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从人类文明历史演化的大时空和长周期看,乡村与城市的关系不是先进与落后的关系。城市与乡村作为人类文明全部演化信息的携带者,就像阴阳两极构成的太极一样,他们之间是一种不可分离、不可替代、生克制衡的平等关系。城市与乡村的公平性,不仅表现在人类文明演化过程中两极交替演化的规律,还表现为两极之间生克制衡的平衡关系。农业文明时代是携带着乡村文明信息充分显化时代,也是东方文明鼎盛的时代,近代以来是城市文明信息充分显示的时代,也是西方文明复兴走向世界的时代。当代人类所面临的人与自然失衡、南方与北方失衡、物质与精神失衡、农业与工业失衡、科技与文化失衡等一系列阴阳失调的危机,都与城市与乡村失衡密切联系。从乡村文明复兴中重构城乡两极文明的新关系,是人类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历史必然。在当今世界范围内,能够担当起对有巨大惯性的世界城市文明走向进行校正使命的国家是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能是单纯城市文明复兴,只能是在中国乡村文明复兴中,重构生态文明时代的新城乡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乡村有大乾坤,乡村文明复兴是事关人类文明的天下大事。  相似文献   

2.
周大新的《湖光山色》展示了当前乡村的一种变革。在这种变革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在城市文明的影响下乡村理想的变更,也看到了在城乡文明的冲突中因权力欲望的诱惑而产生的人性的扭曲,更看到了城乡文明对垒下乡村文明中“善”的坚守。可以说《湖光山色》是从文化的角度提供了新时代乡村的一种典型叙述。  相似文献   

3.
失地农民在城市化市民化过程中,正经历着从农村传统文化价值观到城市现代文化价值观的变化,从乡土文明走向城市文明,学习在现代城市社会环境里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以及生产生活技能等,发展失地农民自身的现代性。相较于从农村农民到城市居民的身份转变,这种变化更加艰难和缓慢,将是一个长期的再社会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在<三三>中一反以往对湘西乡村文明的一味赞美,在歌颂乡村文明的同时引入了城市文明,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来看,这两种文明即为乡村生态文明和城市生态文明,作家在文本中反映了二者的特点并揭示了二者的碰撞和融合,从中也反映了作家潜在的生态意识.在沈从文的整个创作中,<三三>在其对湘西乡村文明和两种生态文明的关系的思考中有着转折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魏本权 《东方论坛》2008,8(1):97-100,105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建设运动中,“邹平模式”代表了梁漱溟等“乡村建设派”学者发展乡村以引发都市的路径;而为学界长期忽视的青岛乡村建设运动则采取的是发展都市以救济乡村的模式。“青岛模式”与“邹平模式”代表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各界对乡村改造与发展道路探索的两个路向:从乡村走向都市抑或从都市走向乡村。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都市与乡村的关系角度对青岛与邹平乡村建设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对于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无借鉴意义。在中国乡村现代化进程中,青岛乡村建设运动模式已经具有都市“反哺”乡村、城市文明“反哺”乡村文明的意涵。  相似文献   

6.
乡村与城市是田中禾创作的两大主题 ,这种情况的出现缘于其边缘人的身份 ,由此作者对乡村的落后和城市的文明进行了批判与反思 ;在创作手法上 ,田中禾的创作表现出由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的过渡与追寻  相似文献   

