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近年来,美国华裔文学中的科幻作品因兼具科学性、文学性与人文关怀精神而屡获雨果奖和星云奖等国际科幻文学大奖,并成为美国华裔文学发展史上的一支新兴力量。该领域的科幻小说以其独特的华裔文化价值观视角,表达出美国华裔科幻作家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关注及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思考与忧虑,因而具有鲜明的未来主义倾向。该类型小说的科幻叙事实质上也是华裔作家在科幻文学这一话语场中对自身诉求及其文化价值观的表达。美国华裔作家在该领域构建的话语空间所表达的政治和文化诉求以及后族裔人文关怀,因具有不同文化群体直面现实困境、重新定义自我身份、消解“自我”与“他者”的二元对立、憧憬未来和谐社会而成为美国华裔文学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相似文献   

2.
以“后人类”视角观照中国科幻话语,在梳理技术赛博格、文化赛博格的观念发展后进入科幻赛博格叙事。科幻赛博格叙事聚焦赛博格身体感官体验的故事讲述,是基于身体的异质性经验而产生的身体-情感非常规认知,并由此发生思想与精神层面的世界观念变革。中国科幻赛博格叙事兼具身体间性、世界间性与文化间性三个维度,最典型如双翅目作品《精神采样》的赛博格叙事,展示出中国新锐科幻作家正在以赛博格话语重建身心二元观念,以整体性思维重构人与世界、人与宇宙的关系。科幻赛博格话语让我们认识到新世界正在生成,人类正在成为多元与多维的自我。  相似文献   

3.
陈旧的赛博格想象和“赛博朋克”思潮正在成为老去的经典,对其带来的影响的辨析仍有助于理解当下和未来。这些作品的源起和发展尚处在欧美科幻传统的发展逻辑之内,其中蕴含的多层意涵和社会批判姿态却逐渐走向了衰颓。赛博朋克文本中所隐含的科技审美和未来主义倾向,收获了不同文化语境中科幻作者的普遍呼应。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科幻作家的科幻想象与现实科技经验齐头并进,他们尝试以启蒙年代以降的现代姿态来面对后现代语境。在中式科技语言方面,他们广泛吸纳了古典经典和当下通俗文类中的话语资源,但不断遭遇瓶颈;在本土科技文化方面,他们面对更逼仄的话语空间,进行了极具深度的反思、探索和建构。  相似文献   

4.
纪录影像是引导人们直接进入现实的工具,具备建构文化形象的能力。“中国梦”作为近几年主流媒体主张并强力宣传的文化符号,其纪录影像作品取得了一定的传播成效,但也暴露出诸如创作观念保守、叙事模式单一、视听语言程式化等问题。本文结合当下“中国梦”纪录影像传播中的具体实例,从更新创作观念、讲究叙事技巧、巧用影像语言等方面探寻纪录片文化形象建构与传播策略优化等论题。  相似文献   

5.
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创作的系列科幻小说《南船座中老人星:档案》,以独特的科幻角度,借用暗喻、借喻、博喻、讽喻和强喻等手法,分析和批判地球上现有的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从而提出作者对于未来人类如何健康发展的见解,强调了人类集体力量和智慧在命运转折和时代变迁中的作用。对这些国内研究鲜有涉及的作品,尝试在剖析其内容、题材、结构的基础上,探讨小说深刻内涵和对人类命运的隐喻,并呼吁国内学者研究莱辛的科幻作品。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一直是科幻文学的主要阵地,而西方科幻与殖民话语的建构和延续息息相关。虽然近年来世界落后边缘地区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科幻文学,但却鲜少受到学界关注。其中最具特色的加勒比科幻文学将神话寓言、民间故事、口述传统、宗教信仰、克里奥尔语等加勒比文化元素创造性地融入西方科幻叙事中,呈现出多维度的杂糅性。此外,加勒比科幻文学所建构的具有群岛特性,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的网状关系模式颠覆了西方二元对立的静态模式,展现了以多样性、流动性、动态性为前提的群岛意识。杂糅性和群岛意识几乎贯穿了加勒比地区所有的科幻作品,呈现出一种植根于殖民经历与历史的抵抗精神,构成去殖民运动的重要文本实践。  相似文献   

