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孤独者》是一篇内涵很丰富的小说,在“互文”的研读视野中,文本内三个人物的“孤独”命运形成互文式循环:魏连殳与鲁迅其他小说的人物构成了互文式“孤独者”谱系;《孤独者》对“魏晋名士”、“零余者”这两个前文本进行了互文利用;文本中关于“孩子”话题的讨论与鲁迅“孩童观”发生了互文引证。在共时和历时的网络体系中,在此文本与他文本、文本和文化语境的相互指涉和映射下,建构起多维度的语言形象、文本语义结构、互文符号范式。  相似文献   

2.
《琼州学院学报》2019,(4):81-86
《林氏》是《聊斋志异》中一篇较为著名的短篇小说。作者塑造了一位极具"贤德"的理想女性。这篇小说最突出的语言特征是高频率地使用否定副词,其中包孕着很多值得深究的信息,隐藏着作者巨大的心理张力和情理冲突。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为《大宗师》篇的真人之写,无论是内容,还是手法,都是一种新创。但值得注意的是,与《齐物论》一样,《大宗师》中也有羼杂的部分,《大宗师》中真人三解以下的三节文字,即为它篇之羼入者。作者一方面从字句的准确解释、细致辨析入手,推倒从郭象到今人的众多注释,并对许多前人未解通的句段作出了诠释;另一方面又从内七篇及庄子学派思想和文风发展的大背景上,并在与儒、法思想的比较中,对《大宗师》的意旨及三节文字之为羼入者,作了深入阐述;显示了作者融合乾嘉传统于深层次思想和思维方式研究中的治学路径。  相似文献   

4.
《文心雕龙·知音》篇体现了刘勰对于文学活动中读者这一环节的思考。一般读者在解读文学作品时会有很多局限性,原因在于“知多偏好,人莫圆该”。而理想的读者应该与作者心灵相契,发现作者的创作意图。这对于客观准确的解读作品有积极意义,但要还原作者的意图又是不可能的。因此,作品的客观价值与读者欣赏的主观性之间就存在着深刻的矛盾,而这种矛盾充分展现在《知音》篇的主旨之中。  相似文献   

5.
上博简《诗论》与《诗经·黄鸟》探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诗论》的第 9号简有论析《黄鸟》的语句 ,专家或将其定为《诗经·小雅》部分的《黄鸟》篇 ,本文论析《诗论》简文所提到者当为《诗经·秦风》的《黄鸟》篇 ,两者不可混同。只有确指篇什才能够深入理解简文之意。简文所提到的“反 (返 )古” ,在儒家思想中有特指的含意 ,即复归于古礼 ,而不是返归故乡。简文称许《黄鸟》一诗的作者对于人殉之事的困惑 ,指出其“反 (返 )古”倾向 ,这对于认识孔子的仁学理论 ,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6.
《全唐文》卷四○三有一篇所谓《容州普宁县杨妃碑记》,研究唐史者向来认为其为伪文,但最近还有人以它作为根据,撰文说唐玄宗的杨贵妃是今广西容县人,并非如《旧唐书》本传等所说是杨玄琰的亲女儿,而是杨玄琰在容州做官时强买来的(《杨妃籍贯考》,《人文杂志》1982年第1期)。说明这篇伪作仍未被识破,因此有必要来作点辨伪工作。  相似文献   

7.
《礼记》的《礼运》篇有一段著名文字: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禹汤文武咸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历来解释误解了此文上边的“与”字。“与”指上文“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之与,与本训谓,大  相似文献   

8.
《风骨》篇是《文心雕龙》五十篇中最不容易懂的一篇。第一,由于风骨一词,是两个实体词相结合的复合词。作者通过概括,把具体形象转化为抽象概念,使它成为文学理论中一个专门术语,这已经是很难的了。而他的用法,又和同时代作家的用法,在词义上有着极大的分歧。例如沈约的《宋书·武帝纪》说:“身长七尺六寸,风骨奇特”。“刘裕风骨不恒,盖人杰也”。都是风神骨相的意思。魏  相似文献   

9.
在近几年出版的各类论文集中,溶思想史、哲学史、学术史为一体的,实为少有。最近,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蔡尚思《中国近现代学术思想史论》,可以说填补了这一空白。《中国近现代学术思想史论,(以下简称《史论》),分通论与专论两大类,共收入论文66篇,计40余万言。这些论文是从1931至1988年间作者撰写的有关中国近现代学术思想史的近百篇论著中选出来的,其中7篇是首次发表。通论部分10  相似文献   

