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家庭与社会变迁——当代西方家庭史研究的新动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家庭史研究成了西方历史学和社会学等学科共同关注的领域。在方法论上注重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在研究内容上,把家庭史与社会变迁结合起来考察,尤其是研究家庭演变与近现代社会形成的关系,从家庭变革的内部探讨社会发展的动力;形成了一些理论模式和研究流派,如“生命进程”论、“家庭策略”、“原始工业化”等。这些理论和方法对中国家庭史学建设不无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拟从社会中社会工作专业对“家庭照顾”的界定和中国传统社会中“家庭照顾”的涵义及两者的区别;从传统家庭照顾模式向现代新型家庭照顾模式的转变,来论述中国妇女在家庭照顾中的角色变迁,试图从理论上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照顾模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家庭生产方式”(Domestic Mode of Production)是西方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和历史学界在研究传统社会及其变迁的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一种理论模式。本文在吸收西方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重探讨这一理论模式在研究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得与失。中国传统社会的生产也是一种小家庭农业经营(简称“小农经济”),以此为出发点来分析中国传统社会,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经济与社会关系。但中国小农家庭在内部构造、内部功能和外部社会关系方面有其独特之处,在分析它们时需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4.
家庭策略研究的方法论──中国城乡家庭的一个分析框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回顾家庭策略 (familystrategy)这个概念来自于西方家庭史的研究 ,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工业化过程中家庭的作用 ,研究家庭面临新的外部环境时的决策过程。家庭策略在这里被解释为家庭及其成员的决策过程和时机 ,如何时让孩子离家谋生 ,何时更换住所 ,何时控制家庭规模 ,实施节育措施等。学者们试图利用个人日记、信件等材料去推断人们的家庭行为模式。丹尼尔·史密斯从一个家庭最后一个孩子的性别推断 1 9世纪早期新英格兰的节育策略 ;从同期的婚姻登记和遗嘱推断出父母对子女婚姻的控制策略。对家庭…  相似文献   

5.
基于组织认同理论,以随机抽取的597名藏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从"观念—认知—行为"视角,检验了藏族大学生家庭价值观对其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藏族大学生的价值观对其亲社会行为有显著影响,具体而言,孝道维度、男性中心观维度和家庭本位观维度均对亲社会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家庭认同感在家庭价值观与亲社会行为之间起着中介作用;亲子沟通不仅调节了家庭价值观与家庭认同感之间的关系,还调节了家庭认同感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研究及其思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根据作者近来读到的有关论著对欧美社会文化人类学关于“全球化”的定义、“全球化”研究的社会文化和理论变迁的背景以及一些社会文化人类学者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研究做了简略的介绍。对于社会文化人类学来说,“全球化”不是文化同一化,而是商品、钱、人、图像、技术、知识和思想等各种客体和主体,在全球范围内以前所未有过的广度和速度的流动。“本土化”则是对应于上述“全球化”的另一个社会事实。同样,传统的复兴往往也是全球化过程中的一个内容。作者还根据自身的文化观察与思考对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提出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家庭的“维系”是指各种社会力量设法维持联合家庭、直系家庭的存在;而“离析”则反其道而行之。“维系“与“离析”一直是传统社会作用于家庭形态的两种基本力量,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彼此的强弱程度互异。传统社会中的政府、宗族是维系大家庭的主要力量。他们通过保持家庭财产的完整、严肃家内管理秩序、伦理道德倡导、表彰典型大家庭等方式来达到这一自的。然而,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对大家庭的主要分化力量,同时,政府的苛政、伦理道德的约束力的减弱趋势以及各个家庭具体经济状况的变化也不断侵蚀着联合家庭、直系家庭的存在基础,核心家庭在整个传统社会中的比例呈愈益扩大之势,并最终成为主流家庭形态。  相似文献   

8.
《社会学》2005,(3):45-51
20世纪60、70年代,工作与家庭就作为专门的研究领域出现了。到了80年代,它已从起初的关注“双职工家庭”与“职业母亲”领域发展为多学科、多理论视角的研究领域。Menaghan和Parcel在1990年的综述中给该领域作出了一个概念界定。十年过去了,研究者们一直热衷于工作与家庭的相互关系研究,尤其注重工作对家庭生活质量和家庭成员发展的短期与长期影响。  相似文献   