7.
自诞生以来,"世界文学"的内涵就不断发生着变化。从历时的角度看,"世界文学"的发展是从歌德的"文学乌托邦"向比较文学高级阶段的进化过程;从共时的角度看,"世界文学"的发展是构建世界文学体系或世界文学空间等话语体系的动态过程。世界文学不仅将不同地域、民族、国家的文学经典涵盖、整合在其范围之内,而且根据作品在文学体系中的位置和距离中心的远近,决定其品质与价值。通过"世界文学"概念演变的梳理,可以发现世界文学如何从抽象的文学理念蜕变成诸种话语方式和文学谱系;通过世界文学标准变化的分析,不难发现世界文学如何从欧美"中心区域"的民族文学经典向亚非拉美等"边缘区域"的民族文学经典扩散。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未来的世界文学表现为民族性、地域性和翻译性越来越凸显的文学经典集合。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技术带来了影像拍摄的"随时随地化",由此也提升了影像在现代媒介传播中的地位。无论是信息传递、意见表达,还是情绪渲染,互联网影像文本无处不在,它通过"视觉物"的原始意义来启蒙人们的政治感知,并在这个过程中建构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的博弈关系。从整体格局来看,互联网影像的传播者(拍摄者与转发者)主要属于民间话语阵容,并以"解构"的方式来参与政治实践。在互联网影像传播的"政治事件"中,"仪式"有向"冲突"转化的潜能,同时,"非政治事件"有向"政治化"演进的潜能。"政治人物"的互联网影像也具有相应的传播规律,聚焦于人物的"表情"与"行为",生产出有别于传统媒体影像的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拍摄了一大批少数民族影像。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以质朴、直观的影像方式书写了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状况,但其概念的形成和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却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并与纪录影像本体、新时期学术话语、影像人类学等问题交织到了一起,专家学者通常从文化、作者、题材等方面同时对概念进行限定。其实只要主题和题材是以反映少数民族生活为主的纪录片都可划归为"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以符合中国各民族聚居、杂居的现实状况和促进少数民族纪录片发展需要。研究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不仅是一个影像专业问题,更关涉到少数民族文化进步、民族和国家形象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本论文以刘慈欣、王晋康、韩松、陈楸帆、夏笳等科幻作家的作品为研究对象,从当代中国科幻小说传承传统哲学和美学思想、承载民间文化记忆、观照当下现实语境这几个方面,阐释当代的中国科幻小说既反映了后现代语境中经验的差异化和多元化,又具有诗意与哲学相结合的民族文化特征。中国文化的民族特性、审美情趣、共同经验等,让中国科幻作品在国际科幻界绽放出独特魅力。在传统文学类型面临衰亡的趋势之下,体现民族性和国际化的当代中国科幻小说不仅能拓展中国当代文学的可能性,还能承担走向国际、讲好"中国故事"、书写"中国寓言"的重任。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电子媒介技术的革新,由非专业人士拍摄的"村民影像"作品越来越多。村民影像不仅传递了村民的声音、打破了传统媒介机构的话语程式,而且还具有丰富的视觉人类学价值。以2000年以来较为集中的藏族村民影像为研究对象,认为这些影片在主题呈现方面表达了藏民族的整体文化,并且在视听语言实践中通过村民的主动选择而达成了视觉人类学在完整性和深描方面的核心诉求。  相似文献   

12.
海洋科幻作为科幻小说的亚类别在目前的科幻研究中尚未有明确概念与定义。海洋科幻既是一种题材书写、主题书写,更是置于人类、海洋与大陆关系网络中的一种文化书写。中国海洋科幻书写与中国科幻文学发展同步,具体呈现为海岛叙事、海人叙事和海洋文化叙事三个面向。在海岛叙事中,海岛形象既表征为科技前沿隐喻,同时也是作为现实与想象的交汇点,象征乌托邦或恶托邦场域;在海人叙事中,海人形象表征了人类未来身体形态及其文明发展,表达了创作者对文明未来的忧思并提出其可能路径;在海洋文化叙事中,海洋文化被刻画为与陆地文化相生相伴、相辅相成的存在,创作者还以家园意识重审中国科幻可能的海洋文化发展。总体而言,中国海洋科幻以开放、多元、包容的心态探索未来人类文明与海洋文化,致力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家园建设,构建了中国海洋科幻文学的世界图景,拓展了中国海洋文学的广度与深度。  相似文献   

