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维萍 《中州学刊》2006,(4):229-231
《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分别是中国著名剧作家汤显祖和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重要的古典悲剧作品。两人生活年代接近,两部作品的创作仅隔三年,表达了同样的反封建主义思想的爱情主题,但却在戏剧矛盾冲突的原因、过程、人物性格、尤其结局方面各显异调,其原因在于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2.
汤显祖《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两部剧作均为爱情悲剧,剧中主人公形象,几百年来给观众、读者特别是青年男女以心灵的震撼。两剧的作者远隔万里,文化背景迥异,表现时代和创作手法不同,特别是在悲剧表现上各有千秋,两剧悲剧精神背后,体现的是两个民族在文化伦理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比《罗密欧与朱丽叶》和《西厢记》中西方两部名剧论述了两个民族不同的悲喜剧概念,分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和审美情趣。西方戏剧悲、喜剧经渭分明,推崇悲剧,轻视喜剧。悲剧的效果是怜悯与恐惧,恐惧中有亢奋,怜悯中有崇敬。中国戏剧则是寓悲于喜,授喜于悲,亦悲亦喜,悲喜混杂。因为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和审美追求是和谐、平衡、匀称和统一。  相似文献   

4.
看过我国古典戏剧名著汤显祖的《牡丹亭》(以下简称《牡》),接着看欧洲戏剧名著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以下简称《罗》),两相比较是很有趣的,我们看到朱丽叶与杜丽娘这两个女主人公虽各具特色,竟也有许多相似处。《罗》剧和《牡》剧都是震动人心的爱情剧,两个女主人公都为情而死。“情”是人类神圣而美好、幸福的天伦,人们寻找、追求“情”就是为了寻找、追求美好和幸福,然而,为情而死,不是走到了美好和幸福的反面吗?尽管如此,她们还是要去追寻,她们宁  相似文献   

5.
构成《罗密欧与朱丽叶》艺术魅力的因素主要有两点:一是生气灌注。包括素朴的生命意识与万物灵长──人类独具的优越、高大气质,粗糙的感性世界。二是把纯洁的爱展现为一种极致、完美状态。  相似文献   

6.
在文学艺术中有这样一种现象,成功的悲剧性的文学艺术作品(本文“悲剧”泛指带有悲剧性的各种形式的文学艺术作品),往往比别的性质的文艺作品更能撼动读者的心灵,也更富有生命力。《安提戈涅》、《窦娥冤》、《罗密欧与朱丽叶》、《红楼梦》、《阴谋与爱情》、《红与黑》、《安娜·卡列尼娜》……都以悲剧所特有的艺术力量征服着读者的心,成为经久不衰、晶莹璀灿,光华夺目的艺术明珠。黑格尔认为,  相似文献   

7.
董芳 《家庭科技》2013,(11):42-42
在我们的爱情中,一些有趣的现象可以通过心理学效应得到解释,如"为何初恋最难忘""为什么爱情受到的挫折越多,感情越深""为什么会网恋"等。第一面最重要:首因效应初次见面很重要,首因效应说的是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彼此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效应。挫折越多,感情越深: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莎士比亚的经典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爱,由于双方是世仇,他们的爱情遭到  相似文献   

8.
奥尼尔的戏剧创作使美国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戏剧。奥尼尔塑造的悲剧女主角都极具个性,她们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安娜.克里斯蒂》剧中的安娜.克里斯蒂和《奇异的插曲》剧中的尼娜.利兹是两位反叛性女性的代表,也是西方现代女性的代表人物。梳理两位悲剧女性艰难的探索自我实现与最终接受传统社会对她们的身份定位的过程,我们应该看到奥尼尔超越了传统的妇女观,他实际上是和戏剧大师易卜生一样,对女人充满了同情和关心。  相似文献   

9.
爱与死,是文学创作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大戏剧家莎士比亚创作的著名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与中国宋朝以来广泛流传于民间的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所选择的就是这样一个超越时代的共同主题。本文比较了两个文本之间的同与异,首先,东方“爱”的含蓄与西方“爱”的直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次,东方“死”的浪漫与西方“死”的沉重形成强烈的反差。通过对这两部不朽的作品之比较,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中西方文化所存在的鲜明差别。  相似文献   

10.
爱与死,是文学创作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大戏剧家莎士比亚创作的著名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与中国宋朝以来广泛流传于民间的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所选择的就是这样一个超越时代的共同主题.本文比较了两个文本之间的同与异,首先,东方"爱"的含蓄与西方"爱"的直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次,东方"死"的浪漫与西方"死"的沉重形成强烈的反差.通过对这两部不朽的作品之比较,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中西方文化所存在的鲜明差别.  相似文献   

