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爱玲与弗吉尼亚·伍尔夫分别为20世纪东西方著名女性作家。作为两位关注女性形象和男女关系的重要作家,女性聚焦、女性意识和女性自觉是张爱玲与伍尔夫作品创作的重要特色。他们的女性观有一定差异,但在探寻改善女性命运及和谐的两性关系方面又存在共性。比较两人代表作品中的女性人物性格和命运,分析其女性观及其成因,可为我们重新思考女性的命运以及更好地欣赏二者的作品提供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和紫式部这两位不同国籍、不同时代的女性作家无论是人生经历、创作思想,还是其小说的主题指向和艺术特质有许多相似之处。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对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的白流苏和紫式部《源氏物语》中紫姬两个女性形象进行比较研究,可以看出对人的本质和对女性命运的关注是两位女性作家的共同偏好,并体悟两位作家创作中的女性观、人性观和婚恋观的异同及成因。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十八春>中体现出来的中国现代女性命运主要表现为经济上或精神上的不独立,使女性作为男人的依附而存在;她们由于相似的生存境遇和利益争夺而互不相容;她们追求幸福,但命运却是悲剧性的.这些构成了张爱玲本人女性观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的小说大多以女性视角来叙事,从她们的生存环境、生存状态、生命意识出发,揭示其悲剧命运。张爱玲对当时女性心理痼疾的展露是其对中国女性意识进化和发展的一个贡献。从张爱玲小说创作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具体分析张爱玲对当时女性既渴望独立而又不得不依赖,既已清醒而又无限迷茫的女性意识的展示。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由于她特殊的情感经历及其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许多女性主义批评者不认为其作品具有觉醒的女性意识。其实,张爱玲代表作《金锁记》对曹七巧被扭曲的女性的抵抗性生存状态的描述,就表述了其鲜明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6.
20世纪30年代初至40年代末,张爱玲的出现犹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照亮了整个上海文坛,她的作品以小说为主,代表作有《红玫瑰和白玫瑰》、《金锁记》、《倾城之恋》等。本文从张爱玲的女性视角入手,探寻其小说都市民俗叙事的独特性,将张爱玲的小说放置于她所生活的上海都市空间中,在分析作品都市民俗叙事的女性视角时,也指出女性群体幽闭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7.
田淑晶 《理论界》2012,(10):124-125
以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曹七巧、葛薇龙、长安为例,文章透视张爱玲指向人生、指向人之生存的特殊苍凉体验,剖析其表现苍凉体验的文本机制,揭示出张爱玲在苍凉笔法上对《红楼梦》的承继和独创。  相似文献   

8.
《金锁记》、《怨女》比较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姜洪伟 《江淮论坛》2004,(2):143-147
《金锁记》和《怨女》是张爱玲用同一素材创作的两部小说,本文通过分析两位主角形象的重要区别,指出这是两部迥然不同的小说,并进一步从作家艺术观、女性观等方面探讨了《怨女》的创作动因。  相似文献   

9.
蒋业华 《社会科学家》2006,(Z1):199-201
张爱玲不仅将边缘意义的女性群体带进了文本的中心舞台,而且其文本也同时成为了女性表现其欲望、身份、语言和文化的剧场,张爱玲文本的女性话语是如何突破父权制男性"逻各斯"中心得以言说的.其写作策略是在其文本中建构反传统的情感--理性二元对立情节模式,从而在话语层面上造成审美阻距,其文本中的女性角色因迥异于传统而陌生化,审美主体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求知欲,因而得以认知被历史所遮蔽的女性话语.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的小说是通过对男性立体意识的颠覆,女性不自觉地对抗来彰显其女性主体意识,但女性的原罪意识也显现其中,压迫着女性自身。  相似文献   

11.
周芬伶的张爱玲研究一直力求完整地展现张爱玲及其作品的各个方面。结合自身的散文创作体验,周芬伶对张爱玲的散文评价颇高。周芬伶从马里兰大学图书馆发掘出来的六封家信及其对这些家信的研究,为后来者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史料,成为日后完善张爱玲研究的重要依据。作为一名女性学者和作家,在对张爱玲的研究过程中,周芬伶一直坚持从女性视角出发,形成许多独特的观点与感受。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研究一直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21世纪以来,更加趋于理性、冷静的研究界对张爱玲的研究从人物形象、心理分析、叙事艺术以及张爱玲的文学观等多个方面作了有力的开掘和拓展,进一步推进了国内张爱玲研究。  相似文献   

