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意”或曰诗意,诗之真意,诗意之真,等等,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最高境界,最深内核.自易、老、庄、骚迄今,源远而流长.得“意”,方得中国古典美学之“真”与“正”,本文探讨“屈骚之意”,意在深入思考中国美学之“意”,并体现中华各民族文化之本真.  相似文献   

2.
古典诗词翻译格律派代表人物许渊冲先生提出诗歌要译出"三美",即意美、音美、形美.本文拟从中国古典诗歌格律和英语诗歌格律的角度分析许先生如何将三美标准贯穿在宋词翻译的始终.  相似文献   

3.
以中国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中《短歌行》的罗慕士和泰勒两个英译本为例,尝试结合翻译美学理论,从意美、音美、形美三个角度对两译本进行评析,旨在揭示“三美”理论对古典诗歌翻译实践的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诗词多用对仗、富于节奏感而且意境优美。在英译过程中,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常常导致诗词翻译的“不可译”。本文从中国古诗的意美、形美和音美的可译性限度来探讨诗歌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相似文献   

5.
“志”“意”“情”是中国美学情意本体范畴中的三个主导范畴。“从心”的基本义基础上的内涵相通性、综合性,是其成为主导范畴的根本;三者在综合内涵基础上的意蕴偏指,是其作为独立范畴的内涵特色,也关系着它们在美学史上确立主导范畴地位的先后时间,形成了一个嬗变的范畴演进历程。“志”“意”“情”范畴的嬗变历程,折射出作为生发机制的思想文化语境、思维运构逻辑和作为显现形态的文艺表现方式、文艺审美形态的转变。通过内涵辨析和嬗变梳理,可以发现作为情意本体美学范畴,“志”“意”“情”主导的美学形态共同显现了中国美学古典性的意蕴美;同时,三者的嬗变演替,折射出审美主体地位的不断提升以及中国美学由古典向近代进发的整体趋向。  相似文献   

6.
“内美”是一个兼具内修、审美和道德的多义性概念,其含义及其发展与“气”、“象”、“道”等中国审美形态范畴相关联.中国文艺美学史上,内美观念经历了秦汉的发展,到魏晋六朝以重视和强调“神”、“意”、“气”而得以确立,形成了重视内美的传统思想.从与内美相关的许多审美形态范畴以及近代美学理论的发展来看,重视内美可看作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结构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古典诗歌追求结构的圆美流转,这在构思阶段已充分显示。大体说来,古典诗歌的结构策略分三个层次:立意为先,激活神思逸想;灵觉机遇,找准切入角度;贯通意脉,选定主导意象。本文即通过对这三类层相递进、互为依存的构思策略的考察,来探讨古典诗歌结构体系的核心内涵。  相似文献   

8.
论律诗之“律”的审美价值熊笃我在《律诗形式的文化意蕴初探》(载《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3期)中曾论证律诗以“八句准篇”暗合《周易》中“八卦”的数象原理,以五、七言“约句”则与古音乐的五音、七音有关,故有关“约句准篇”的审美问题,本文从略。以往有关诗...  相似文献   

9.
“意”概念是中国哲学中非常重要的词语之一。区别于古典时代,严复以诠译方式对“意”概念的哲学内涵做了新阐发。其中涉及三方面内容:一是在意我关系上强调“意”为心之主,并借此以“积意成我”的思想对“万物皆备于我”进行新阐发;二是针对意之运行过程,严复分别考察了觉、感、情、思、志之间的关系,描述了一个复杂多元的意识活动过程;三是对意志与行为关系问题进行分析,指明人之行动过程是志与事之统合。志为行动之开展提供意义与方法,而事意味着行动得以开展的客观要素,完整的行动过程是志与事之统一。严复对“意”的诠译激活了中国传统中“意”的概念,同时为中西哲学之融通提供了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诗歌光辉灿烂。中国古代诗学自成体系,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西方古典诗学力主“摹仿”说,中国古典诗学纲领是“诗言志”、“诗缘情”。有些学者以上述这一对比为立论,认为西方诗学重“再现”,中国诗学重“表现”,重“表现”是中国诗学的民族特色所在。我认为这还是较表层的看法,并没有真正追寻到中国古代诗学的深层特征,因而也不可能充分提示民族特色之所在。本文想从中国古典诗学所追求诗美的极致的新角度,来探讨中国古代诗学的民族特色问题。古人所执着追求的理想的美,高境界的美,更能显示中国古典诗学的固有的传统本色。  相似文献   

11.
《古诗十九首》的审美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意象”,应当是“意”和“象”的统一,这是一种主客观的统一。陈应行《吟窗杂录》载旧题白居易所作的《金针诗格》说:“诗有内外意。内意欲尽其理;理谓义理之理,美刺箴海之类是也。外意欲尽其象;象谓物象之象,日月山河虫鱼草木之类是也”。白氏把意象统一在“意”之下,但他所标举的“意”更多地具有了“理性”因素,明显地带有  相似文献   

12.
结合“以意为主”的诗学观在中国诗学中的流变,以及“意”在李奎报诗歌本质论中的特定内涵,来分析、研究李奎报对中国诗歌创作中“重意”这一审美趋向的两种理论批评倾向。其一,李奎报关照到中国诗歌创作中“意”的思想性,即重视诗歌的社会实践作用;其二,李奎报审视中国诗歌创作中的对“意”的表达的艺术性,即由对中国诗歌的思想内容的揭示,转向对中国诗歌的审美式批评。  相似文献   