7.
人类正走向新的文明——生态文明时代。当今城市存在的严重的环境问题使寻求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战略成为紧迫的任务。这种需要促使城市生态农业理论的产生和城市生态农业的萌芽,并已显示出发展的广阔前景。实践证明,城市生态农业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是一种理想的农业模式,是优化、健全城市生态的现实途径。 一、城市生态农业的概念和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8.
乡村与城市是构成人类文明演化的阴阳两极,是人类文明演化“种子信息”的携带者。农业文明时代是乡村文明信息充分显化时代,也是东方文明鼎盛的时代。近代以来是城市文明信息充分显示的时代,也是西方文明复兴走向世界的时代。迈向城市与乡村两极信息充分显化、城乡融合发展是21世纪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趋势。在这样一种世界大变局、文明大转型的背景下,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探索城乡共生发展新文明之路,不仅顺应中国发展趋势,也是世界文明发展大趋势。中国乡村振兴对世界乡村发展启示与价值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中国乡村振兴对当今世界单级城市化矫正具有不可替代重大作用;二是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的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为世界乡村的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带来新思路、新希望;三是中国乡村振兴对世界多样化文化复兴与生物多样保护具有重大促进作用;四是中国乡村振兴之路对发展中国家跨越“文明鸿沟”具有重大启示;五是中国式扶贫对发展中国家走出贫困陷阱具有重大借鉴价值。总之,坚持走符合本国特色发展道路,是世界所有国家都要走的路,也是中国发展之路对世界发展最重要贡献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进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任务,中国的城镇化既要遵循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符合中国国情,而在中国国情中最不应该被忽略的就是乡村价值及其深远的影响力。还原其历史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挖掘乡村价值的时代功能成为中国城镇化道路不走偏的重要保证。城镇化的过程不是用城市取代农村,而是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并行发展的过程,二元共存的城镇化才是中国特色城镇化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10.
论城市化定义的嬗变与分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对城市化的定义进行了系统的概括、梳理和评论,并概括比较了众多学者对乡村城市化的论述。文章认为,学术界对城市化的界定大致经历了从传统型定义到现代型定义,再发展到后现代型定义的过程。这一嬗变反映了人们从关注经济的发展到重视生活方式的转变和文明变迁,从强调城区的集中建设到主张都市带的协调发展,从强调城市工业文明取代乡村农业文明到主张城乡文明相融合等等的思路历程。  相似文献   

11.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社会系统发生了根本变化,促进了中国社会系统的发展,使社会系统在协同变化探索中形成了新的有序结构,形成了远离平衡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从另一个方面启示我们:只有进一步加快和扩大对外开放,坚持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策略;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切实维护经济安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协调好经济、政治、文化、生态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才能持续、健康、快速地推进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文学思想有广狭之分,这里是在广义的意义上使用的,指文学中表达的思想.沈从文新的道家思想形成了悲哀的审美观念,具体表现为"静"的意境和美丽的忧伤情调.现代性是在主观的基础上发展的,沈从文通过病的隐喻指出都市文明对生命和人性的摧残和扼杀.面对新的思维方式,沈从文固守"思"的观念,同时也在"信"的压力下作出了某种调整.  相似文献   

13.
本文概述了作者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中,所创立的生态文明与四大文明全面协调发展理论,尤其是在我国学术界最早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命题;并把它纳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和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展示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当代新形态。通过作者对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梳理,从一个方面反映了生态文明新理论从学界马克思主义视野,进入政界马克思主义视野的历史轨迹,深刻阐明了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成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观念,这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巨大进步,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座城市中所具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这座城市的历史印记,同时也是城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城市文明中具有其特殊的价值。以福州市为例,在对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概述基础上,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城市文明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分析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福州城市文明的特殊价值,最后就如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与福州城市文明相结合,服务于福州城市文明提出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5.
散发着湿润田园气息的《山南水北》,堪称一部发现之作。在人们纷纷逃离的乡村生活中,作者发现了大自然蕴藏的优美、神秘的灵性,及其对人类感官心灵的去蔽作用和疗救意义;在人们普遍以消费为乐,以奢侈为高贵的时代,作者发现了简单劳动与农业文明的诗情画意,及其被城市生活和工业文明粗暴摈弃的美好内涵,并对几百年来一路凯歌的人道主义的偏狭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16.
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检查评比,发现城市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督促改善,提升城市文明水平,推动城市发展.从城市层面建立城市公共文明指教测评体系,尤其是设计和完善城市公共文明实地考察指标体系,定期对各区市的城市公共文明指数进行测评,及时发现和改进存在的问题,是文明城市创建常态化、科学化、制度化管理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韩晗 《东方论坛》2014,(6):65-70
都市文明与中国文化现代性进程息息相关,都属于"西学东渐"影响下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新产物。在科学思潮的主导下,都市文明为中国文化的现代性进程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促使日常生活呈现出审美化的特质。这导致了都市文明在中国文化的现代进程中获得发展与完善,使得两者共同丰富了科学思潮的人文内涵,并促进科学思潮得以在人文精神的层面来影响社会的大多数。因此,科学思潮既积极地推进了中国社会、文化与城市的现代性进程,同时也为这一进程带来了诸多无法回避的问题。从科学思潮角度切入,可为中国文化现代性进程与都市文明两者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视角。  相似文献   

18.
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对提高人民群众的文明程度 ,促进城市改革、发展、稳定 ,加快我国城市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具有重要作用。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要坚持整体发展、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共同参与的原则 ,要加大城市社区基础建设的投入 ,夯实基础 ,发挥优势 ,创新机制 ,强化社区居民的文明意识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