13.
"美丽"的假面--论张爱玲小说对女性心理阴影的理性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4年,张爱玲将她早期发表的十篇小说结集出版,命名为《传奇》。这本《传奇》囊括了张爱玲对人性,尤其是对女性心理痼疾的仔细观察与理性思考。在《传奇》一书中,张爱玲以女性自身所特有的敏锐和感悟,透过历史、社会和文化诸因素加于女性身上的种种华丽光环,深入到女性精神世界内部,记叙下了她所触摸与理解到的女性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14.
女性神话的反叛──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杨虹伟40年代的上海文坛,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时代背景.涌现出一批“以自己的切身经历来写女性体验”的作家。这些脱离当时主潮流的作家和作品因对人性的深入探究和全新视角,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张爱玲作为代表,其...  相似文献   

15.
女性作家张爱玲在她的小说中,刻画了一个个鲜活而又具有个性的女性形象,解读这些女性形象,分析她们的人生际遇,可以发现,张爱玲是怀着悲悯情怀,透视男权社会下,两种文化夹缝里的女性作为边缘人的尴尬的生存境遇。  相似文献   

16.
女性焦虑与丑怪身体: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亚文化群体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 引论:张爱玲小说与女性亚文化群体 阅读张爱玲的小说,我们可以看到女性作家如何能够忠于她的生活、历史、文化现实以及她自身的性别特质。在这方面,张爱玲很少加以伪装或反串。此种忠于自身(女性)经验的书写模式,让张爱玲得以忠于自己的性别/经验而写作。不论是在女性压抑、焦虑或内囿问题上,我们都可以在张爱玲小说中挖掘到各种有关女性的沉默、匮乏、分裂、甚至疯狂的意涵和潜在文本。 大体上,张爱玲书写女性人物的成功之处,乃在于她写出了女性角色的内囿特质,以及她们在性别政治中所面临的复杂状况;并在这基础上揭示出这些女性人物的矛盾、压抑和自我冲突的深层面貌。事实上,在小说创作以外,她在影评中也曾经论及女性这方面的复杂心理和现实问题。例如她在《借银灯》中评电影“桃李争春”和“梅娘曲”时,便指出影片的浅薄在于:“全然  相似文献   

17.
置身于沦陷区,孤岛经验和灰烬经验成为张爱玲的深刻记忆。张爱玲通过对女性和战争的关系以及战争给小人物的生活带来的戏剧性转变来解决女性在民族战争前言说的困境,张爱玲独特的“张看”姿态反映了一个女性对战争的拒绝态度,这同样是游离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写作方式,而在针脚细密的琐碎意象中,无意中为我们掀开了另一种历史。  相似文献   

18.
女性主义文学的冰心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主义文学不是女权主义者同情和关注妇女命运的文学 ,也非一般妇女题材的创作。女性主义文学是女性世界主体意识觉醒的产物 ,即现代女性观及其所规定的女性主体意识在文学中的体现。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具有主体意识的女性作家群体的形成 ,是女性主义文学产生的前提。现代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组成部分 ,是与其总体同时产生同步发展的。它滥觞于近代而形成于五四新文学运动 ,其发展历史可以三个里程碑式作家依次划分为三个时代 :“冰心时代”、“丁玲时代”和“张爱玲时代”。这三个时代分别代表着中国现代女性主义文学发展…  相似文献   

19.
《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本文结合作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文学观,对作品进行详细的分析,揭示了张爱玲文学卓然不群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的小说擅长描写旧文化背景下女性绝望苍凉的不幸命运和殖民文化背景下女性尴尬失落的生存状态。本文即是通过对曹七巧和白流苏两位"悲剧"女性形象的描述,来解读张爱玲作品中所渗透的女性意识,进而分析造成她们自身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