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冯智强 《民族论坛》2007,(12):44-45
长期以来翻译研究领域各种翻译思想层出不穷,流派纷争甚至相互否定,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其背后不同的翻译观所致,而不同的语言观又是对翻译本质不同认识的源头。本文从对语言定义的追问开始,站在语言哲学的高度,深入探讨了不同语言观对不同翻译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对翻译研究中的文本中心论、作者中心论、翻译科学观、文化中心论与其背后的语言自足系统观、交际工具观、天赋能力观以及语言世界观的关系进行了逐一解读。  相似文献   

2.
谭莉 《民族论坛》2010,(5):52-53
维也纳大学翻译教授玛丽·斯内尔·霍恩比2006年出版的新著《翻译研究的多重转向——新范式还是新视角》主要回顾了翻译研究在近30年的发展及未来的发展动向,探讨了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思想渊源;同时提出了是"新范式还是新视角"疑问。时至今日,经济全球化进程愈演愈烈,对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翻译研究是否需要新的范式还是仅仅只要转换视角呢?本文试图顺延霍恩比的译学回顾路线,并且借鉴ThomasKuhn的范式转换理论来展望未来译学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转喻性“吃+X+饭”结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卜立 《民族论坛》2008,(8):62-63
现代汉语"吃"是一个常用的高频动词,本文主要考察的是与"吃"相关的一类动宾短语——"吃+X+饭"结构。从它们的产生和发展开始,论述作为"吃"后面宾语的"X饭"的性质,用认知语言学中转喻的认知机制将"X饭"界定为来源宾语,而非受事宾语,并用中国传统的文化背景、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句法结构的象似性来解释这一结构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描述翻译学,因其具有理论和应用双重属性,有助于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之间的沟通.而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一种基于人类学、社会学、符号学的现代语言学理论,与描述翻译学具有相通的语言观、系统观和功能观.由此,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系统理论、功能理论、语境理论,能够为描述翻译学提供一种更为细致、有效的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5.
翻译作为一种语际交流活动,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中西两种不同的文化在多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这种文化差异直接影响着英汉习语的翻译.为使源语和目的语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尤金·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著名的 "效果对等"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6.
余群 《民族论坛》2008,(11):46-47
黄庭坚作为江西诗派的领袖,他提出了"无一字无来历"、"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等有名的文艺理论,但后人在使用他的"夺胎换骨"时,往往把它说成了"脱胎换骨"。事实上,"夺胎换骨"和"脱胎换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黄庭坚的文学主张是"夺胎换骨",而不是"脱胎换骨"。  相似文献   

7.
胡晨  扁舟 《民族论坛》2008,(8):18-19
<正>(一)在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的文艺表演上,有一道节目吸引了全世界人民的目光:一群从远古走来的"毛古斯",他们身披草衣,头戴草帽,赤着双脚,或碎步进退,曲膝抖身,或左跳右摆,浑身颤动,或摇头耸肩,全身茅草刷刷作响……这是由湖南湘西永顺县  相似文献   

8.
伟大的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出的一系列关于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对语言本质的探讨,为现代语言学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基础。同时,一个世纪以来,大家对于索绪尔语言观的继承与批判也各不相同,这也成为了语言学更新和壮大的驱动力。如今的语言学领域不再是一家独大,而是百家争鸣的局面。很多学者同意索绪尔的语言理论催生了结构主义语言学,也有学者指出索绪尔的语言观给予了形式语言学灵感和血液,也有少量学者指出了索绪尔的语言观与功能主义语言学的共性。但是很少有作者把三个方向结合起来横向观察。所以,本文旨在通过描写索绪尔语言观对当今三大语言学派别的不同影响,强调索绪尔对当今百家争鸣的局面的积极影响,突出其在当代语言发展进程中的无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王星 《民族论坛》2009,(10):30-31
上世纪90年代"族群"概念的介入,对于我国学术界有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概念引发了大量学者的思考与论辩,有人甚至提出应用"族群概念替代民族概念"的观点,随之还引出了"少数民族问题去政治化"之类的建议。本文将对是否认同和使用族群这一概念,对待少数民族问题去政治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国族地位的确立等问题,提出笔者的一些拙见。  相似文献   

10.
翻译是两种语言的转换,但这种转换并不是简单、机械的语言材料的转换。因为任何语言都是特定民族的文化表现形式,是他们感知、理解世界的一种样式。因此翻译任何作品,都不能离开对两种语言(即翻译语言与被翻译语言)所表现出的不同的文化内涵的了解,离不开对形成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的洞察。就汉藏语而言,尽管它们属于同一语系,但由于二者形成的文化及历史背景、物质生活条件不尽相同,对于同一种思想、同一类事物,不论在表述方式上,还是在语言结构上,都或多或少存在着某些差异。所以在翻译过程中,特别是对于一些比喻语的翻译,必须参照被翻译语言作品所表达的具体内涵及文化背景,从翻译语  相似文献   

