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苏珊·朗格在《艺术形式》中说.“一个艺术家表现的绝不是他自己的真实情感,而是他认识到的人类情感.”初看这句话,仿佛朗格在冒天下之大不韪.因为古往今来,艺术表现艺术家的真情实感这一观念已深入人心.但实际上,这个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观念恰恰含混两个概念:艺术家的自我情感和艺术情感.而朗格的深刻恰在这里,她所谓艺术家“自己的真情实感”就是指艺术家的自我情感,艺术家“认识到的人类情感”则指艺术家在其作  相似文献   

2.
风格是衡量文艺作品思想意义和美好价值的重要杠杆。风格的形成是作家成熟的标志。因此,古往今来的作家、艺术家都把风格作为艺术追求的极致。别林斯基进一步指出作家艺术家作为“社会、时代和人类的喉舌和代表”,必须胸怀同时代“千百万人的痛苦、欢乐、希望和心愿。”并认为“不符合现代精神”的作品不是好作品,不可能获得“非凡”的艺术风格。但是,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美学观不可  相似文献   

3.
客观存在的现实美,是艺术美的唯一的源泉艺术美,即文艺作品的美。“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文艺作品的美,则是客观存在的现实美(包括自然美和社会美)在艺术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文心雕龙·神思》所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诗品》序所说的“气之  相似文献   

4.
这期我们译载了两篇有关艺术家的意图问题的文章,供批判参考。约翰·肯普在文章中反复强调“艺术家的内心意图和理解与鉴赏他的作品毫无关系”,并且举了许多似是而非的、非常烦琐的例子,妄图证明艺术创作是“无意图的”、“非意图的”,意思是说:艺术家是“为绘画而绘画”、“为作曲而作曲”、“为写剧本而写剧本”的。琼斯的文章虽然承认艺术创作有动机,但他却说“动机和审美鉴赏不相干”,并且以“艺术家的动机太复杂”为借口,要人们只管欣赏,而不要管艺术家的动机。这些谬论当然是站不住的。因为在阶级社会里,一切文艺作品都必然表达属于一定阶级的作者的某种主观意图,必然抒发作者的某种阶级感情,反映作者的一定世界观。所谓“为艺术而艺术”、超阶级的艺术是根本不存在的。事实上,文艺创作的动机与效果是统一而不可分的,我们评价文艺作品时必须把作者的主观意图和客观效果辩证地统一起来加以考察。不仅如此,而且动机与效果问题归根到底是作者的阶级立场和世界观问题。正如毛主席所说:“你是资产阶级文艺家,你就不歌颂无产阶级而歌颂资产阶级;你是无产阶级文艺家,你就不歌颂资产阶级而歌颂无产阶级:二者必居其一。”这就有力地驳斥了所谓文艺创作“无意图”、“与动机不相干”等滥调。这两篇文章的作者之所以讳言创作意图,故意把动机与效果割裂开来,其目的无非是要抹煞文艺的阶级性,企图为资产阶级形形色色反动文艺作品打掩护。而《海瑞罢官》的作者也口口声声说他是“为写戏而写戏”,这种说法岂不是同上述资产阶级作者的论调如出一辙么。  相似文献   

5.
由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文艺作品所具备的“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特殊功能,文艺欣赏活动对于青少年思想情感、道德行为的影响,较之于成人要强烈而复杂得多。大  相似文献   

6.
审美创作的真正实现,离不开接受心理效应。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提出的“知音”说,就涉及到接受主体的心理结构、心理能力与情感反应模式等内容。音为知者赏,审美接受的生成必须在接受的心理动机与审美创作的兴起之意同步的基础之上。杰出的文艺作品如像“服媚弥芬”的兰花,能使人从审美接受中获得“欢然内怿”的审美愉悦。审美接受是“入情”、“见异”、“自得”,是激发情感、印证情感、协调情感。  相似文献   

7.
简论音乐指挥艺术风格的形成李道平风格,从广义上说,是指"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或一个人的文艺作品所表现的主要思想特点和艺术特点。"(见《辞海》古往今来,任何一个成功的艺术品或一个出色的艺术家都必然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与众不同的思想特点与...  相似文献   

8.
真实是巴金艺术观的基础和生命,是他的小说美学观的核心。半个多世纪以来巴金一再重伸艺术要“说真话”。所谓“说真话”,就是作家真情实感的艺术化,包含两层意思:从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层面上说,必须具备客观的实在性,真实性;从艺术家主观情感的层面上说,必须是真挚的,从艺术家的心灵中倾吐出来的真情实感,而绝不能是虚情假意。也就是说,在巴金看来所谓艺术真实,应该是艺术内容的客观实在性和艺术情感的主观真挚性的有机结合。下面我们结合巴金一生创作和言论,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课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9.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欣赏优秀文艺作品时经常出现的审美心理现象。造成的原因是:文艺作品所蕴涵情感的复杂性、模糊性以及各种情愫的互相渗透、融合;审美情感是在特定的氛围、情境中产生的一种具体的,不可重复的心理状态,而不是某种一般化、抽象化的情感概念;难以用语言直接表达或梳理的情感内容,天然地契合于某些艺术形象,二者之间存在一种非常微妙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0.
黄庭坚注重诗学思想与书法理论的精神互通,“免俗”是其文学、艺术观中一贯的主张和核心思想。山谷以重“韵”作为品评文艺作品的标准,在形式上则求“拙”。其诗论同书论中有通过诗、书外在现象来达到本质的观念,通过字句推敲、点画模拟来实现精神上相似,“自成一家”是他一生中对诗、书的不倦追求。山谷晚年的诗、书创作形成了互补,成为其情感表达的双重载体。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魂中之魄、千百年来,它孕育了一代代文人骚客,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毛泽东说:“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历代诗歌中折射出的爱国主义思想正是中华民族心灵史、奋斗史的显现。探讨历代诗歌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以现代意识反思人类遗留下来的精神财富,旨在展现民族传统的继承与膻变,建构一代富有现代意识的爱国情感。中国历代诗歌爱国主题的内涵,就其实质而言,是对祖国利益的关心和维护。由于“祖国利益”在不同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12.
六个“更”字论要──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美学思想陈长生一、丰富的意蕴53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语重情切的向文艺家们指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产物。”社会生活和文艺作品,“虽然两者都是美,但...  相似文献   

