放的视角,特别是在整体时间观和互文之网中,重新理解神话与神话学。建构以整体时间观为基础的当代神话学,区分“被叙述时间”和“叙述时间”,有助于打破长期盛行于神话学中的“向后看”的状况和远古与当下、原始与现代的时间区隔,在完整的时间链条中洞察神话的本质和生命力。在动态而开放的互文之网中研究当代神话的生成及其被建构为相关传统网络中新结点的动态过程,关注神话的跨媒介性和媒介的能动性,将更深刻地展现神话生生不息地传承和变迁的动力机制。如此,神话便不再只是静态定型的故事文本,而是不断动态生成的叙事过程;神话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便从追溯远古的静态定型的故事文本,转为探究处在时代语境、各类文本交会处以及与媒介形式互动中的特定当代文本的生成过程。这样的神话学,才能够真正揭示神话不断穿越时间的屏障、从古至今触动人心的奥秘。  相似文献   

3.
口头传统理论先驱洛德生在《故事的歌手》中把由艺人自己将自述的文本用书面形式写下来的文本确定为“自撰口述文本”,《格萨尔》的伏藏文本即可以列入此类文本范畴。但是,丹增扎巴的《格萨尔》故事文本又与一般意义上的伏藏文本不尽相同,他把佛教伏藏中的“智态化”(藏语称气吖帑)伏藏传承方式纳入到其创作中,演绎成为史诗文本的创作理念和方法论,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叙事模式,成为神授、掘藏、圆光等传承之外的又一重要的《格萨尔》叙事类型和传承方式。  相似文献   

4.
尹伟 《西藏研究》2009,(6):115-119
文章以藏族民间故事《猪头卦师》为例,采用格雷玛斯的结构语义学叙事理论,对“全能博士”这一世界型民间故事类型进行叙事的“行动元”模式、叙事程序、叙事模式、语义方阵以及叙事意义的逐一探究,力求阐释出蕴含在叙事文本内部的深层信息。  相似文献   

5.
通过古代典籍文本和当代采录文本的梳理和比较,大致勾勒出"蜈蚣报恩"型故事及其亚型的结构特征和流变轨迹,并简要分析故事形成的文化背景及叙事美学特色.  相似文献   

6.
柳德米拉·彼得鲁舍夫斯卡娅是当代俄罗斯著名的女作家,与乌利茨卡娅、托尔斯泰娅并称“俄罗斯女性文学的三套马车”。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的代表作《夜深时分》不仅真实地再现了普通人的生活图景,更展现出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本文从视角、叙事话语和叙述时间三方面分析《夜深时分》的叙事特色,探求作者的叙事手法所取得的效果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高校舞蹈作品中引入叙事性题材的创编形式,能够在舞蹈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两个方面形成舞蹈创排的实践教学的价值和意义。很多高校在舞蹈作品的创作中都有体现叙事舞蹈教育作品的实践成果。然而,想要在高校舞蹈教育实践教学中,将叙事的意义更好的融入教学、增强对学生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提升文化自信及对历史叙事题材的传承,还远远不够。在此,笔者认为应进一步分析叙事题材在舞蹈教育实践教学中的制约因素,并且建立有效可行的叙事题材舞蹈创排中的实践教学机制。  相似文献   

8.
采用格雷马斯结构主义符号学方法 ,对山西故事家尹泽讲述的“皮匠驸马”类型的文本进行解读 ,结果表明 ,在这种讽刺性生活故事中 ,误解的因素和英雄叙事序列的倒置生成了特殊的角色关系、双重的叙事程序和深刻的叙事意义。  相似文献   

9.
《宠儿》与《慈悲》是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两部重要的作品,该两部作品具有极强的相似性,写作的大背景都是奴隶制,它们“都是关于母性的小说;表达蓄奴制带给人痛苦的主题。”布拉德·胡珀指出:“《慈悲》是受到高度评价的《宠儿》的姊妹篇。”与此相似,罗恩·查尔斯认为:“《慈悲》是《宠儿》令人着迷的姊妹篇。”本文将以文本细读的方法,运用互文性理论中的“文本的对话”这一最基本的层面,围绕《宠儿》中“弑婴”和《慈悲》中“卖女为奴”这两个核心事件展开讨论,对两部作品主题的互文性进行研究,并得出以下结论:《宠儿》与《慈悲》的主题互文性体现在三方面:被误解的母爱、罪恶的奴隶制、女性的身份认同。主题互文性研究的意义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强化相似主题,引起读者重视;保持作品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10.
赵菁  许媛萍 《民族学刊》2022,13(3):101-111, 149
以“共同意识”作为切入点,采用较为深度的泛文本语境方法,对“十七年”时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作品进行叙事层面的剖析,尝试对其间的话语策略进行归纳,并着重探讨其如何通过影像化、故事化叙述共同历史、共同故事,诠释民族关系和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探讨影像与时代话语间的互动关系,分析个体身份与中华民族认同的建构路径。这一时期有着独特的叙事话语方式,总是倾向于以国家话语统合族群、家庭观念,以家国情感取代个体情感,以阶级认同重构他者阵营、以阶级矛盾替代故事冲突从而实现国家意识形态融入民族题材的书写;其间旖旎多姿的少数民族地域风光再现、与汉杂糅的少数民族民俗风情再造、敢于斗争的少数民族女性形象塑造,又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民族话语对国家话语兼容之下的“黄金年代”,并成为时代符号而深深嵌入一代观众的集体记忆当中;还多采用黑暗与光明的象征、身体与疾病的隐喻、身份与认同的建构等方式进行共同文化的叙事。经由国家话语的规训、民族话语的兼容以及“国族、家国同构”的话语体系,如何建构关于新中国的文化想象与共同体想象,塑造出一个通过异域空间、民族风情、人物形象等景观展示出来的“共和国”,将各民族同胞通过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凝聚在一起,通过“讲述过去”“讲述当下”,进而“塑造未来”,从而印证“意识形态工具是‘十七年’时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话语本质”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1.
曹雪芹的《红楼梦》与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都采用了具有现代主义特色的叙事手法,借以谱写一个庞大家族的历史,同时展现了作者自身对自由平等生活的向往.通过对这两部作品的叙事手法之比较,凸显其文本特征上的异同,对于提升传统叙事小说的审美艺术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连续三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上领导人的讲话文本为线索,采用叙事分析法,收集讲话内容中的关键词和高频词,试图以会议宗旨为指导来分析上述连续三次会议后出台的民族高等教育政策的话语文本.通过话语的叙事分析,得出了改革开放以来民族高等教育政策形成了“承前启后的渐进发展模式”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叙事学角度,对王安忆作品《长恨歌》的叙事结构进行了分析,认为人物和故事的复现使整部文本形成了巨大的连环套,一些三角格局和伏笔的设置因此更显其缜密。  相似文献   