11.
毋小妮 《中国民族博览》2022,(4):117-118,121
将认知语言学应用于翻译技巧研究,语言篇章研究,文学文本研究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当今学者通过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来研究翻译已经进入发展的阶段,国内外学者常常利用认知语言学进行翻译文本的分析,还有多数学者将认知语言学运用于翻译课堂教学,总结翻译教学策略,构建翻译教学模式.本文将研究的重点聚焦于诗歌翻译,通过具体实例分析认知语言...  相似文献   

12.
比较是人类学知识生产的基本原则。但对比较法自身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研究却相对滞后。本文以时间为线索,考察现代人类学比较研究的两大范式。其中,“跨文化比较”以文化为基本对比单位,旨在揭示不同对象之间的相似与差异、结构与变迁、自性与他性;“跨自然比较”倡导在不同的世界(自然)而非世界观(文化)之间展开比较,从而最大限度地呈现他者世界的自为秩序。在处理比较与翻译的问题上,跨文化翻译重视在语言层面建立共识,跨自然翻译则侧重在概念层面厘清疑义。二者虽然方法不同,但都致力于破解现代人类学“译不可译”的认识论困局。  相似文献   

13.
当代翻译研究深受各种行为理论的影响,但几乎所有当代翻译理论都在一定程度上将翻译视为交际、交往的一种形式。这是由翻译的交往功能决定的,翻译的交际行为观不仅是当代翻译研究的思想基础,它还深刻影响了翻译过程的研究,作为当代翻译研究基础理论之一的交际行为观仍将在翻译研究中延续下去。  相似文献   

14.
“人口红利”论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红利"迄今没有一个统一与明确的定义,但这个词语却较为广泛地被相关研究人士使用着。本文指出了"人口红利论"的一些严重不足:定义粗略,没有考虑劳动人口和被供养人口的相对性、劳动生产率与人口负担的相对性等;对资本-劳动替代的片面运用。文章还分析了所谓"人口红利"的来源,指出了"二次人口红利"概念是对"人口红利"概念的部分否定。  相似文献   

15.
中村桃子是日本"语言与男女社会性差异"研究的开创者。她在《被制作的"女性话语"》一书中用构筑主义方法论来研究日本的"女性话语",探究了日本女性话语作为一种思想体系的形成过程,并将其与日本的男性话语进行对比,探讨了从高雅走向通俗的"太太词"和男性霸权下女性话语的走势,进而在更深层面上探析了日本的语言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6.
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是语言的社会属性,语言变异是社会语言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文学作品中的常见现象.语言变异的复杂性增加了翻译的难度,面对变异译者必须做出恰当的选择.本文拟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介入语境理论,从语音变异、词汇变异、句法变异和语体变异四个层次对语言变异的翻译进行探讨,并认为对变异的语言进行翻译时译者应从多维的、动态的语境角度去把握.  相似文献   

17.
<正>吴文志:"构建湘黔桂三省坡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议已进展到申报阶段,这是包括三位侗族文化研究专家在内的广大同仁共同推动的结果。现在我们先来探讨一下"实验区"定位问题,因为从字面上理解"实验区"既是一个地理概念,又是一个文化概念,那么它到底应该如何定位呢?吴浩:自启动"实验区"申报工作以来,我也一直在思考它的定位问题。我想,就地理概念而言,它是指湘、黔、桂三省(区)的通道、靖州、三江、龙胜、黎平、从江、榕  相似文献   

18.
藏医学是“佛化”的民族医学,中医学是藏医学的“合理内核”,与道医(中医)同源,这三个基本要素决定了藏医学是兼容并包佛道思想的理论体系。文章用比较文献学的方法,以“树喻”为例,论述了藏医和道教关于人体生命的整体观、“天人合一”等的基本思想的一致性;以“德”、“性”养生为例,论述了藏医中包含着只能从道教角度而不能从中医角度解释的道教养生内涵。提示:研究藏医学,有必要站在佛道兼容的高度。如此,不仅对藏医学本身的研究有益处,对宗教学研究也有启迪。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比了英汉语被动形式的特点与差异,结合翻译中具体的例句来分析英汉互译中被动、主动结构的转换规律。掌握这些特点和规律,在翻译时我们就可以自觉地运用它们,更好地做到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同一思想内容,提高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20.
潘震 《民族论坛》2010,(8):54-55
古诗英译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更是一种认知行为。在翻译过程中,较为成功的译文必然是原文读者与译文读者具有一致或相似的"喻体共知性",即要衡量汉语隐喻中的喻体意象、内涵、功能是否已在英语译文中保持下来,发挥着与在汉语中同样的作用。可以说,力求中文认知域的意象与英译文认知域所体现的意象基本相同,是我们翻译隐喻的要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