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湖南旱灾灰色灾变预测模型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1980-2007年湖南干旱灾害发生时间以及灾情统计数据,利用灰色灾变理论,建立旱灾灰色灾变模型,研究湖南旱灾发生的时间分布特征,发现湖南干旱轻、重灾害基本上平均以5—6年为一周期交替出现,但最近几年内特大旱灾发生的时间间隔越来越小。通过建立灾变预测GM(1,1)模型,对湖南未来15年的旱灾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2011、2019、2022年三个年份将出现特大旱灾。  相似文献   

2.
古代湖南水灾主要有山洪灾、江洪灾等类型 ,在时间分布上 ,其发生频率呈加快趋势 ,它带来了生命和财产的损失。但总体说来 ,全省性的大范围的水灾不多 ,持续时间不长 ,洪水上涨的水位亦不甚高 ,因此 ,古代湖南水灾并不十分严重。  相似文献   

3.
清朝前期(1644~1839年)湖南境内发生的生物灾害主要为虫灾和疫灾。虫灾以危及稻麦的蝗灾为主,疫灾既有危及人体的瘟疫也有危害耕畜的牛瘟,对社会生产生活都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清朝后期湖南旱灾大多为插花性干旱,较少发生全省性大范围干旱。旱灾造成的影响和损失与干旱延续的时间成正比。若发生在春季耕种期会延误农时;若发生在夏秋农作物生成期会导致庄稼失收或绝收;旱灾造成粮价上涨.还会诱发疫灾和蝗灾;严重的旱灾可能威胁人民的基本生存条件,造成人口死亡、社会恐慌和动荡。  相似文献   

5.
清朝后期湖南旱灾大多为插花性干旱,较少发生全省性大范围干旱。旱灾造成的影响和损失与干旱延续的时间成正比。若发生在春季耕种期会延误农时;若发生在夏秋农作物生成期会导致庄稼失收或绝收;旱灾造成粮价上涨,还会诱发疫灾和蝗灾;严重的旱灾可能威胁人民的基本生存条件,造成人口死亡、社会恐慌和动荡。  相似文献   

6.
古代湖南人才稀少的原因非常复杂。一是古代湖南一直远离中国的政治中心,而且不是政治斗争激烈的地区;二是古代湖南不是一个独立的行省,省内也没有始终如一的政治中心;三是古代湖南开放较晚,经济发展比较单一;四是古代湖南是一个“四塞之省”,交通不便;五是古代湖南的文化教育事业相对落后;六是古代湖南人口变动太大、迁徙过多;七是古代湖南存在着风气保守、习俗落后的一面。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古代湖南人才的成长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旱灾因其引致的高经济损失及农业脆弱性吸引了众多学者关注。2010年西南特大旱灾重创了灾区农村经济,加剧了农业脆弱性,打击了农户脱贫信心。西南旱灾的形成是降水量持续偏少、生态环境恶化与农业系统脆弱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降低脆弱性是减少农业旱灾损失的重要途径。本文综述了农业旱灾脆弱性的研究动态,构建了农业旱灾脆弱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TOPSIS法对西南5省区农业旱灾脆弱性进行综合评价,最后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清朝前期虽然政治相对清明,社会稳定,但由于人口增长迅速,对山地和洞庭湖的过度围垦,降低了洞庭湖对洪水的调蓄作用,加之吏治腐败、清初的战乱及奸商囤积居奇、操纵粮价等社会原因,致使湖南地区灾荒频仍,民不聊生。  相似文献   

9.
概括分析了湖南从原始部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夕,科学技术发展在全国的历史地位、基本特征与成功经验,讨论了湖南传统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分期与基本亮点,就中国与西方,湖南与全国的科技发展过程特征进行了比较,包括各阶段发展速度的比较与发展结构的比较,还讨论了中国近代科技落后与湖南相对先进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结合区域自然环境、社会经济背景,进行旱灾风险评估的指标分析与选择。以2010年西南五省旱灾为例,通过选取相应指标从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并构建风险指数模型,通过对模型中涉及的因子赋予不同的权重,提高模型运行的有效性,得出相应的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11.
上古楚语的研究呈现出由记录性、零散性、单一性逐步转向考证性、系统性、多角度性的趋势,其研究材料与研究方法都有所拓展,但有许多方面仍需加强,突出表现为:史籍所载楚语资料穷尽性的梳理工作,楚地楚人作品中楚语成分的考证,出土的楚地文献的充分利用与详尽分析。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相关文献史料,对秦汉至清代云南西双版纳地区与外地之间的交通情况进行较细致的考述,重点研究了上述地区交通线以及驿站设置的历史沿革.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的隐喻研究开始早、成果丰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品格:大量实例充分证明中国传统文化在隐喻言说上更加侧重“隐”,强调“暗示”;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古人就已经对隐喻的概念、原理、分类、功能、运行机制等进行了深入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价值的隐喻理论;中国古代的隐喻理论大致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由零散到系统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4.
居民构成变动频繁复杂是湖南古代史的一个重要特点。湖南古代居民变迁可以分为“苗越归楚”、“蛮族演化和北人入湘”、“赣人入湘及湘人西迁”三个阶段。湖南古代居民变迁的这种阶段性特征有利于我们去寻求、理解湖南古代居民变迁的各种因素及其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文化研究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文学蕴含着丰富深厚的中国文化精神,是中国文化中最容易为现代人理解接受的一种形态,是沟通现代人与中国传统文化最直接的桥梁。古代文学教学应体现科学与人文相统一的大科学精神,更新教学观念与方式,加强文化研究,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加强文化的认知与融合。  相似文献   

16.
目前已经面世的四川方言的研究成果和资料汇编,均是从近现代四川方言的词汇出发对四川方言进行静态描写,对于唐以前文献中的巴蜀方言没有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研究.明清两代开始形成的现代四川方言是以古代的蜀语和秦汉以后的巴蜀方言作为自己的底层,对蜀语到四川方言的演变轨迹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目前还是开拓性的工作.中上古蜀语研究对四川方言史的研究以及汉语方言史的完善与研究领域的拓宽来说,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古代西北屯田开发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西北开发主要是农业开发 ,而农业开发的主要方式是屯田开发。本文就古代西北屯田开发思想、屯田开发特点作简要论述。屯田开发促进了西北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 ,巩固了西北边防 ,也推动了西北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 ,同时也造成西北生态环境一定程度的恶化。到古代晚期 ,这种主要靠投入劳动力和扩大土地开垦面积的农业开发方式已显简单、落后。  相似文献   

18.
根据音韵规律、用方言对比和引古籍中的例证等方法综合考察“湘南土话”中“新田南乡土话”的一些被认为是“有音无字”或被训读的音节的“本字”,包括“爿”“挪”等共计11条。这些考证过程显示了方言学中的“本字考”与训诂学之间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