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藏王松赞干布时起,汉地僧人就通过不同的渠道不断进入吐蕃社会,致使汉地的佛教思想在吐蕃社会影响日益扩大,直至以摩诃衍为代表的汉地佛教禅宗顿门派传入时,使这一影响达到鼎盛。虽然在“顿渐之诤”中摩诃衍失败,但汉地禅宗教法对吐蕃社会的影响并没有断绝,并一直影响到后弘期形成的一些宗派体系和思想  相似文献   

2.
本文考证了昀衍的建制与演变,指出昀衍在公元前271年建县,裁撤在公元30年并于公元111年废弃.  相似文献   

3.
网络政治:信息化进程中的“公共领域”衍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旭玲  刘京 《兰州学刊》2007,1(1):65-67
网络政治的缘起既是信息化进程的必然产物,更使得"公共领域"从古希腊的广场政治衍生至网络聊天室,从一个物质世界步入纯粹数字化的虚拟世界.在这一衍生态状的"公共领域"空间中,不但人与人的交往方式、信息的处理与传递方式发生了量扩与质提的变化,而且网络政治也通过数字化方式延展出新的特质.  相似文献   

4.
王夫之继承了朱熹"老氏之学最忍"、被用来欺诈对手的论断,并引申之。在其儒学注疏中,直接斥责老子为欺诈之小人。但是,在《老子衍》中又不得不尊重其文本,同情地理解老子。于是,其儒学注疏与《老子衍》中对老子的评价便出现了张力。我们认为,这种张力源于他的儒家道统偏见和他缺乏对老子思想深邃性的认识。老子是从天之包容无为的角度,要求统治者仁慈、利物而不争,以感化天下。王夫之却执着于儒家的教化和儒、道的区分,将老子斥为异端小人。王夫之的矛盾态度揭示出,王夫之以儒家的人类福利教化为视角,是不能出于老子之上、切中要害地批判老子的。  相似文献   

5.
《老子衍》是王夫之研究老子思想的专著.现今学界部分研究 者因过度重视《自序》中存在的个别看似批《老》斥《老》的语句,夸大了《自序》在全书中的作用,故多有偏颇之论.在回归《老子衍》注文进行细读与整体性把握之后可发现,在注文中,王夫之对待老子的态度不仅不似《自序》中严厉消极,反而多有认同.以王夫之对老子思想的态度为依据,可将《老子》八十一章大致分为三种情况来展开讨论:有所拨正之处,多倾向于指正老子语言表述上的不够恰切,未能将大道的本来面目呈现清楚;和缓且基本认同之处,多指向诸如不居功、不过度执着、慎武、修身等治国理念;认同并有所发挥之处,则多表现为以儒弘道,借阐释老子之"道"来提出更高层次的理想要求,即儒家"居中""保和"的处世之法,以求实现"圣道使复"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6.
祭孔作为中国传统社会道统的仪式化表征,自西汉以来,已转化为政治权威合法性的根源,清初帝王对于孔门后裔衍圣公的优礼,祭孔仪式中衍圣公不可或缺的参与,使得清初作为外来政权的祭孔仪式具有了正当性,并在这一过程中赋予了清初政权的道统形象。然而,清初政权对衍圣公优待的同时,又设法加以约束,其政治地位仅仅局限于对孔庙的奉祀与对家学的传承,特别是衍圣公向清初政权的主动靠拢,其实质表明作为道统象征的孔府是现实王权道统形象的陪衬。  相似文献   

7.
黄克孙从中国传统文学标准的视角出发,以创造引人入胜的文学效果为目的,"衍译"了费茨杰拉德的英译本《鲁拜集》。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创造性地将原诗中灵感精神衍化成了中国儒释道传统哲学思想,并赋予了译诗七言绝句的音韵风格。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先内化原诗灵感精神,再通过创作衍为符合中国传统诗歌诗学标准的译诗,这种翻译方法值得现当代的翻译家借鉴,尤其是在不断重拾传统文化的今天。  相似文献   

8.
郑珍山水诗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宋诗运动前驱郑珍之山水诗,以描写黔、湘山水景物、“凿破南荒千古閟”,于近代诗坛独树一帜。其人生前期以纯山水诗居多,后期则与君国忧及战乱紧密相连,但与政治改革无涉。其山水诗风格以平易自然为主,又不拘一格,至于人评其诗“生涩奥衍”,只是其风格之一而已,不可以偏概全。郑珍山水诗在艺术表现上颇多独创之处。  相似文献   

