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孟长勇 《唐都学刊》2011,27(1):74-78
中亚五国居亚州腹部。其中哈、吉、塔与中国接壤,乌、土为中国近邻。中亚五国与中、俄同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共同签订有《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中亚在19世纪前由俄国所辖,进入20世纪归苏联管辖。该地区汉学研究与俄、苏一样,经历了对中国"亲近"、"冷淡"、"汉语热"的阶段。18世纪始,俄国汉学确立和发展。进入20世纪,苏联"新汉学"随着苏维埃政权的建立而形成、壮大和繁荣。先后有罗索欣、比丘林、瓦西里耶夫、阿列克谢耶夫、齐赫文斯基、李福清等在汉学研究上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苏联解体后,中亚哈、吉、乌东方学研究所对境内华人社群东干族以及当代中国的研究都十分重视和深入。在"汉语热"的今天,与中国合作建设孔子学院,促使汉语教学与"中国学"的研究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耶鲁大学赖德烈教授是美国20世纪最著名的基督教史史学家、东方学家。在费正清领导的哈佛学派崛起之前,赖德烈是三四十年代美国中国学发展的领导者和中坚力量,其在美国中国学研究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十分突出。本文从文化的角度,考察了赖德烈中国学研究的学术维度及其内在逻辑,分析其在美国中国学发展过程中的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这有助于我们理解20世纪上半期美国汉学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发展规律,更全面地把握美国社会的社会变化和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3.
北欧中国学追述(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传统汉学到当代中国研究的范式转变追述了北欧中国学在20世纪的发展概况,其中以范式转变所带来的研究课题、学科设置和学术谱系方面的变化作为考察的聚集点。  相似文献   

4.
亚洲汉文学主要是指日本、朝鲜、韩国、越南以及古代渤海国、琉球国等地区的汉文学。20世纪亚洲汉文学研究试图打破民族、学科壁垒,进而对亚洲汉文学进行通盘考察和科学、系统的描述。亚洲汉文学研究的出现,是20世纪亚洲汉学研究的重要动向,也是中国文学的比较研究日益深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荷兰的中国研究是以莱顿大学为中心展开的,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莱顿大学,但也有部分研究人员分散在其他一些学术机构和团体中。这一力量有逐渐增强的趋势。一、莱顿大学莱顿大学(Leiden University)始建于1575年2月8日,是荷兰最古老的大学,其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很发达,历史上曾诞生过许多著名的学者。目前,莱顿大学经过40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在世界上拥有广泛影响和较高声望的著名学府。莱顿大学还有“欧洲汉学重镇”之称,早在1851年莱顿大学就设立了中文专业;1876年又设立了第一个汉学教授职位,举办中国语言和文化讲座;在20世纪30年代和…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法国并非最早了解中国并与之建立直接交往的国家。但是,西方的“汉学”,即西方对中国的系统综合学术研究却起源于法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法国的汉学研究,特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一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本文仅就法国当代中国研究状况作些简略介绍和粗浅探索。一、近代与当代中国研究的兴起与发展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可称是法国对近  相似文献   

7.
朱秀芳 《浙江学刊》2008,6(1):121-124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发生的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是反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影响美国外交事务的直接产物.它既反映了美国外交事务中浓重的意识形态色彩,也折射出美国二战后的全球战略.  相似文献   

8.
比丘林、科瓦列夫斯基、卡缅斯基、列昂季耶夫斯基、西维洛夫、沃伊采霍夫斯基是 19世纪上半叶著名的俄国汉学家。他们以扎实的汉、满、蒙语言功底对中国历史、语言、文化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促成了俄国大学汉学教育的诞生。这一时期俄国汉学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到汉学人才培养机制都显现出鲜明的民族特性 ,俄国自此跻身于欧洲汉学大国之列  相似文献   

9.
体制结构与研究结构澳大利亚的中国研究是沿袭牛津及剑桥大学的汉学模式发展起来的 ,重点在于掌握和使用高水平的文本阅读技巧 ,并将其作为文学、哲学和历史这些传统人文学科研究的基础。悉尼大学在1 91 8年启动了第一个大学中文计划 ,它也是迄今在澳大利亚惟一一所始终强调古汉语研究的大学。2 0世纪 6 0~ 70年代 ,在一些新建大学中 ,随着中国研究成为亚洲研究院系中的一部分 ,研究重点也逐渐向现代和当代转移。 80年代和 90年代 ,中国研究计划不断增加 ,教授中文的大学从1 988年的 1 3所增加到 1 996年的 3 0所。尽管中国研究的课程计划…  相似文献   

