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所”的基本用法是作指示代词、连词、数词和名词。 指示代词“所”在古汉语中有其特殊性。它和一般指示代词不同,本身不能单独使用,必须用在其他词或短语的前面,通常用在动词,介词或偏正短语的前面,组成名词短语(所字结构),才能体现指代的意义,充当句子的各种成分,主要充当主语、宾语,定语或判断句的谓语。有的语法书称这种“所”为结构助词。 “所”作指示代词有十二种用法: 1.通常用在动词的前面,组成名词短语,充当主语、谓语或宾语,用来指代人、事、物等,相当于“(所)……的(人、事情、东西)”等。  相似文献   

2.
宜宾方言指示代词“恁个”“弄个”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宜宾方言属西南官话灌赤片下的岷江小片,其指示代词“恁个”“弄个”具有句法、语义、语用上的特殊性。首先,通过对指 示代词“恁个”“弄个”共时和历时情况的考察,可知“恁个”“弄个”在除宜宾方言外的多个方言里存在,但其用法有差异;其次, “恁个”应是中古汉语指示代词“恁”的口语化形式,且早期的用法并不明确;再次,宜宾方言中“弄个”的产生应与“恁个”有关, 应是分化了早期“恁个”的用法;最后,通过对指示代词“恁个”“弄个”的研究,可见宜宾方言指示代词系统中有古汉语指示代词 成分的残留。  相似文献   

3.
湖南汨罗湘语中的虚成分“里”“俚”“哩”均读[li],主要有5种功能:代词词尾、形容词重叠式词尾、副词重叠式词尾、语气助词和话题标记助词。它们极有可能是一组同源虚成分,本字都是方位处所义的“里”。  相似文献   

4.
“问”作介词,不晚于两晋南北朝,它是动词“问”在“问 询问对象 曰”这一句法环境中经由重新分析而来。在成为介词的初期阶段,“问”所在句中的动词主要为言说类动词,后来逐渐扩大到索取类动词。“问”在近代汉语中曾发展出表处所的介词用法,但很快被当时成熟的处所介词“往”所淘汰,使得“问”的处所介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被继承沿用下来。  相似文献   

5.
先秦汉语"否"、"不"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汉语中的“否”与“不”同源,二者都具有一般否定副词的性质。但“否”与“不”又有区别:“否”还是一个具有否定意义的特殊代词,它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否定动词、形容词,或独立使用,否定指示代词“然”或“否”之前的相关内容,这使它在否定的同时又指代所否定的内容;“不”则没有这样的用法。  相似文献   

6.
连动语言中比较普遍地存在着从处所动词到处所介词再到未完成体标记的现象。汉语“在”、“着”的虚化过程也同样符合这条规律。但二者虚化机制不同,前者是连动式V1位置上,由于“在L+VP”的中性指示代词L脱落形成的;后者是在连动式V2位置上,由于“V著L”的“著”前附于主要动词表达其动作结果状态形成的。  相似文献   

7.
在一些汉语方言中,体标记“在”由“在这(那)里”脱变而来,这在丹江方言中也得到了印证。丹江方言句尾体标记“在”是动词结构后“在里”的缩略,不是来源于表存在的动词“在”。动词短语后虚化的“在这(那)里”表示状态的持续,和动词前虚化的“在(这)那里”有相同的来源,都是相应位置的介宾结构语法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贵阳方言里有许多代词。这些代词和普通话里的代词一样,可以表示人称、指示、疑问;可以代替名词、数、量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也可在句子中充当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等,其用途与普通话的代词基本一致。然而就其数量而言,贵阳方言代词和普通话代词对应并不整齐。就其词形和读音来看,它们也存在较多差别。本文试从这些方面,将贵阳方言代词与普通话代词作一个粗略的比较。  相似文献   

9.
车田苗族“人话”的“是”除可以用作常见的判断动词、“合适”义动词、“凡是”义动词、“确认”义动词和焦点标记外,还具有处所动词、空间介词、时间介词、范围介词、进行体标记、程度副词等特色功能。“是”作程度副词的用法,十分罕见,经历了“判断>确认>程度”的演化路径。从“有是在”表基本概念的分类来看,车田苗族“人话”是一种“有2是2”型语言。  相似文献   

10.
在鄂西南方言中,"各(人)"一词除了具有普通话和北方方言中的一般用法作代词外,更多地却是被放在句子主谓之间,在无标记情况下,复指、强调句子中的述位,有标记的情况下,则复指、强调标记对象即逻辑重音,同时舒缓语气。此时,"各(人)"一词的语法范畴和词汇意义均呈现出一种较复杂的模糊状况。它有可能是土家语语言体系中的一个词"ko35"与战胜语言——汉语方言中"各人"一词融合的产物,是被覆盖的底层语言在战胜语言中留下了的一点印记。  相似文献   

11.
释 "所"     
从“所”的字形分析,它的本义应是名词“处所”,由此又引中为名词“意思”。后来由于名词的虚化,“所”虚化为虚 位代词,表指代作用,但不能单独使用,此外,“所”字还有一种特殊的用法,作疑问代词。  相似文献   

