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政治事功意识对鲁迅文本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文军 《云梦学刊》2010,31(3):110-112
政治事功意识使鲁迅的写作在政治和艺术两个方面同时获得了成功。在政治上,它为这些作品强势进入官方意识形态流通体系提供了充足的空间.使鲁迅的影响力在广度和深度、空间和时间上都遥遥凌驾于其他任何作家之上。在艺术上。政治事功意识的参与使政治性与个人性的辩难格局得以形成,从而带来了鲁迅文本在主题上的含混、暧昧和多义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小说理论及实践中,叙述观点的意识并不自觉,直到现代文学亦复如此。而鲁迅的小说以其内容之深切,体式之别致开辟了中国现代小说艺术的新天地。鲁迅对多种叙述方法的尝试及多种叙述观点的运用,使其几乎每部作品都能产生新奇、强烈而丰富的艺术效果,给人们以多方面的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3.
鲁迅杂文中的"对话"呈现出多种形态与特质,鲁迅杂文的"对话"以"反艺术"的外观追求艺术的解放,这不仅使其具有了现实的维度,还获得了精神的维度.  相似文献   

4.
一、浪漫诗学总命题的提出引进外来文化使之民族化,承继本土传统文化使之现代化,既面向世界,收纳新潮,融合新机;又植根于民族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土壤,与民族解放运动相结合,并从民族传统文化和古代艺术精神的深处吸取力量。这一双向运动进程使鲁迅早期浪漫诗学具有着现代性与民族性相交融的独特内涵。  相似文献   

5.
卢英宏 《云梦学刊》2008,29(3):100-103
从血管里流出的是血.鲁迅先生的诗歌就是心血浇铸的艺术之花.他的诗歌有一个重要的品牌:反战诗.时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兵燹涂炭之祸给予揭露,对战争给国家带来的大灾大难给予控诉.鲁迅的反战诗体现出的高品位、高格调及其独到的深刻思想,是中国现代文学吏上的一座里程碑,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6.
<正> 《故事新编》创作上的最大特色,是鲁迅对历史题材独特的处理方式,这是鲁迅独创的一个艺术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历史、现实与幻想巧妙地交迭错综,形成了亦今亦古、古今合一的艺术画面和人物形象,使小说在对历史与现实的比较描写中,既批判了现实的坏种,又挖了他们的祖坟。这种融古铸今的笔法,鲁迅风趣地称之为。油滑’。其实,这种“油滑”体现了鲁迅鲜明的艺术个性,是小说独特的艺术形态和艺术风格的标志。茅盾对此曾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鲁迅先生以他特有的锐利的观察、战斗的热情和创作的艺术,非但‘没有将古人写得更死,’而且将古代和现代错综交融成为一而二,二而一。”这种独特的艺术形态和风格是如何形成的呢?这是我们需要探索的。鲁迅对历史题材的探索,早在二十年代初就已开始。在《不周山》创作之前,鲁迅正在编译日本短篇小说集。在鲁迅译的十二篇小说中,就有四篇是历史题材:芥川龙之介的《罗  相似文献   

7.
小说《补天》与弗洛伊德泛性论"半截子"关系问题,在学界似成定论。实际上,所谓"茀罗特说",鲁迅贴着的只是"泛性论"的标签,传达的分明是游戏的观念。鲁迅以鬼斧神工之笔展示的女娲造人补天壮举,其实是一个游戏创造的过程,鲁迅无意之间为新文学画廊提供了一个"游戏者/创造者"崭新形象,小说在展示女娲造人补天游戏的同时,更有对轮回的历史游戏真相的揭示,明显渗透着游戏的观念,特别是游戏创造观和历史的游戏观,作品具有社会、历史、人生诸种意蕴的深广穿透性。另外,作品严肃与游戏并重的笔法,对固有艺术范式具有颠覆性的冲决力量,显示了鲁迅艺术上的非凡独特创造。  相似文献   

8.
鲁迅杂文大量使用反语。鲁迅自己也说过:“好作短文,好用反语,每遇辩论,辄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迎头一击”(《两地书·十二》(1925年)。这既是内容的革命性和战斗性所需要,也是鲁迅艺术才华的生动表现。鲁迅杂文反语之多之好,使他的杂文和同时代的其他杂文作家迥然有别。鲁迅的十四个杂文集,因为几乎是“只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体,各种都夹在一起”(《且  相似文献   

