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试论唐代游仙诗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以往游仙诗相比,唐代游仙诗主要表现出三方面的特点:游仙与游山的统一;艳情与游仙的结合;游仙诗内容的人间化发展趋势。无论是游仙与游山的统一,还是游仙与艳情的结合,都暗示着游仙诗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越来越难以继续发展下去。而与山水、艳情的结合又导致游仙与现实失去了界限;游仙诗内容的世俗化、人间化最终又妨碍了这种浪漫主义诗歌样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结合曹植晚年的生活境遇、心态,透视曹植游仙诗的特点,可以发现,曹植的游仙许从总体而言意在咏怀而非求仙。在其游仙诗背后,寄托着诗人的理想和独特的生活感受。诗人在游仙诗中所寄托的,主要是其对自由的渴望,孤苦无依的情怀和强烈的功业意识。  相似文献   

3.
游仙诗是曹植诗歌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游仙诗,在创作动因上,既受到复杂的社会思潮和生存环境等外缘的影响,又有文学自身发展的内在因素的推动。在创作模式上,主要有描绘仙人仙境,描写采药服食的求仙过程及游仙行为等活动。在思想内容上,包含忧生患害、渴望自由、乞羡人生永年等方面,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曹植的游仙诗奠定了中国文人游仙诗的抒情基调和兴寄传统,对后世游仙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小游仙”最初是指曹唐所作九十八首以游仙为主题的七言绝句,在唐代之后也有不少诗人以之为题作诗。但值得注意的是,“小游仙”诗题的传承并不完全依附于曹唐的诗名,也不是单调的线性过程。一方面,宋元时期的诗人往往将小游仙诗归为乐府,而元末创作小游仙诗的诗人更多是受到了文坛领袖杨维桢的影响;到了明代中晚期,由于出版业的发展,多种收录曹唐诗作的唐诗选本以及广西官员刊刻的《二曹集》都在客观上推广了曹唐诗作的流传,曹唐的诗名以及在游仙诗传统中的地位也得到了重新评价。另一方面,从诗歌本文上看,后世的小游仙诗沿袭了曹唐诗作的一些特色,在诗歌风格上形成了一定的共性,但与此同时,后世诗人在书写中注入了新的元素、旨趣和思想感情,诗歌的内容和主题都得到进一步的扩展,逐渐形成游仙诗的一脉支流。  相似文献   

5.
游仙在李白一生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多年来 ,人们于李白对神仙的态度究竟如何一直众说纷纭 ,在探讨其游仙原因时也多从外部因素着眼 ,而对其内因———李白个性所起的作用 ,却罕有论及。实际上 ,正是在时代社会和李白独特个性的合力作用下 ,形成了李白对游仙的既信且疑的矛盾复杂态度。李白后期游仙诗取得极大成就 ,其独特个性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中介作用 ;也正是由于其独具魅力的个性的作用 ,使得李白的游仙活动和游仙诗的创作均具有不可抹煞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 ,学界对游仙文学的研究一般局限于游仙诗研究 ,而忽略了那些以仙境思想为内核的道教游仙小说。文章认为 :正是后者保留了社会原生态的一般知识、信仰世界的文化信息 ,是游仙文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道教的“仙境”思想是游仙小说的核心 ,其根源是华夏上古的神话传说 ,其特点表现为与“人境”同构的此岸化倾向。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文学史上,曹操、曹植父子较早大量地创作游仙诗,曹植更率先以"游仙"名篇.曹植游仙诗共计十题十一首,约占其传世诗歌总数的七分之一.可见,创作游仙诗是曹植抒泻情感的重要方式.本文对曹植游仙诗的思想意蕴进行分析,认为曹植游仙诗的实质是以列仙之趣来坎壈咏怀,其精神内核是屈骚精神.曹植在游仙诗中塑造了极为开放、自由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实际上是其未竟的英雄梦想的虚幻延伸.  相似文献   

8.
曹唐是晚唐重要诗人,尤以游仙诗闻名于世.而崇道的时代氛围、道教房中术的流行及女性"仙化",促使曹唐游仙诗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恋情倾向,主要体现在裁剪道教仙话爱情故事入诗、以游仙写世俗男女恋情、对道士与女冠恋爱本事进行仙化等几个方面.曹唐游仙诗的恋情倾向在中国古代游仙诗史上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曹操本信奉黄老,有神仙情怀,同时又怀疑神仙不死,对神仙之说且信且疑。曹操终未沉迷于神仙迂怪之说。渴望延年以完成统一大业导致他崇信长生之术。曹操的游仙诗主要表现为四种类型,呈现出求仙与反神仙、求长生与求功业的复杂性。其游仙诗以游仙为艺术外壳,借游仙题材以咏怀。求仙与反神仙都旨在求功业,求长生亦为求功业。其游仙诗重在精神超越而非迷信神仙,有深刻的言外之旨。  相似文献   

