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7 毫秒
1.
通货学派与银行学派之间的学术之争开启了货币政策规则的研究,迄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从操作规范、工具规则和目标规则三个方面对国内外有关研究进行总结和评述,认为规则型操作规范、利率规则和通胀目标制是中国货币政策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应积极创造货币政策转型的条件和环境。  相似文献   

2.
在深入回顾和分析货币政策规则理论与模型的基础上,利用中国数据对泰勒规则、修正的泰勒规则、麦克勒姆规则、修正的麦克勒姆规则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表明中国货币政策对物价的反应比较大,两种泰勒规则要比两种麦克勒姆规则更适合作为中国货币政策的操作指南。伴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的加快,泰勒规则将能更好地刻画和描述中国的货币政策状态,为中国货币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提供指南作用。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一个理论模型分析了电子货币的产生对于泰勒规则的影响作用,进而以中国为例,使用1988至2007年的数据分别对电子货币产生前后两段时期的泰勒规则进行了拟合。研究发现,泰勒规则与我国货币政策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并且电子货币进入成熟阶段后泰勒规则的有效性比电子货币产生之前的阶段大为降低。结论认为,中国进入电子货币时代后的最优货币政策规则应当是以泰勒规则为基础,以多种中介目标为辅助性操作工具的政策规则。  相似文献   

4.
基于开放框架下包含资产价格的扩展泰勒规则,分别以利率和货币供给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价格型和数量型调控模式,从静态和动态视角对两种货币政策调控模式在我国的适用性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无论是静态分析,还是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动态稳健性分析,在我国现阶段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的背景下,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价格型调控模式并非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最佳选择;相比较而言,以货币供给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数量型货币政策调控模式能够更有效地反映我国当下资产价格急剧波动背景下的货币政策操作规则,仍然是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首选,但价格型调控模式亦不容忽视;另一方面,央行为规避利率急剧波动而采用的利率平滑机制仍然存在,并且,央行货币政策操作对汇率波动的影响并未显现。  相似文献   

5.
通过构建前瞻性、后顾性和混合型泰勒规则的反应函数,从管制利率和市场利率两个角度,分别检验三种泰勒规则对我国货币政策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前瞻性泰勒规则反应函数效果更好,更能描述我国利率的具体走势;利用市场利率更能够体现货币政策逆周期调控特征,更适合作为我国利率操作目标。因此,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进一步增强调控的前瞻性,继续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6.
本文构建具有名义粘性的新凯恩斯DSGE模型,并通过数值模拟对比前瞻型与后顾型货币政策规则的经济影响.目的是考察在"新常态"时期,不同货币政策规则下外生冲击对经济变量的影响的大小,从而对货币政策规则的稳健性与有效性进行检验.本文利用参数校准与数值模拟在三种不同货币政策规则下,对各个外生冲击的脉冲响应函数进行模拟.结果显示,前瞻型货币政策规则在熨平利率波动与通胀波动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并且能够自动平稳外生冲击对经济变量的影响.不过,在产出方面,前瞻型与后顾型货币政策规则具有同样效应.  相似文献   

7.
货币政策规则的稳健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货币政策规则做了大量有学术价值的研究工作,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性使得稳健性成为学术界有关货币政策规则研究的焦点。文章首次从参数不确定性、模型不确定性以及其他方面对货币政策规则稳健性的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等进行了系统地归纳与概述,以期能够为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提出建设性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8.
正确的操作规则、相关的中介目标、恰当的操作时机和灵活的操作方式是提高货币政策调控艺术的途径.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我国应采取既有规则约束又能根据经济变化作出反应和调整的"积极规则";注重中介指标与宏观经济目标的相关性;提高中央银行的预测能力,运用前瞻性策略,让货币政策适时发挥作用;以谨慎的态度,学习"微调"操作,加强对公众预期的利用与引导,进行信心调控.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泰勒规则和麦克勒姆规则的比较分析,得出了泰勒规则是对中国货币政策更有参考价值的工具规则的结论。但需要强调的是,如何确定GDP缺口和名义利率是应用泰勒规则的两大问题。  相似文献   