12.
上古汉语中,“是”是一个指示代词,它的基本语法特点同“此、兹、斯、之”相同,可以指代人,也可以指代物。在句子中,它可以充当主语、定语、宾语。作定语时,一般只表指示,用作主、宾时,则兼表指示和称代。这都与“兹、之、此、斯”相同。但是,在春秋早期以前,指示代词“是”作宾语时,有一个不同于其它指示代词的特点。杨伯峻《古汉语虚词》指出:“‘是’作宾语,在上古文中,有时倒置在动词前,《诗经》这类句例不少,  相似文献   

13.
在固始方言中,“掐”的动词和量词两种用法并存,作量词时,“掐”表示一只或两只手抓取的量,也可表示两根筷子夹取事物的量。量词“掐”能够与数词、名词、指示代词搭配,也可以重叠,在句中作主、宾、定、状语。从历时语料来看,量词“掐”是由动词“掐”演变而来的,宋代量词用法出现,元代凸显搭配对象的空间形状,清代表示手所抓取事物的量。“掐”本义是用手指刺入或截断,量词用法的产生是隐喻机制与转喻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以普通话为参照,甘肃方言有几类实词如代词、形容词、动词中的一些语法现象很有特色。其中,武山、甘谷一带方言中的疑问代词“阿谁”很可能是从古藏缅语族的语言里借来,并作为藏缅语的底层一直被保留下来的。此外,甘肃方言代词和动词的一些语法现象还为当前汉语有没有“格”和“体”的语法范畴的讨论提供了一些材料  相似文献   

15.
湖北宜城方言存在大量的变韵现象。宜城方言的D变韵是因“家”字的合音而成;其Z变韵表现为一个颤音r,无U化的倾向;其Z变韵处于该类变韵的早期阶段,早于襄阳方言、河南中北部和山西南部的Z变韵;儿化韵表现为一个舌尖卷舌的无擦通音,“儿”字已经融入前字的韵母,属于融合型。宜城方言的儿化韵有指小的功能,在多数情况下,有表亲切的感情色彩义和表口语的语体色彩义。宜城方言的动词变韵大多表示动作的完成或进行,或状态的持续;动词重叠变韵表示完成且带有一种责难、批评和埋怨的语气;不及物动词变韵大都由语气助词引起,表达祈使、命令、征询等语气色彩;动词变韵的“D”主要表达句子的体特征,是句子层面的构形成分,不是后缀,应称为体黏附语素。人称代词方面,宜城方言的人称代词变韵具有表复数意义的功能;指示代词变韵方面,“D”的功能相当于量词“个”。  相似文献   

16.
本文拟对孙立新《陕西户县方言的助词“着”》未讨论的问题进行讨论:1.户县方言的“着”字读作[.tsv]的时候可以表示将要进行时态。2.户县方言的“着呢”也可以用在动词谓语句末:肯定式动词谓语句末的“着呢”表示已然,否定式动词谓语句末的“着呢”表示未然。3.户县方言的“着”和“着儿”可以充当表方式的指示代词的标志。4.户县方言的“着[tsau^31]”字可充当使令标记、被动标记,还相当于“在、到”或“像”。5.户县方言的“着[tsau^35]”字还常常用作程度补语。  相似文献   

17.
湖南境内湘语-西南官话交界地带处所成分“在X”表持续与进行的用法呈现出多样特征,该特征是其由湘语型向西南官话型渐变的共时表现。“在X”在动词前发生了“处所成分>体标记(进行)”的演变、在动词后发生了“处所成分>体标记(持续>进行)>语气词”的演变。演变过程同时伴随语音弱化、意义虚化、主观性增强等特征。  相似文献   

18.
“焉”是在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可以作兼词、人称代词、疑问代词、连词、结构助词和词尾等。能准确地分辨它在具体句子里的词性、词义和语法功能,对于阅读和教好古代散文,都是有益的。下面分别谈谈“焉”的各种用法。 一、作兼词。 兼词是一个字兼有两类词的意义和作用。“焉”用作兼词,它兼有介词“于”和代词“之(此、彼)”。“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个词,“之(此、彼)”指代什么,都必须依据具体的文义来判定。就语法功能来看,兼词“焉”通常用动词、动宾结构或者形容词之  相似文献   

19.
释<诗经>的"其"字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中的“其”字句 ,即《诗经》中带“其”的句子。可分成三类 :第一类“其”字句中的“其”为指示代词 ,多数作定语 ,也有作主语、兼语的。第二类“其”字句中的“其”为语气词 ,如“雨雪其 雨方”、“静女其姝”中的“其” ,不是词头 ,而是语气词。第三类“其”字句中的“其” ,和疑问代词“谁”、“何”、“曷”或指示代词“彼”连用 ,以加强疑问语气或强调指称。  相似文献   

20.
描写子长方言的代词。子长方言代词中合音词比较丰富;人称代词有一定的数和格的形式;指示代词中处所代词有近指、中指和远指三分的区别,其他代词没有三分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