10.
前之论者提及曹操游仙诗,多讽其为宴饮欢会之作,思想消极颓靡。既没有看到其对秦汉游仙文学的超越,也忽略了他对魏晋盛极一时的游仙诗的开启之功,有失客观公允。今之学者论及曹操游仙诗,又往往忽略其自身思想的复杂多元,也较少将曹操对待神仙的态度与对待方士、方术的态度进行区别甄辨。本文试从曹操的神仙思想着手,重新解读其游仙诗。  相似文献   

11.
游仙题材在唐前沿着两条路径前行,经过秦汉的低伏,汉末魏晋的高涨,至东晋以后而渐趋边缘化。这既是文学现象,更是文化现象。游仙题材近千年的起伏及世俗化趋势与我国思想史上理性精神的发展脉络有着某种对应关系。通过对游仙题材的历时性考查,再参照以理性精神在唐前的发展历程,并结合对各阶段作品的解析,可以理清这一文化现象的动因。  相似文献   

12.
郑临川先生的古典诗词在理想追求、爱国情怀、社会责任、读书治学等方面都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烙印。他的诗词大都是人生旅程的写照,在对时势无奈的痛苦中发出感时哀世之吟,从而抒怀言志,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其诗歌无论纪游、赠别、思乡、怀人,多呈离乱的悲凉心境,折射出知识分子发自内心深处的时代感怀。无论是刚接触现实融入社会的歌吟之作,还是表现漂泊流离、前途渺茫的无端伤感,抑或后来反映教书育人的心中吐蕊,以及人生起伏的情感激荡,无不透露着自觉而强烈的社会责任。老一辈知识分子那种坚定的爱国热情和自觉的社会责任,正是中华民族世代薪火相传的精神认同。  相似文献   

13.
李梦阳是明代著名诗人,同时还是复古派“前七子”的领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他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颇有争议的人物。他的一生,尤其是他几十年的宦海浮沉的生活、执拗的性格、耐人寻味的诗学观念,都极具传奇色彩。深入、系统地研究李梦阳其人,对我们进一步了解明代的官场、文坛和某种类型的士大夫的性格都有很大的帮助。然而,这一切,我们又必须从最基本的方面入手:首先了解李梦阳的家世出身与婚姻状态。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的经典诗词中,"物是人非"是一种重要的抒情范式。这一抒情范式的特点,便是借宇宙自然中永恒不变的物象来凸现人生之短暂、人生的多变,生发出人类共有的感情,从而警醒人们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诗经》中已出现了这一抒情模式。不过在唐以前,"物是人非"这一抒情范式表现得较为单调,内容多为悼亡诗和咏史诗。唐以后,伤逝、咏史怀古、离别、思乡、闺怨等各式主题都大量采用这一抒情模式。这也说明"物是人非"这一抒情范式适应主题的普泛性,几乎成为人们的"心头语言"。"物是人非"抒情模式一般所采用的表现手法有今昔对照、情以物迁、虚实相生等。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类有一种生而有之的"悲愁感",这一"悲愁感"是"物是人非"生成的心理学机制。  相似文献   

15.
晚唐诗人赵嘏,虽然和当时文士一样有"平天下"的志向,但其宦海沉浮的独特经历,又给他的诗歌创作带来了深刻影响。结合诗人生平事迹,分析其诗歌中"江湖意象"的文化内涵的多种表现,并探讨由其文化内涵所折射的诗人内心情态,由此形象地展现赵嘏诗歌创作中"诗缘情"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6.
在王安忆笔下,无论乡村还是都市,人们都在政治的巨手的掌控下经历人世的沉浮,即便他们可以凭借对政治的隔膜和对世俗化的日常生活的关注来达成对政治的疏离和消解,但也不能挽回在一场接一场的政治运动背后时间的永久流逝对个体生命的剥夺。  相似文献   

17.
粮食是孕育催生人类文明的内在动力,又是文明进步的宝贵结晶,其不可替代的特殊属性,与国家命运浮沉、民族前途兴衰以及人类的生存发展紧紧联系、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围绕粮食演绎了无数世间的跌宕起伏和潮涨潮落,形成了丰富悠久的粮食文化。文化滋润发展,历史照亮现实,粮食文化以其自身的特殊价值不断照耀着人类文明进步的航向,抒写着社会发展变迁的光辉篇章。  相似文献   

18.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诗人和作家,他是近代最早被介绍到中国、对中国文学影响最深远的外国作家之一。莎士比亚作品对我国的文学评论、现代戏剧和新诗均产生了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论文通过分析吴虞几起几落的人生经历,透析在新文化发生期间,儒家思想的潮涨潮落。吴虞一生致力于批儒反孔。对于儒家的批判使得他成为新文化阵营的急先锋,成为"只手打孔家店的英雄"。但是这种思想也使得他在自己的故乡成都几次被驱逐。当他被新文化阵营抛弃后,落寞地度过一生。  相似文献   

20.
对刘墉及其家族的研究,兼跨历史学、书法学两个领域。《刘墉家族与日照》一书梳理了刘墉家族的迁徙线索,介绍了刘墉的政治生涯及其书法艺术成就,叙述了刘墉家族的著名人物事迹与其家族繁荣的规律,显示了作者作为书法艺术家对历史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