11.
<正> 元杂剧《赵氏孤儿》,被称为元代四大悲剧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已早负盛名。著名戏剧理论家王国维甚至说它是“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即列入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但近年却有学者对它的悲剧性质提出了质疑,认为《赵氏孤儿》“严格说来不是一出悲剧”。因为悲剧人物不是由“顺境转入逆境”,而是相反。“其效果不是悲,而是喜……还因为“不幸的事件在作品里,不是悲剧矛盾激烈冲突的结果出现在末尾,而是作为情节发展的原因与动力出现在戏剧的开头。”(《悲剧论》128页、130页)应该怎样分析和看待此剧,我想结合有关问题,谈一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2.
钟琳 《南方论刊》2011,(9):88-90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笔下动人的爱情故事,在其流传的过程中,不同的媒介对文本作出了不同的阐发。本文试从女性主义和文化分析的角度对朱丽叶的形象和两人的爱情进行解读,重审长期以来塑造的爱情神话和女性形象,反思女性被压抑的人性。  相似文献   

13.
《赵氏孤儿》是中国古典十大悲剧之一。这个剧本很早就传入欧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早被翻译介绍到国外的古代戏剧作品,《赵氏孤儿》从此也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的著名东方悲剧之一。所以本文拟从流传学的角度,根据多元系统理论对于《赵氏孤儿》在法国的译介与传播,从边缘到中心的经典化过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十九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家别林斯基在谈到悲剧佳力时指出:“没有一种诗象悲剧这样强烈地控制着我们的灵魂,以如此不可抗拒的较力使我们心向神往,给我们如此高尚的享受。”在西方,悲剧一直拥有最多的观众,著名的戏剧大多是悲剧;在中国,悲剧也一直受到人们的欢迎,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仙配》、《三女抢板》、《李慧娘》等几乎家喻户晓。那么,究竟什么是悲剧?恩格斯在评论拉萨尔的剧本《济金根州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所谓“历史的必然要求”,是指那些体现历史…  相似文献   

15.
在本雅明《德国悲悼剧的起源》这部碎片式著作中,他对17世纪德国的悲悼剧进行了研究.并在分析德国悲悼剧中的人物形象时,表现出强烈的历史批判意识,把悲悼剧作为现代悲剧的代名词,重点分析了古典悲剧与德国悲悼剧之间的区别.该书的主要思想成果是对寓言的探讨,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方式,寓言关注“废墟”和碎片,并从物质层面来反观人类的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16.
《哈姆莱特》国王形象新论从丛莎士比亚著名悲剧《哈姆莱特》,是文学批评史上迄今被评论最多的作品,该剧主人公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则是被评论最多的人物。然而,与哈姆莱特形象之评论的纷繁复杂、变化多端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对哈姆莱特在剧中的“对立面”,出场时间和台...  相似文献   

17.
如果以西方古代及现代哲人有关悲剧的定义和描述为参照,无须讳言,中国古代的所谓十大悲剧、四大悲剧包括王国维认为“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价包”的《赵氏孤儿》,都不免鹤长鹜短,两不相宜.近代戏剧评论界、以朱光潜先生著名的《悲剧心理学》一书为代表,断言中国、印度等东方国反“没有产生过一部严格意义的悲剧”·诚然,希腊这个优秀完美的民族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就以悲剧传就了昔日的辉煌,而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国,至十二世纪,才有了较为完善的戏剧形式.中国戏剧伴随着西方十四世纪充满激情的悲剧,和十七世纪崇尚理性的悲剧一…  相似文献   

18.
结合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诗学》中有关戏剧情节的论述,分析了莎士比亚著名悲剧《李尔王》中双情节结构对《诗学》的继承和发展以及所产生的独特的悲剧效果。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点面结合、侧重归纳的方法,研究朱译《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翻译文学表征问题,认为译文以散体为主,兼有诗体。散体部分文学性强,节奏感明显,韵句为数不少。诗体部分虽不多,但颇有中国古诗韵味。译文语言倾向于口语化,兼备书面语特征和表演性,用词古朴典雅,鲜活灵动、风趣活泼,契合人物身份。剧中"作料"翻译灵活多样,符合原文意图和效果。这些翻译文学表征是朱译成为莎剧汉译典范、中国翻译文学佳作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古典悲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中国古代有悲剧吗? 悲剧属于美学的范畴,它是通过描写正面主人公的巨大不幸与痛苦来作出美学评价的一种戏剧样式。我国古代是一个悲剧的时代,人压迫人的剥削制度是万恶之源。长夜漫漫、黑暗如漆的封建社会,到处是产生悲剧的土壤,不知有多少真善美的事物被扼杀掉。面对这悲剧性的现实,古代一些进步的戏剧家写出了一些可歌可泣的悲剧作品。王国维曾指出,象《窦娥冤》与《赵氏孤儿》,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