10.
史书编撰与1980年以来的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讨论了二战以后西方史学编撰的两大支柱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历史研究两大支柱的批判.通过这些批判,西方史学界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从关注群体到关注个体,从宏观史学到微观史学的转向以及对历史事件研究的回归.  相似文献   

11.
正自17世纪法王路易十四派遣有"国王数学家"美誉的法籍耶稣会士到中国清廷至今,法国的汉学研究逐步从早期传教士汉学迈入专业汉学的阶段。法兰西学院(College de France)是法国历史最悠久的学术机构,1530年由法王弗朗索瓦一世建立。1814年11月29日,法王路易十八颁令,在法兰西学院设立"汉文、鞑靼文、满文语言与文学讲座",这标志着汉学作为一门学科在西方学  相似文献   

12.
据荷兰莱顿大学汉学研究院编的《莱顿大学汉学研究院简介》(1978年2月编)和《现代中国文献中心简介》,将荷兰汉学研究的历史、汉学研究机构和目前的动向译介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武善增 《阅江学刊》2010,(5):146-147
中国学界对20世纪上半叶的文论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其成果主要体现在现实主义文论和浪漫主义文论两个方面。由于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历史长期禁锢的原因,现代主义文论的研究在80年代几乎是一片空白。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主义的具体流派、思潮开始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但这些研究要么只是从文学史的视角,而不是从文论的视角进行思考,因而缺乏一种哲学的或诗学的理论品格;要么固于视野偏狭,固执己见,无限夸大研究对象的价值和地位,造成结论的空妄无当。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从荷兰早期的汉学研究、荷兰汉学地位的确立和发展以及荷兰现代中国研究的兴起三个方面,阐述荷兰中国研究的历史发展。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际汉学界精英、士绅研究潮流的影响下,中国学者以巨大的热情投入其中,讨论热烈,成果丰富。近来苏力博士出版的新著《元代地方精英与基层社会——以江南地区为中心》(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作为李治安先生主编的十卷本基层社会与国家权力研究丛书之一种,以新颖的考察视角,对元代江南地方精英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在唐宋社会变革和宋元明历史过渡诸国际性汉学议题有关地方精英的研究链条中,《元代地方精英与基层社会——以江南地区为中心》一书(下简称苏著)起到了上连赵宋下牵朱明的作用,勾连起了中国传统社会发展进程中一  相似文献   

16.
据日本《东方学》杂志1992年第1期报道,由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主办的汉学研究(回顾与展望)国际讨论会于1991年6月18—21日在新加坡召开。来自中国、香港、澳门、台湾、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美国、德国、意大利、秘鲁等国家和地区的170余名专家、学  相似文献   

17.
政治发展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盛行于20世纪的大部分国家的学术界和政治界,对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社会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是政治科学中用于描述民族统一构建和国家建立的过程,特别是二战后摆脱殖民统治的亚洲、非洲等新独立国家建立过程的一种政治理论,是以政治发展问题(尤其是欠发达国家的政治发展问题)为研究主题,围绕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民主转型、如何实现社会稳定、如何克服政治腐败、如何化解政治危机、怎样完成政治文化改造等核心问题而展开学术探讨。  相似文献   

18.
日本的汉学研究大约始于相当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公元五世纪左右 ,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其间始终没有中断过 ,成为日中文化交流历史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值得一提的是 ,在上千年的汉学研究历史中 ,日本汉学家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翻译、解读中国古代作品的方法 ,人们称之为“训读”或“和训”1。说训读方法是每个汉学家从事汉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和必要手段并非夸张之辞。它伴随日本汉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至今依然是日本汉学研究不可缺少的翻译手段。在国际汉学研究中 ,日本汉学研究历史之悠久 ,汉学家人数之最多 ,翻译作品及…  相似文献   

19.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社会福利和社会工作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发达国家中,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中和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二战”以后形成的“福利国家”社会福利及社会工作体制正在朝向“混合福利”模式转型,并在其中注重引入市场机制、鼓励社会各方积极的参与以及强调个人承担更大的责任。在发展中国家中,一些原来社会福利水平较高的国家(如一些拉丁美洲国家)80年代后通过新自由主义式的改革而  相似文献   

20.
程铭 《学术交流》2012,(6):190-194
日本对地缘政治学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二战期间成为服务时局的工具。这一时期,日本对地缘政治学的研究主要有两大流派:构建"皇道地缘政治学"的京都学派和演绎了德国地缘政治学的日本地缘政治协会。他们的研究以"皇道主义"思想为依托构建话语体系,突出强调日本的主体性,以东亚地缘政治为研究中心,为所谓"大东亚共荣圈"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其实质是宿命论和地理决定论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