13.
阿凡提故事与霍加·纳斯列丁笑话,在跨越流传中构建了庞大的"话语"体系。跨越民族和国界所形成的多"空间"聚合,正是话语"量能"最直接的表现。但"话语"与空间的内在联系才是最本质的,而消解"话语"空间存在的价值分离属性,又是极为重要的空间特性。在它的作用下,"话语"最大限度地表现出差异和统一从而构建成体系,达到"话语"原始生命力与空间广阔性相融的最高表现。源于霍加.纳斯列丁笑话的阿凡提故事,正是遵循了"话语"空间的这种特性,才不断发展、丰富并与之构成庞大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4.
卫斯理(倪匡)写下众多的科幻小说,其作品的特点是:立意高远,关注人类未来;纵横捭阖,舒卷自如,高潮不断,悬念迭起,颇富可读性与吸引力;融科幻、武侠、侦探于一炉,且自创新格;不涉淫滥,格调比较高雅。而自我摹仿的痕迹太浓,有些情节过于离奇,难以自圆,以及一些喧宾夺主的功夫描写抢了科幻的镜头等,则是其作品的缺憾。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今学校教育中,所有证据都表明孩子的想象力在严重流失,学历越高,想象力越低;大多数成人的想象力都极为贫乏.在北京举行的"创造力、想象力与科幻文学"研讨会上,放映了香港的一次以幻想未来为主题的小学生绘画大赛的一等奖作品,在座专家大失所望,他们都觉得类似这样的作品在几十年前就早已出现.  相似文献   

16.
科幻叙事集科学元素和幻想成分于一身,与后人类想象紧密结合.从美国科幻文学学术史出发,回溯美国科幻小说对"人"的审视和书写,可以发现其从纯粹地维护人类主体性转向反思批判人类中心主义的创作流向.以弗兰克·赫伯特(Frank Herbert)的"沙丘三部曲"为例,解读作品对人与科技、人与自然、人与生物三种关系的后人类构想,从而探索美国科幻小说有关"人"的书写怎样预示了超前的后人类境况,以及这种境况所带来的对于后人类社会中伦理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家国情怀作为中华文化“家国一体”思想的新时代阐释,集个人、家庭、国家与国际于一体,是思想教育与文化书写的重要内容。作为我国科幻文学黄金时代的代表性科幻作家,叶永烈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学哲思融入科幻作品中,以饱含爱国主义的笔墨,书写了从个人、家庭至国家三重递进式的家国情怀之思。其科幻作品的家国情怀书写,既尊重并发挥了人民中心地位,更致力于展现家庭和谐、祖国繁荣的光明未来,以此激励青年一代爱科学、爱祖国的热切深情。  相似文献   

18.
国家文化形象的建构与传播,是明确文化身份、彰显国家与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也是文化资本与象征资本的积累与创新、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要求。影像的文化形塑,可以通过国家文化形象在公共空间的传递,成为表达民族心理的重要方式。张艺谋作为世界华语影坛最具影响力的导演之一,其电影作品所传达的影像话语,成为其他国家和民族对中国民众以及所有关于中国精神信息和物质产品认知与评价的对象。即便是作为一种主观印象,也影响着中华民族与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与地位。然而,影像话语对本土文化与价值观进行隐含性命题表达,也导致了对异质文化的曲解和误读。这些在美国电影作品中也有着突出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改变之时>是美国当代著名科幻小说家乔安娜·拉斯的代表作之一.作品通过打造一个未来世界的女性主义乌托邦,颠覆了关于世界构成的传统观念,瓦解了男女两性的二元对立,反思科学技术和工业文明的发展在带来巨大物质享受的同时,对人类未来生存状态会产生何种影响.  相似文献   

20.
科幻小说沟通了过去与未来,现实与虚拟,与神话故事有着更深层次的主题呼应。科幻小说作家刘宇昆,拥有中美两种文化背景,擅长在他的科幻作品中把东方故事与西方现实技术相结合。在《人之涛》中,他把世界各族不同的神话故事进行交织,又与科幻融合,书写了一个全新的宇宙神话,探索了人类生命与命运的意义价值,小说祛除神话表面的伪装,接受技术潮流的变迁,为科幻文学探寻更丰富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