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冀皮影戏,在戏曲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冀皮影戏以民间艺术为文化土壤,充分吸收民间音乐、美术、戏曲、方言、雕塑等民俗文化的精华,形成冀东、冀中和冀南不同的影戏审美特色。冀东浓郁的方言结合独特的“掐嗓唱法”自成一派,冀中的剪纸、武术、杂技等民间技艺融入表演,丰富了影戏的艺术表现,冀南的风土人情、历史人文景观,为影戏提供了多样的素材。此外,各地区的民众信仰是滋养冀影戏的文化土壤,形成酬神赐福、警世劝善等影戏主题,使影戏艺术成为寓教于乐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2.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湖南影戏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保护价值,它是北宋影戏的余脉,明末清初便已流行于湖南.新时期以来,湖南新型影戏引领了我国影戏艺术的变革.目前,乡村影戏主要依托民间信仰而生存,濒临灭绝,亟待抢救和保护.  相似文献   

3.
中国影戏“例戏”的文化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影戏在上演正戏之前,一般都会要先演出一段仪式性的“例戏”。各地影戏“例戏”的演出时间长短不一,形式也繁简有别,其剧目也要视场合不同而选择,但无论何种形式,何种场合的“例戏”演出,其文化功能都是一样的,或恭请神灵为俗民祈福纳祥,祛邪禳灾;或是借其超度亡灵。  相似文献   

4.
傀儡戏,今称木偶戏,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间戏剧艺术。关于它的起源,有来源古代儺礼中的方相氏之说,并以此推之中国戏剧的起源,系模仿“傀儡戏”。也有的则认为傀儡戏与“俑”有关。本文试就傀儡戏起源于“俑”之说作进一步的考察。一周贻白先生在《中国戏剧与傀儡戏影戏》一文中提出了傀儡戏来源于“俑”的主  相似文献   

5.
哈耶克的“自生自发秩序”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集中论述和分析哈耶克的“自生自发秩序”概念,主要内容有如下几点:一是此概念的基本含义,二是此概念的思想渊源,三是此概念指称和意义的社会历史本质,四是此概念在逻辑上隐含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6.
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冀皮影戏,其影卷是影戏的主要文学形态,也是影人表演的文字参照。冀影卷承载着影戏的叙事方法和文化内涵,其题材的选择、情节与人物的设定、程式化的设置、民间地域文化的融入形成了冀影卷独特的文学魅力。其活态化表演中的词格、韵辙和唱腔在丰富了影戏艺术表现的同时,也形成了冀影戏独有的审美意蕴。在中国戏曲文学史上,冀影卷在丰富了戏剧叙事文学的同时,也因方言、程式化和通俗的文学特色自成风格。  相似文献   

7.
在美学界长期以来有关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思考:应该区分《美学》一书中对“终结”(Ende)与“解体”(Auflösung)二词的不同使用,以获得黑格尔使用“终结”一词的真意;应该区分逻辑的与历史的所谓艺术“终结”或“解体”,着重从黑格尔哲学、美学逻辑构架角度解读其关于艺术“终结”或“解体”的内在逻辑含义;进而揭示黑格尔对艺术美本质的规定是其艺术“解体”或“终结”论背后的逻辑根据。  相似文献   

8.
《唐律疏议》中的“法”出现频次极高、分布极广,绝大多数表达了与“法律”相关的含义。各篇“序疏”中的“法”指称较为广义的“法律”、较为抽象的“法”或特定法典及其篇目;律典条文中的“法”表述形式复杂,但整体特征清晰,皆有明确的规范指向,即指称律、令、格、式以及其他法律渊源中的具体规范。“罪法”“理法”“正法”等较为特殊的表述形式,仍与“法”表意的整体特征及具体用法一致。以“法”指称具体规范是立法或注律的常规模式,此种指称围绕“正刑定罪”展开,是传统法发现、论证具体规范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9.
荀子“物欲论”的美学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物欲论”是荀子美学思想的逻辑起点,也只有从“物欲论”入手,能把握荀子美学思想的实质。本文的具体做法是:在对荀子“物欲”含义作出界定之后,具体诠释了人性好物欲的特点;好物欲与礼义的关系;审美—艺术活动与情欲、与礼义的关系。得到的结论是:荀子的美学观是一种实用—快乐主义的美学观,“美善相乐”是其核心。但荀子的这种美学观是“乡愿式”的。中国历代帝王,有许多是如此的穷奢极欲;中国历代官吏,有许多是那样的贪婪成性;可以说正是在心领神会地实践着荀子的美学观。  相似文献   