9.
论绘画精神对鲁迅小说的影响和渗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和绘画作为艺术,有着共同的审美认识规律。鲁迅一生都与画结下了不解之缘,中西方绘画艺术尽管有着本质的不同,但在鲁迅的创作中都得到了恰当的运用。乡土小说以多样的形式展示了我们民族生活的风俗画面和田园风景画面,色调在文本中有精到、准确地把握;“画眼睛”、白描和速写式的勾勒等手法,成功地运用到塑造人物形象上。绘画精神之于鲁迅具有适应性,鲁迅对绘画精细的汲取具有选择性。  相似文献   

10.
《东岳论丛》2017,(11):31-39
鲁迅的杂文创作贯穿其文学生涯之始终,最初缘起于中华民族的"新生"之梦,五四新文化启蒙思潮是其走向杂文自觉的直接动力。鲁迅自幼深受浙东文化氛围熏陶、后来直接承领过章太炎教泽,存在着杂文写作姿态与文体观念的矛盾:经世致用的传统流脉与新文化热潮的召唤使其不能自已地书写"时文",但在文体观念上仍奉史学与小学为学问。时代的迫切需求与"偏要"的执着性格,使得鲁迅坚持杂文创作不动摇。由早期的杂感、短评等逐渐统一为"杂文",文体命名不仅依托于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学传统,而且也同当时社会矛盾愈加复杂尖锐而小品却有闲适化与概念泛化之趋势有关。鲁迅不仅重视杂文的社会功能,而且认可其审美功能,他自身也把杂文当作艺术来创作,中国文学的发展实现了鲁迅的预期,杂文堂而皇之地步入了文学的殿堂。  相似文献   

11.
屈原和鲁迅虽然相距两千多年,世界观有根本区别,但从文化传统上考察,在思想和艺术上却有着深刻的联系,那就是:一方面,屈原及其作品全面深刻地影响了鲁迅及其诗歌创作,特别是旧体诗创作;另一方面,也可以说鲁迅全面继承和发扬了屈原的思想和艺术优秀遗产。具体探讨这种联系,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屈原及其作品的深远影响和现实意义,从而更好地学习和继承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也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鲁迅的诗歌遗产,学习他批判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化为自己的艺术素养的丰富经验,为繁荣社会…  相似文献   

12.
探寻鲁迅的现代版画批评所蕴含的先锋派观念和立场,不仅对中国现代版画具有形塑作用,而且构成了先锋派理论中独具中国特色的部分。首先,鲁迅持有反主流传统的先锋立场,不遗余力地推进中国现代版画的媒介独立和技艺创新,提出创新既要有国际视野也要有民族魂魄的艺术观念。其次,鲁迅对艺术教育和启蒙大众的作用深信不疑,认为中国现代版画既有吸引大众的魅力,也有改变大众的本领,指出有必要对中国传统艺术尤其是通俗艺术和民间艺术加以创新利用,同时必须从自然和现实中汲取养分,创造出"有力之美"的艺术。最后,鲁迅对艺术的未来维度十分重视,坚持艺术对现实的批评和建构的双重性,强调革命时期的艺术对于现实的批评作用更为重要,而后革命时期的艺术彰显的是对于新社会的建设功能。  相似文献   

13.
鲁迅杂文与《故事新编》关系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杂文与他的《故事新编》确有不解之缘,愈到鲁迅后期,二者的联系愈加紧密。认识这种情况,可以追溯到绍兴民众戏剧目连戏的"启示",形成贯穿鲁迅杂文的"穿插"艺术,这在杂文与《故事新编》之间主要通过"挖祖坟"、"翻老账"等历史比较与溯源方式表现出来,或者说,《故事新编》的"古今杂糅"之"油滑"的艺术表现方式,更是在杂文对此的成熟运用基础上依照"小说方式"发展起来的。由此可以看到,鲁迅后期更主要倾心的杂文与《故事新编》之间,传递、渗透着更具有现代性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表现经验。  相似文献   