9.
社会转型与工人阶级的再形成   总被引:58,自引:0,他引:58  
从波兰尼所谓“大转变”、特别是布洛维所谓“第二次大转变”的观点来看待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市场转型,形成了“新古典的社会学”与“社会学的马克思主义”两条不同的学术路线。前一条路线关注精英,后一条路线关注工人阶级和底层社会在社会转型期的历史命运。在中国社会,由于转型起点上社会制度安排的不平等,市场社会意义上的中国工人阶级可能沿着两条不同的道路被塑造成型,社会学的“劳工研究”的理论传统中现存的两大理论模式,即“马克思模式”和“波兰尼模式”,分别对“农民工”和原国有企业工人如何形成为市场社会中的工人阶级提供了有效的理论透镜。借助于这些理论透镜,可以重建对“农民工”的整个研究问题并将之纳入阶级形成的框架中。最后,布洛维的“工厂政体”概念,可能为对转型期工人阶级再形成过程进行具体的、以生产过程为中心的民族志研究,提供一个理论和方法论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10.
择偶标准:五十年变迁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择偶标准是男女选择结婚对象的条件或要求。在以往社会 ,婚姻并非是个人的私事 ,选择谁与自己终生相伴 ,也不完全取决于当事人的喜好和意志 ,而更多地受家庭制度、社会价值和风俗习惯的制约。择偶也因此成为家庭社会学倍受重视的研究课题。从西方的经典文献看 ,被更多地引用和为实证研究所支持的择偶理论 ,并非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或温奇的“需求互补”理论 ,而是“同类匹配”、“资源交换”和“择偶梯度”理论。“同类匹配”即人们总是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的年龄、居住地、教育、种族、宗教、社会阶级以及价值观、角色认同等相近或类…  相似文献   

11.
散木 《中外书摘》2007,(10):11-13
哲学史与思想史学者杨荣国,一直有将其研究的史学服务于现实政治的思想,引来了学术界的不同看法。在“文化大革命”中,杨荣国的思想正好被“四人帮”用来为他们的政治服务,特别是在“批林批孔”的运动中。然而,研究史学者终究被历史还其本来的面目。  相似文献   

12.
“媛动力”家庭增能计划项目(以下简称“媛动力”项目)是上海海星之家社工师事务所和上海市杨浦区妇联合作,将社会工作模式引入到传统妇联工作中的一次探索。运用“家庭增能”理念和“正面成长”发展模式等专业社工方法,以弱势妇女及其家庭为服务群体,以妇女增能带动家庭增能,是“媛动力”家庭增能计划命名之意所在。项目为外来媳妇、外来务工妇女、单亲妈妈、外地来沪随军军嫂等弱势妇女及其家庭提供“家庭增能”家庭社会工作服务;缓解家庭互动模式不当导致的家庭暴力、家庭教育缺失、亲子关系紧张等问题,协调家庭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平衡;探索、推进妇女维权平台,增进与试点社区(街道)、镇妇联组织的互动,  相似文献   

13.
家庭的萌芽,可以追溯到人类祖先处于动物状态时期。由动物、半动物家庭到人类家庭是一个生物因素与文化因素交互、综合作用的过程,是与发情期消失、高级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和狩猎、定居等因素的出现分不开的。人类家庭的文化因素以一定的生物因素为前提,生物因素的演进促进文化因素的产生、发展;文化因素的产生,又保障了家庭中的生物学关系,并使其具有文化性,导致与动物家庭根本不同的文化、社会因素得以控制、调节生物因素的人类家庭的形成。 最初的人类家庭,是一个依附于较大群体的、不稳定的、建立在两性关系基础上的小联合体,其结构模式是多样的,父系还是母系或其它模式,不能一概而论。 家庭史应按照家庭自身的客观历史进程分期。大体上,古代应根据家庭从较大群体中独立出来的程度分期;家庭从较大群体中独立之后,主要应以家庭与其个体成员关系,即家庭、家族对个人控制的程度、方式和个人权利多少、自主程度以及男女间权利的差异程度进行历史分期。  相似文献   