10.
“平话”是一个动态的历时性概念.元代是“平话”概念得以产生和确立的初始阶段,而明清则是“平话”概念获得进一步发展和出现新变的时期,不仅名称和含义出现了由“平”向“评”的转移,性质上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原本只是作为口头和书面话本存在的“平话”,在此期间指称对象又逐渐扩大到表演伎艺和小说文体,具有了文学和文艺的双重属性.因此,在使用和界定“平话”概念时,既要注意其一以贯之的本质内核,又要注意不同时期的变化,还要注意指称内容的性质.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以来中国影戏民俗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影戏的研究是在西方人文学术思想、学术理念,尤其是民俗学等的影响下开展起来的,但自其起始之初,人们对影戏民俗,以及影戏和民俗的关系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进入21世纪以后,学者对影戏民俗的研究渐多,但不少仍只是只言片语的记录,或是带着猎奇的心态略作描写,并没有进行深入地探讨;有的虽然可能就某一点做了深入论述,但却缺乏宏观、系统、全面的思索.文章通过对中国影戏民俗研究的论证,指出生存环境、生存价值和生存实践是影戏的生存要素.  相似文献   

12.
丧仪时演出影戏,在我国民间是一个较为普遍的习俗。影戏中的丧仪演出有其特殊之处:一方面是有特用于这种场合的"例戏",以引荐亡灵升天,另一方面是演出的"正本"戏中多带有祭灵、吊孝的情节。丧仪中演出影戏的民俗文化功能是多方面的:借其超度亡灵升入天堂;以其"热闹"丧场;招待前来吊唁的宾客;丧家借其昭示对亡者的孝,显示身份,赢得"面子"等。  相似文献   

13.
皮影的造型是通过长期的实践与观察而创造出来的.皮影的二度空间造型的特点,使皮影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这是从实际生活逻辑向艺术逻辑的转化,赋予了皮影艺术强烈的装饰特征和鲜明的民族特点.皮影艺术是甘肃民间古老艺术的宝贵遗产,它既承袭了传统,带有宗教迷信的色彩,又更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它的艺术风格、气质和诱人的美的特征,是稳定而不衰的.  相似文献   

14.
<欧洲汉学研究会不定期刊>(Occasional Pagers,European Association of Chinese Studies)第2辑(1979),收入了施博尔(施舟人)、饶宗颐、龙彼得三教授研究闽南语皮(纸)影戏本的学术经典之作.施博尔(施舟人)、饶宗颐、龙彼得三教授的参与,提升了闽南语皮(纸)影戏本之研究的学术水准,海峡两岸学者当继续戮力推展此一高水准的学术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5.
灯影戏是流传于河湟地区的濒危文化遗产,在传媒时代灯影戏的发展日渐式微。文章将灯影戏展演置于民间场域,探讨其在文化传承和社群记忆等方面的功用,并分析现代化背景下灯影戏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影戏的生存方式及其变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古以来,中国影戏的生存方式就是多元的,而且随着生存环境的变化而自我作出调整。1949年以后,传统的影戏生存环境受到破坏,其生存价值的一些方面不复存在,而有些方式又被人为地取消了,所以影戏的生存出现了危机。今天影戏的生存仍要走多元化的方式,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生存方式,才能谋得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中国皮影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尽管如此,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逐渐被人们淡忘。通过对皮影艺术形式地深入研究,对当代国内外多媒体技术应用形式的广泛分析。阐述了中国皮影艺术和多媒体技术结合起来建设数字化虚拟剧场的可行性,设计出传统皮影艺术的“数字化虚拟剧场”,同时对数字化虚拟剧场的基本构架进行了全面描述。使传统皮影艺术的存在和传播形式从民间转向数字化平台,在新媒体时代,以崭新的面貌重振青春的活力。  相似文献   

18.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锦州皮影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出现新的变化:皮影道具的制作由牛皮、塑料等材料取代了驴皮,皮影戏表演由多人取代了单人,皮影戏表演内容由“熊出没”“小苹果”等现代题材取代了“仙鹤斗乌龟”等传统节目。分析锦州皮影的创新发展之路,对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民间艺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豫南影戏作为宋代中原皮影脉络的延续,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研究价值,其中的罗山皮影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时代的发展,影戏市场萎缩,艺人经济社会地位逐渐走低,以愿影为主的演出方式对影戏传承产生了负面影响,豫南影戏后继无人,生存状况堪忧。应调动当地的政府、教育界和艺人等多方面力量,担起保护豫南影戏的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