13.
<正> 前人对杜甫的古风、律诗、乐府叙事诗等极为称道,而对他的绝句则褒少贬多。薛韶认为杜甫绝句“另是一体,不足多学”。申涵光认为“惟杜诗别是一种……虽老放不可一世,终是别派,不可效也。”王世贞说“太白之七言律,子美之七言绝,皆变体,间为之  相似文献   

14.
张晶教授的《审美之思》(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 0 0 2年 1月出版 )是一部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的力作 ,其中有不少创新和突破之处。《审美之思》的第一部分全新观照中国古典美学 ,论述了中国古典美学或诗歌美学中的“偶然论”、“理”、“感物”、“体物”、“审美感兴论”、“透彻之悟”、“神理”、“势”、“现量说”等诸多概念 ,把中国古典美学的范畴放在中国文化、美学的广阔背景上进行考察 ,予以新观照。第二部分从绘画论的角度出发对“墨戏”、“远”、“逸”、“韵”以及宗炳绘画美学的审美范畴做出理性省思。作者竭力发掘更为丰富的意…  相似文献   

15.
律诗是怎样发展成熟起来的?─—读何伟棠新著《永明体到近体》徐青中国律诗是一种闻名中外的音形尽美的诗体,由于它讲究平仄、押韵和对仗,使诗歌在音调上获得抑扬之美,在音韵呼应上具有回环之美,在诗句结构形式上取得了整齐之美,因此深受全球华人文化圈内各界人士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律诗是从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的古体诗发展而来的,它在南朝后期出现了雏形,到了唐代,经过宋之问、沈俭期的总结,最后完成了定型。许多人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从古体诗向律诗的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特点,但极少从语言结构这个角度来谈律诗对古诗的发展。我们所说的语言结构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词与词是如何构成句子的;二是句与句是如何构成篇章的。下面我们试就这两个方面来看看从古体诗到律诗在识言结构上是怎样发展的。  相似文献   

17.
“神”最早出现在哲学领域,然后从魏晋时代的人物品藻开始进入美学领域。先进入画论,再进入诗论。顾恺之的“传神”论开拓了整个中国古典美学追求“传神”之美的潮流。本文从理论、创作实践两个方面探讨古代美学的“传神”美追求。  相似文献   

18.
苏轼对艺术价值的看法,与其人生哲学相联系,强调艺术的审美价值。苏轼对审美享受的看法,一是强调“适意”,即在审美欣赏中审美客体的本质特征和审美主体的主观因素的和谐一致,在审美创造中审美主体的主观因素和艺术表现的自由结合;二是主张“寓意于物”而“不留意于物”,其核心是强调审美主体在审美享受中的能动作用。苏轼强调艺术美与自然的统一,其所概括的统一形态主要有“常形之美”、“形神之美”、“常理之美”三种。苏轼强调“意”与自然的统一,并探讨了统一的过程,提出了“性与画会”及“境与意会”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苏州古典园林,或者说,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江南私家园林,是世界园林中熠熠生辉的明珠,也是我国艺术百花园中独放异彩的奇葩。杨廷宝、童(?)在为刘敦桢所著《苏州古典园林》所写的序中指出:“作为历史遗产,中国古典园林有其世界地位,这是学者们所公认的。影响所及,不但达到朝鲜、日本,而且还远及十八世纪的欧洲,被称为造园史上的渊源之一”;而“中国古典园林精华萃于江南,重点则在苏州,大小园墅数量之多、艺术造诣之精,乃今天世界上任何地区所少见。江南最早私园为东晋苏州顾辟疆园。由于苏州具有经济、文化、自然等优越条件,因而园林得以发展……”这是从世界范围的宏观角度,概括了苏州古典园林在造园艺术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地位。从总体上看,历史地形成的苏州古典园林的艺术体系,其美学特征究竟是什么,这是应该认真地加以探讨的。艺术总离不开真、善、美。狄德罗曾说过:“真、善、美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真或善之上加上某种罕见的、令人注目的情景,真就变得美了,善也就变得美了。”“真、善、美有他们正当的权利。……这个自然的王国,也是我所说的三位一体的王国。”狄德罗关于真、善、美三位一体的观点,是带有普遍意义的,是适用于任何艺术的。苏州古典园林既然是艺术,当然也离不开真、善、美。不过,苏州古典园林的真、善、美,除了带有一般艺术和中国古典园林所共有的普遍性外,还有其特殊性,即区别于其他艺术、区别于欧洲园林乃至中国北方皇家园林的独特个性。  相似文献   

20.
“神理”是中国古典哲学与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明清之际的王船山论诗 也极重视“神理”,并提出了一个著名的“以神理相取”的诗学命题。本文认为,“神理” 指诗歌创作过程中被诗人发现的富有独创性的形神之间、主客之间、物我之间、情景之间 以及意象之间的某种诗意的联系。“以神理相取”则是指诗人应善于发现并传达出这种诗 意的联系。与此相关,“神理凑合”乃是指这种审美联系不是冥思苦想得来的,而是在诗 人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审美感兴中发现的,因而是十分自然、毫无斧凿痕迹的。“以神理相 取”的结果是创造出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有无相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意境与艺术理想。 可见,“以神理相取”说在船山诗学体系中属于艺术理想论范畴,它在中国古典诗学与美 学史上出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