10.
货币政策规则的理论发展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货币政策规则(尤其是"泰勒规则")自被提出以来,就深受关注,并在与"相机抉择"的政策决策原则的交锋中不断得到发展。现在的货币政策规则不再局限于货币当局设定固定的货币工具变量的狭隘涵义,而是指货币政策行为的一种指令性的向导,具体包括工具规则与目标规则。经济学家相信,与相机决策相比,规则性的政策能有效减少货币政策的动态不一致性。但是,现阶段在中国建立货币政策规则,尤其是实行通货膨胀目标规则的货币政策的条件并不成熟,而加快金融、财政和计划体制的改革,提高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增强政策的透明度,努力提高央行货币政策的一致性的信誉,则是我国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1.
清朝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曾经采取过很多政策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其中最早的就是“剔发易服”政策,并且曾经停止一段时间后又推行则更为残酷,原因何在?本文将从三个不同的方面,以全新的角度探讨清初统治者之所以残酷地推行此政策的原因和它对汉族人民的巨大影响,这有助于我们更深层次的了解清初的一些历史。  相似文献   

12.
清末“预备”立宪是清政府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采取的一次改革活动,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经统治者认可的和平改革。从法制现代化的角度来看,这次宪政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贯彻了分权、民权和法治原则,初步实现了从皇权至上到法律至上,由义务本位到权利本位,由人治到法治的历史性价值转型,是一个从传统的人治社会向现代型的法制社会的创造性转换过程;这次改革推动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绝非骗局说可以概括之,它本身对于中国宪政建设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民主是法治的基础,法治是实现公平正义的途径,也是维系社会协调与和谐发展的保障。和谐社会必定是法治社会,法治社会则必须实现司法公正。司法公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保障,是维护社会公正与社会和谐的制度保障底线。和谐社会的司法公正既包括实体公正也包括程序公正,是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先秦儒家与法家人性学说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儒家与法家在治国方略上针锋相对,儒家崇尚德治而法家强调法治。本文试图从儒、法两家的“人性论”中找出他们治国方略的理论基础,并论证当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辩证统一的合理性。进而结合现实讨论了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何在实践中贯彻法治与德治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其对我国现有民事证据禁止规则提出了新的挑战。大数据的诞生引发了学界以及实务界对其侵犯公民隐私权、知情权等权益的争议。为了契合民事证据禁止规则,大数据的挖掘和预测必须以合法的方式来进行。在学界对我国民事领域证据禁止规则的确立已经达成共识的前提下,为了使民事证据禁止规则更好地发挥作用,建立民事司法数据库、严格规制数据收集和使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建党思想和依法治国思想是当前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但作为两者交汇点的邓小平依法治党思想却很少有人涉及.遵循历史发展之轨迹,立足于邓小平同志的有关论述,阐述邓小平依法治党思想的成因、内容及特点,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科学有效的战略措施的制定与实施对经济发展起着关键作用。邓小平在总结中国二十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主张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科教为先导、以法制为保障,全面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措施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从日本侵占辽宁时期实行20年的三审制之司法制度研究入手,揭示辽宁人民遭受日本殖民统治的悲惨状况,进而引起人们对这段历史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由于法制教育措施不够得力,方法不灵活,导致大学校园出现了一幕幕大学生悲剧。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高校的法制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中国法治发展道路与中国法治实践学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有自己的法治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是在对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传承中走出来的,是从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法治实践的探索中走出来的。中国法治实践是中国法治理论最重要的源泉,中国法治发展道路必将催生中国法治实践学派。中国法治实践学派旨在从学术流派的角度对中国法治发展道路和中国法治理论进行理论概括和学术阐述。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思想,梳理中国法律发展历史,总结当代中国法治发展实践,在国际视野下开拓创新中国法治发展道路,为人类法治建设走出一条新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