14.
王沁 《兰州学刊》2009,(2):114-117
从复调小说理论的视角考察《呐喊》与《彷徨》,可以发现面对不同描写对象时,鲁迅采用的艺术选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助于抑制作者声音以促生复调效果。通过对《呐喊·自序》的细读并以之反观作品,进一步发现鲁迅小说创作的素材来自于作家难以释怀的启蒙失败经历,写作的目的其实在向读者寻求答案而不是启蒙大众。正是这样的写作决定了小说思想上的复杂性和未完成性,也决定了作者对小说在价值判断上的后退,从而影响了创作中的艺术选择。思想的未完成性以及由此决定的鲁迅在小说创作中隐含的发问姿态推动了小说复调艺术效果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鲁迅通过文学文本创造了一个“鲁迅式‘艺术世界’”,呈现出一种理论构造 ,形成了特殊质地的“鲁迅诗学”。鲁迅学对鲁迅艺术世界——鲁迅诗学的研究包括 :“‘鲁迅艺术世界’的外在——外显世界”研究 ;“鲁迅‘艺术世界’的接受世界”研究 ;鲁迅艺术世界的语言——文化研究 ;鲁迅艺术世界的生产方式研究 ;鲁迅艺术世界的内在世界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丰富的联想力艺术离不开想象和联想。鲁迅的杂文是一种文艺性的论文,其文艺性的具体体现之一,就是具有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使读者读来感到情趣盎然,又从中受到深刻的启发。鲁迅的联想力之强是十分惊人的。有时甚至连一个作者的笔名,也可以触发他的联想,写出有力的文字来。三十年代,作家冯文炳用“废名”的笔名在林语堂办的刊物《人间世》上,宣传其“文学不是宣传”的主张,鲁迅是不同意这种文学观的。他在反驳冯时,便联系其笔名做出了绝妙的文章,显示了丰富的联想力。鲁迅写道:“写文章自以为对于社会毫无影响,正如称‘废名’而自以为真的废了名字一样。‘废名’就是名。要于社会毫无影响,必须连任何文字也不立,要真的废名,必须连‘废名’这笔名也不署。”这里,鲁迅的联想既巧妙而又自然,所作的分析既生动有趣又很有逻辑性和说服力,这种联想简直是出于对方的意料之外的,对鲁迅来说却使其文章取得了出奇制胜之效。  相似文献   

17.
王云 《学术月刊》2023,(9):131-141
如同人类历史上大多数伟大的思想家,鲁迅高度关注社会正义。但鲁迅又是一个以文学家作为其主要职业的思想家,他自然也关注与社会正义有着互渗互动关系的艺术正义。不过,他对艺术正义的评判要远远复杂于他对社会正义的评判,导致这种复杂性的是其评判艺术正义的两种立场:“悲天”的人文主义立场、精英主义立场、启蒙主义立场、开启民智进而鼓励他们参与社会改造的立场;“悯人”的人文主义立场、平民主义立场、复仇主义立场、同情弱者进而希冀他们的心灵受到抚慰的立场。在艺术正义问题上,这两种立场看似自相矛盾,实则辩证统一。鲁迅是民国史上鲜见的既具有高度人文情怀,又具有丰富人文情怀的思想家,正是他一生洋溢着的独特人文情怀将这两种立场统一于其中。与这两种立场互为表里的是鲁迅以不同标准对艺术正义的社会效应做出的价值判断。任何种类的艺术正义都是双刃剑:既有正面社会效应,也有负面社会效应。问题的复杂性还在于,以不同的标准来审视同一类型甚至同一亚类型的艺术正义,极可能做出不同甚至相反的价值判断。鲁迅以其中的两种标准来审视其社会效应,于是便有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判断。  相似文献   

18.
拿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的同名小说做比较研究,不仅为了说明它们之间的思想与艺术上的渊源关系,而且也为了看出它们在这两方面的重大不同;但更重要的是为了能够通过比较研究,进一步探求鲁迅的《狂人日记》的思想与艺术上的特质和杰出成就。这种比较研究与探求,也许能使我们看到一些我们原来的研究所未能看到的东西,以及对于争议中的问题的一种答案。  相似文献   

19.
<野草>是鲁迅的生命哲学之诗.通过<野草>的创作,鲁迅探求和追寻着生命的言说.这种"反抗绝望"的生命言说,既是鲁迅个人生活和经验的产物,也是鲁迅在孤独乃至绝望的境遇中,对自我心智的一场考验,是鲁迅在彷徨中求索,在孤独中反抗的艺术见证.  相似文献   

20.
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无一不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并以此取得它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丰富世界文学艺术宝库的。鲁迅先生非常重视文学艺术创作的民族特点,他在这方面有过许多论述,并把他的理论付诸实践。鲁迅先生把显示自己国家民族的特点作为文学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要求。他曾说过创作要“竭力使人物显出中国人的特点来,使观者一看便知道这是中国人和中国事”。关于作品能否打进界世,他这样说:“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打出世界上去,即于中国之活动有利。可惜中国的青年艺术家,大抵不以为然。”他又说,“现在的世界,环境不同,艺术上也必须有地方色彩,庶不至于千篇一律。”文艺贵在独创。而显示民族特点应是独创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鲁迅强调中国的文艺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