14.
中国当代工笔花鸟画摆脱了传统花鸟题材的局限,语言层面强调传统的精神体验而不是枯燥的临摹,传统符号在画家审美重构中重新被认知。本文重点对马远《水图》中“水”的代表性符号进行阐释,当代工笔花鸟画家秦艾、陈小琴将“水”传统符号转化更得理性和观念化,绘画题材和画面图式都有新的创新,作品呈现传统的精神脉络。  相似文献   

15.
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一直是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对象。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学者赴此区域进行影像人类学研究。在建国初期所拍摄的“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电影”16部影片中,有9部聚焦于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为我们留下了极为珍贵的影像素材。而对这些影像素材的分析,能帮助我们进一步掌握影像叙事所建构的“边疆想象”的文化本质,以及文本内部结构和外部世界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16.
动画电影作品的叙事风格有四种:小说式叙事风格、戏剧性叙事风格、纪实性叙事风格以及抽象式叙事风格。在宫崎骏的大都动画电影作品中,叙事风格往往采用前两种,《起风了》是唯一一部以"纪实式"叙事风格创作的动画电影作品,研究这部动画电影作品对宫崎骏的创作风格、日本当时历史背景及对飞机设计师堀越二郎都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7.
阿苦有色  罗庆春 《民族学刊》2022,13(9):144-152, 168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直是我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主流意识形态叙事的精神主脉和审美旨归。第十二届民族文学“骏马奖”获得者彝族作家吕翼的中篇小说《冤家的鞋子》和《马嘶》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彝汉青年乌铁和胡笙在乌蒙山区的个体生命经历与情感恩怨变迁,及他们在国家危难之际投身抗战洪流,抛弃前嫌、团结一心抵抗敌军,成为生死之交的感人故事。小说通过书写乌铁和胡笙的故事展现了彝汉人民从族际交往到生死交融的生命历程,在“恋歌”与“史诗”的交汇中实现了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在内蕴上的共融性,集中体现出作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在审美精神诉求。小说丰富和补充了少数民族文学的抗战叙事,赞美了我国各民族普通百姓伟大无私的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18.
尹德锦 《民族学刊》2020,11(6):113-118, 176-177
舞蹈作为一门通过身体动态来传情达意的视觉艺术,其肢体动作的流动变化不但占据观者的视觉空间,还隐喻着舞者的内在情感。本文通过对羌族“巴绒”舞蹈的视觉文本解读,对其最具特色的胯部动作进行视觉隐喻剖析,发掘它的视觉表象后蕴含的羌族所特有的羊图腾隐喻空间,揭示“胯部”动作在羌族礼俗性舞蹈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及其在当代视觉转捩中的隐喻传达。  相似文献   

19.
王蒙说张炜的作品:“是从民间寻找人情味,寻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对大地、对人的肯定”。读湖北恩施州土家族作家唐敦权的中篇小说《门前有条弯弯的河》(见作者的小说集《刘维根的乡下生活》,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也给人以同样的感觉。小说通过“我”的追忆,用了7万余字的篇幅,娓娓讲述了“我”勤劳朴实的父母亲如何含辛茹苦,殚精竭虑,把“我”三兄弟培养成才——金哥当上教师,银哥当上了兵,而“我”则成了小溪沟里的第一个大学生——的情真意切的感人故事。读者从作品所描绘的土家人的历史和当代的生活画卷中,不仅可…  相似文献   

20.
口述史的田野作业和文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后的记忆>是近年口述史作品中有代表性的一部.但作者侧重文献导向的田野作业,而对口述历史应有的"口述特性"在文本化的叙事中的呈现关注不够."叙事"与"分析"两种史学写作传统交替为主,却始终并存.反映出"叙事"手法在历史编撰中的地位不容低估.口述材料在被整理改编为印刷文本时,被访人难免陷进尴尬的"他者"境地;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可以为扭转口述田野关系中非对称的主客关系提供有效的物质保证,新的口述历史前景光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