13.
文字的艺术是文学鉴赏和文学创作的根本。一代美学大师朱光潜在《谈文学》一书中传达了一种更高境界的文艺理念:思想情感于文艺鉴赏与创作的决定性作用。他对文学创作的独特理解和理性认识体现在创作者和鉴赏者在思想情感上的锤炼。思想的深度与情感上的广度决定了文艺作品的力度和鉴赏者的共鸣度。思想情感的决定性作用体现在文学创作的诸多层面和阶段,如创作理念、风格、意境和翻译等。  相似文献   

14.
汤显祖不是美学家,但有着精深而丰富的美学思想,这些美学思想的基本观点散见于他的剧作与诗文之中。“情”是汤显祖美学思想的核心。他认为“情”是人的天性,也是文艺的本质。一切文艺创作均由“情”而发,而且各种文艺作品之所以具有审美价值,能够感动人教化人,也正是由于“情”的作用。所以他说:“世总为情,情生诗歌,而行于神。天下的声音笑貌大小生死,不出乎是。因而憺荡人意,欢乐舞蹈,悲壮哀感鬼神风雨鸟兽,摇动草木,洞裂金石”。还说“人生而有情,思欢怒怨,感于幽微,流乎啸歌,形诸动摇。或一往而尽,或积日而不能自休”。汤显祖的这个“情”渗透于他的整个思想体  相似文献   

15.
诗论二题     
创新 “新陈代谢”,“吐故纳新”,这是世界上自然发展的规律。只有“新”才是最有生命力的东西。新的发明、新的创造才是推动世界前进的动力。把文艺作品叫做文艺创作,就是贵在这一个“创”字上,就是贵在创新上。如果,文艺作品中,没有“创”出“新”东西来,它就失去了艺术的生命力。诗歌创作更是如此。 马克思说:“专事模仿的诗人们,除了形式上的光泽,就再没有别的什么了。”托尔斯泰也说:“从诗中得来的诗不可能感染人们!”我国古代诗人和诗评家也很强调和重视诗歌的创新。《修词通鉴》中说:“作诗最忌蹈袭。”“随人作诗终后人。"  相似文献   

16.
王蕊 《南都学坛》2003,23(3):11-12
南阳汉画像砖石图案题材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 ,传达着汉代艺术家对时代的深刻感受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具有深邃的精神内涵。艺术家通过对传统图案艺术形式的继承和发展 ,并借助自然界的事物和形象 ,寄托和抒发了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情感。在艺术创作表现上 ,以“满”传神 ,以“动”传神 ,体现了中国造型艺术以神写形 ,以形传神 ,形神兼备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文艺作品中的典型形象究竟是从现实生活中来的,还是作家凭空创造的?文艺创作究竟是从生活出发,还是从作家的主观思想出发?对于文艺创作中这个根本性的问题,历来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和斗争。“四人帮”出于篡党夺权的反革命政治需要,疯狂鼓吹“主题先行”论、反对“写真人真事”论,反对文艺创作必须从生活出发,否定艺术典型的创造必须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依据。他们的反动逻辑是:文艺作品中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就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作专门的论述,但在他们浩瀚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中,论及这一关系的内容极为丰富.综合起来,我觉得可以相对分为三个“关系”方面:(一)艺术家及其艺术生产与政治的一般联系;(二)作为意识形态的文艺作品(主要是作品内容)与政治的关系;(三)文艺作品的接受(鉴赏、评论、研究)与政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前五回体现了作者对人类情感的诗性哲思。这种诗性哲思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开篇以神话故事确定人类情感的本根性,继而以“正邪两赋”说揭示人类情感的形成与作用机制,最后以“意淫”说表达对人类情感的独特理解。在“以情悟道”视闽下,《红楼梦》对人类情感的探究,达到了空前的思想境域。  相似文献   

20.
写这个问题之前,得先加个子题:感情是创作的动因,作家一种情感赋予他一系列作品以体系上的统一性。黑格尔在《美学》里讲到情感与艺术关系时这样说:”激情是构成艺术的真正中心和真正世界,”文学写什么和怎么写,是“艺术家自己所意识到的和感受到的。”沈从文对此有许多深刻的认识,他认为“一切作品需要个性,都必须渗透作者人格和感情。”(《沈从文别集·边城集》)如果“过分加重他的道德观念的责任,而忽略产生创造一个文学作品的不可少的情感动力”(《抽象的抒情》第9面)是写不出好作品的,文学就其本质而言,不过是“见于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