10.
《楚辞集注·天问篇》,是南宋朱熹对屈原《天问》的注释。《天问》作为一篇哲理诗,在整个楚辞中别具一格。朱熹对《天问》的注释,诚然涉及到文学、历史种种问题,在整个《楚辞集注》中也主要是一篇哲学作品。人们从这里既可以看到朱熹研究《天问》的长短得失,也可以从一个侧面窥见朱熹哲学的某些特色。因此,研究屈原《天问》者,《集注》此篇不能不读,研究朱熹哲学者,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史记·日者列传》和《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分析对比,可以看出二传在对贾谊的称渭、对贾谊的评价以及二传的学术思想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作者是司马迁,而《史记·日者列传》的作者是司马谈。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就日本著名作家志贺直哉《在城崎》的文学特征、所表现出来的作者心境和思想,以及它的艺术价值进行了论述,尤着重对反映作者那种孤独郁悒与挣扎反抗的自由主义者的典型心境的特殊文体“心境小说”的分析,并揭示其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尚书·盘庚》佶屈聱牙,向称难读.旧解往往有误,乃试作新解.兹略陈之如下,以就正于方家.[序说]谈五个问题.第一,篇名问题.《左传》哀公十一年引此篇称篇名曰“盘庚之诰”.是知《盘庚》篇虽不称诰,而实际上是诰体.后世韩愈作《进学解》谓“周诰殷盘,佶屈聱牙”,诰与盘连言,亦以为《盘庚》篇是诰.是诰不言诰而以盘庚之名名篇,其原因如马融所说:“不言‘盘庚诰’者何?非但录其诰也,取其徙而立功,故以‘盘庚’名篇.”(《经典释文》引)  相似文献   

14.
《古镜记》是一篇颇有影响的文言小说,向为研治唐人传奇者称道。但是,关于它的作者和作年,长期以来分歧迭起,直至近年仍有异议。随之而来,对它在古典小说发展史上的地位,也出现了不同评估。因此,探明这篇小说的作者和作年,至关重要。前年,笔者整理校点了元代以降久已失传的《王无功文集》五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已付排)。它为我们研究初唐杰出诗人王绩提供了丰富的新资料,也为探讨《古镜记》的作者和作年提供了比较充实的证据。本文拟据此申陈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15.
《诗经》中有三篇《扬之水》:《王风·扬之水》、《郑风·扬之水》和《唐风·扬之水》。前两篇都是很标准的叠咏体,而《唐风·扬之水》的章句却不相等。在国风中,各章的句数不等者共九篇,我们认为都是由错简、脱简、传抄失误造成的①。因为风诗是春秋时代的乐歌,为了反复咏唱,各章的句子可以相似或相同,但各章的句数必须相等,以便用同一曲调反复咏唱。这如同现在的多遍歌词,各遍的歌词可以不避重复,但各遍的句数必须相等。据此,《唐风·扬之水》应为三章章六句,怀疑第三章脱二句,试拟原诗章句如下。疑缺之处,以□代之。  相似文献   

16.
本文是作者所撰《水浒》人物论中的一篇。文章具体分析了杨志、鲁达、武松三个主要人物形象,并进而认为《水浒》是一部“为市井细民写心”之作,对一向占居支配地位的“农民起义”说提出了异议。  相似文献   

17.
华云刚 《船山学刊》2019,(4):96-102
《天下》是《庄子》的最后一篇,从郭象解读《天下》篇后的数百年间,人们对此篇缺少关注。自宋林希逸、明潘基庆以来,学界逐渐重视《天下》篇作为《庄子》之序,具有总结全书的作用。晚清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学术范式的影响以及《庄子》研究的发展变迁,学术界注重挖掘《天下》总结先秦学术的重要作用,突出强调了该篇在庄子学术史乃至先秦学术史上的重要价值。《天下》篇的研究发展经过三个学术史阶段:战国至宋代的低潮沉寂期,明清的复苏期,以及近代以来繁荣发展时期。这三个阶段也正是《天下》篇不断经典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原道》篇是《文心雕龙》的第一篇,也是刘勰所谓"文之枢纽"五篇的第一篇,它对我们研究这部书的基本思想是极为重要的.但是,研究者对这篇文章的看法是很不一致的.有的认为:"《原道篇》探讨了宇宙构成和文学起源问题,这篇文章是我们研究刘勰的宇宙观和文学观的重要资料".有的认为:"《原  相似文献   

19.
刘春勇 《中州学刊》2006,(6):196-200
《故事新编》是开启鲁迅生命历程的至关重要的文本,但长期以来这个重要的文本要么被忽略掉,要么被误读,从而导致了对鲁迅解读的根本性偏差,睿智者如竹内好、王晓明也概莫能外。《故事新编》中的《非攻》和《理水》两篇尤其如此。这两篇既是鲁迅晚年对“希望”的表达,也是他对“大孤独”、“大寂寞”与“大绝望”的表达,而这一切反映在文学上就是对墨子和大禹两个历史形象的重新塑造上。在故事中,这两个形象一方面是“希望”与“脊梁”的象征,一方面意寓“大孤独”、“大寂寞”与“大绝望”。而如何将这两个方面天衣无缝地结合起来理解,并且讲得入情入理,则是解读这两个文本的关键所在,也同样是解读《故事新编》,甚至是解读鲁迅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李炳海 《中州学刊》2006,(4):188-193
《诗经.国风》的篇章结构主要有两种模式:或是采用三章成篇模式,或是采用两章成篇模式。三章成篇模式是受周公制礼影响的产物,渗透的是以三为节的理念,是周代礼乐文明的结晶;在周代礼乐文明浸濡较深的地域,三章成篇作品所占比例较高。两章成篇的作品带有鲜明的民间歌谣属性,其作者多为普通士人和百姓,在题材内容和音调上都疏离于周代礼乐文明。《诗经.国风》将这两种结构模式的作品都加以收录,体现了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礼乐文明与民间文化的整合。同时,《诗经》编订者在对《国风》作品进行排列时,更推重三章成篇的作品,显示出对礼乐文明的认同和维护。多篇成章的作品,则显示出抒情诗和叙事诗在文本形态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