14.
生育决策不但事关个人、家庭需要,更是关系民族、国家的人口战略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内学者从经济学、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三个学科对生育决策进行积极研究。从经济学学科对生育决策的研究,主要是利用成本-效益理论、外部效用理论、风险最小化理论及消费选择理论对生育决策发生机制进行分析;社会学对于生育决策的研究,主要包括传统文化论、生育需求层次论、性别关系论、生育文化传播与变迁论和多因素作用五个方面的观点;社会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主要提及生育心理趋同论、生育心理决定论、生育预期理论和生育动机层次论等理论。在评价国内生育决策研究的不贡献及不足之后,笔者认为目前还缺乏完整理论框架对生育决策进行研究,建议从跨学科角度对生育决策进行研究,以揭示生育决策的全貌,有利于人口调控和社会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15.
家庭现代化理论及其发展的回顾与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回顾和介绍了家庭现代化理论在最近50年间被西方学界批评和修正的过程,并对其主要理论观点的发展变化进行了梳理和评论。这些主要理论观点的发展变化包括:对一元化和单线演进的家庭变迁理论进行反思,逐步接受家庭变迁存在多种路径和复杂多样模式的可能性;家庭变迁研究的分析范畴经历了从家庭结构到家庭关系的转变;在方法上,不再执着于对传统和现代家庭及其行为进行简单的分类,等等。  相似文献   

16.
文化社会学的转向:分层世界的另一种语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进入 2 0世纪 80、90年代以后 ,在西方蓬勃的理论发展中 ,出现了一种“文化转向” ,文化视域的研究越来越成为显势。文化社会学本身的一些转向也随潮而至 ,并且这些转向都不约而同与社会分层世界结缘。当整个文化研究开始从传统的哲学和文化史学的研究取向转为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取向的时刻 ,文化社会学本身的两大理论取向———精英的霸权文化取向和平民精神的亚文化取向———亦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 ,即 ,从注重前者的研究转向了对亚文化或弱势群体或大众文化的强烈关注。很长一段时间 ,文化的理论世界被分隔成两个不同取向的半球 :一是体…  相似文献   

17.
山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农村,直到八十年代末还沿袭着家庭养老的传统方式,仍未走出“养儿防老”的困顿.九十年代初以来,我国开始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使农民养老的方式开始发生变革.那么,这一变革的情况即实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状况如何呢?它是否符合农村社会经济的客观需要?如何进一步改革与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诸如此类的问题成了全社会特别是社会科学理论与政策研究工作者普遍关注的热点.为此,我们组织部分社会实际工作者和大学生,对山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有关情况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调查.现将调查资料汇总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王先明在《光明日报》1990年2月21日撰文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很早就开始了“社会史”研究。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史学的理论贡献是不容低估的。 马克思最早提出并运用了“社会史”学术概念。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就提出了“市民社会史”学术用语。马克思不只使用了“市民社会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比较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一个热门课题是对“国家角色”的研究,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把国家作为一个“体制建构”和“行动主体”来关注。就地区而言,拉丁美洲、非洲和亚洲的研究者认为国家有实行政治改革、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及同跨国公司交涉等作用;研究发达社会(包括北美和日本)的学者则把国家看成是制定社会发展计划、处理国内外问题的机构。就学科而论,比较史学的研究者认为国家是自主权的缔造物,它可以通过社会革命的方  相似文献   

20.
中美家庭代际关系比较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过程中 ,家庭在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方面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 ,发生了哪些变化 ?这既是一个重要的现代化理论问题 ,又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实问题。现代化理论认为 ,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 ,家庭逐渐趋于核心化、非亲属化。“扩大的亲属关系网减弱 ,血缘联结方式瓦解……核心家庭成为更独立的亲属单位”(Good ,l96 3:6 )。现代化理论还认为 ,随着现代经济的全面发展 ,生产活动从家庭走向工厂。新的工业系统需要灵活的、适合流动的家庭形式———核心家庭 ;分布于城市各区域的工作机会 ,创造了人们在职业与地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