9.
对于李贺诗风的推崇和仿效,是宋元之际江南诗坛的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本文对宋元之际李贺诗风在江南地区的流衍情况进行了梳理,并对流衍的方式、特点以及流衍的原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10.
就近现代以来的中国而言,“现代化”是一个贯穿始终的核心主题,而与之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现代性”主题的凸显则要晚得多.在中国语境下,“现代化”理论侧重于探讨中国如何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而近几十年才在中国兴起的“现代性”理论则更多地探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形势与问题.从“现代化”到“现代性”的理论嬗变,昭示出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问题的迁衍.应当及时厘清从这一理论嬗变中折射出来的问题迁衍,以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好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黄式三、黄以周父子是清代后期浙东学派的殿军人物.他们既对黄宗羲确立的浙东学派传统有所继承,又对浙东学派固有的研究范围、成就有所拓展与光大,更对浙东学派在区域外的播迁与发展有所建树.他们倡导的"实事求是,莫作调人"的学风,对晚清和民国学人产生了深刻影响.当代江南礼学有一支发脉于黄以周的重要研究力量,遂使浙东学派学统不坠,延续至今,仍为一个有生命力的流派.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印章史发展至元代,进入一个至为重要的转折期.吾衍在这一转折期的重要贡献使得他被印学界推为"柱石",人们甚至认为他对印学具有"起八代之衰"的意义.作为"汉魏印风"的匡扶者,吾衍等人最终能够推动印学发展走上积极健康的道路,不仅在于他们的理论与实践站在"复古倡汉"的立场上,扭正了唐宋以来"新奇相矜"、"不遗余巧"的印风,而且在于他们的印学复古运动实际上与元代文艺复古思潮相互应和,是开时代风气之先的印学新变.  相似文献   

13.
张显凤的《母亲的缺席与隐秘的伤痛》称《朝花夕拾》中衍太太扮演了少年鲁迅的"母亲"兼"情人"角色,这个观点是断章取义,不能成立的。母亲在鲁迅的回忆中一直是以隐性的方式存在,并对少年鲁迅产生重大影响,鲁迅也没在小说中表达怨恨母亲的情绪。  相似文献   

14.
批评性阐释是当代台湾小说在祖国大陆传播中一种非常重要的传播形态。大致而言,这些批评性阐释又主要可以区分为还原、衍生、创造性三类。还原性批评,其目的就是要努力消除误解以获得对当代台湾作家、作品的真实把握。衍生性批评,就是批评家从当代台湾作家、作品的某一点出发,通过语义联想机制的作用,由一个基本义向其他意义转移和衍生的批评活动。创造性批评,主要指大陆批评家以一种开放的思维方式,借助哲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与叙事学、女性主义等新的理念、新的方法对当代台湾小说进行的全新阐释。  相似文献   

15.
企业DNA新探:形成、结构、传衍与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用生物DNA的概念来研究具有"类生命组织"性质的企业的成长问题,无疑是企业成长研究领域的重大进步.但企业终归不是真正的自然生命组织,纯粹以"拟物仿生"的思维和方法来解释企业成长问题,又无疑是不切合企业实际的.事实上,作为由人所创造、参与构成并主导的组织,企业本质上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亚文化组织.因此,企业DNA必然要与企业价值观相联系并打下企业价值观的印记.更进一步地说,企业DNA是在企业家与员工的交互过程中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而形成的,其传衍与变异也必然是以企业价值观的传承与变革为棱心的逻辑过程.企业DNA及其传衍与变异最终通过企业使命、远景、目标以及企业制度与企业行为传导并表现出来,构成企业成长的内在核心逻辑.  相似文献   

16.
仝姓源自女真夹谷氏,元末仕元抗明,元亡后洁身远遁。明成祖时,仝氏得以编氓,世世力农,富甲郓邑。自其九世祖仝朝式之女与六十五代袭封衍圣公孔胤植结为婚姻后,仝氏家族由单纯业农力耕的地方大族,逐渐发展成为耕读传家的书香门第。  相似文献   

17.
形式语义学将形容词视为从一个属性集映射到另一个属性集的函项。形名组合衍推模式的不同反应了映射作用的差异,形容词便可以据此分成语义交互式形容词和语义类属式形容词两类。而传统上基于此标准分出的否定式形容词和非否定式形容词都应该归入语义类属形容词。  相似文献   

18.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命大将蒙恬率大军北逐匈奴,占领"河南地",并以黄河为国防线,"因河为塞",修长城、筑亭障,以防匈奴南犯。其间在今宁夏北部筑有一座城障,名为浑怀障。何以"浑怀"名障?至今尚无解释。本文试从区域历史、北胡称谓和中央王朝民族政策等方面进行综合求证,认为"浑怀"是"怀浑"的倒文(读),是中原封建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怀柔政策的表示。  相似文献   

19.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确立起西方理想主义的基本模式即现象与理念对立的二元思维模式.近代从笛卡尔开始,树立起人内在理性的力量,强调人可以发挥自身所具有的理性力量,为自己创造出一个可见可触的理想世界.随着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古典主义理想彻底破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启蒙理性理想并且逐渐认识到非理性学说的价值.然而工具理性和商业化的长驱直入,使人类逐渐进入一个喧嚣狂躁、规则散漫的时代,理想主义陷入迷茫之中.马克思主义关于理想的论述将为我们找到新的方向在人们可以身体力行的现实中,实现人的全面解放.  相似文献   

20.
古来斯文有厄运。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崛起东南,惨烈的书厄再次上演。面对这种"名教之奇变",湘军将帅在率兵镇压的同时,也设局刊书,致力于文化秩序的恢复与重建。太平天国扑灭后,湘军将帅这种自行其是的做法得到朝廷的肯定和认可,并作为战后振兴文教的重要举措予以推广。于是,引发了同光年间各省设立官书局的风潮,时间绵延二三十年,范围波及边远省份。官书局的肇兴是自下而上推动的,堪称晚清时期一项非常重要而又富有成效的制度创新,不仅为清代官刻重造出最后一派声光与尊严,而且普及教育,传播文化,嘉惠后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