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父亲的苦心     
黄邦在 《老年世界》2008,(23):21-21
那是我就任检察院处长后的第三天,父亲一连几个电话催我回家,最后一个电话还是通过院长转到的。当我从办案点急急忙忙赶回老家时,已是深夜10点。父亲正看晚间新闻,见到我,他把目光从电视上移开,说:“大忙人,终于有空回来了?”  相似文献   

2.
国生 《金色年华》2008,(8):32-32
父亲六十五岁了。十八岁就当村干部,单支书就干了二十五六年。半年前,上级终于同意父亲退休了(在老家,像父亲这种“官”,说是退休,其实是没有任何待遇的)。父亲告诉我这一消息时是乐呵呵的。我担心父亲突然不干了,会无聊、着急。电话那头的父亲说:“急啥,早就该歇歇咯。”  相似文献   

3.
隔壁的父亲     
给父亲开门时,我正接着电话。电话是朋友打来的,约我中午小酌。我从父亲手里接过一个很大的纸箱,耳朵旁还夹着手机。父亲在门口寻出一双最旧的拖鞋换上,问:"要出去?"我说朋友约我吃午饭,不过不着急。我打开纸箱,里面塞满了烙得金黄的发面烧饼。我这才想起,又到七月七了。我们这里有这样的风俗:七月七,烙花吃。花,即发面烧饼。以前在老家,每逢这一天,心灵手巧的母亲都会烙出满锅金灿灿、香喷喷的烧饼。我搬进城里住以后,母亲便将烙烧饼的时间提前几天,然后打发父亲把烧饼送到城里。我不回家取的理由很简单——没时间,尽管老家距城市不过两小时车程。  相似文献   

4.
父母来我家     
青衫 《老年世界》2013,(7):12-12
老家的父亲打来电话,告诉我他和母亲要来暂住,一是出来散散心,二是参观一下我的新家。我一听乐坏了,父母忙碌了大半辈子,终于肯出来逛逛了。  相似文献   

5.
张正 《老年世界》2013,(2):13-13
一大早,还没有起床,就被电话铃声吵醒,那边传来母亲的声音。母亲说,父亲刚刚出门到城里来了,说要检查身体,让我在单位传达室等着,把户口簿带给他。父亲和母亲住在老家乡下,户口一直和我们在一起,户口簿平常由我们保管。我问检查身体要户口簿干什么,母亲说她也不知道,父亲一定要你带给他。  相似文献   

6.
隔壁的父亲     
给父亲开门时,我正接着电话。电话是朋友打来的,约我中午小酌。我从父亲手里接过一个很大的纸箱,耳朵旁还夹着手机。父亲在门口寻出一双最旧的拖鞋换上,问:"要出去?"我说朋友约我吃午饭,不过不着急。我打开纸箱,里面塞满了烙得金黄的发面烧饼。我这才想起,又到七月七了。我们这里有这样的风俗:七月七,烙花吃。花,即发面烧饼。以前在老家,每逢这一天,心灵手巧的母亲都会烙出满锅金灿灿、香喷喷的烧饼。我搬进城里住以后,母亲便将烙烧饼的时间提前几天,然后打发父亲把烧饼送到城里。我不回家取的理由很简单——没  相似文献   

7.
"现在最苦恼的事情就是找不到照顾父亲的保姆。"李女士说。她母亲几年前去世,68岁的父亲前年患上了老年痴呆症,记忆力很差,语言功能也基本丧失。现在,她每天上班每隔几小时就要往家中打个电话,有时候父亲不接电话,她就会急忙赶回家去。她和丈夫想给父亲找个保姆,但人家一听说是照顾患病老人,就不愿来了。  相似文献   

8.
吴兴英 《老年人》2006,(5):30-30
我决绝地把父亲给的5000块钱塞回他的口袋,并把他送上了返回老家的汽车。旁边一位大爷见了,问我父亲:“老伙计,这是你儿子吧?”父亲笑着说“:是的,他送我回家。”可我分明看见父亲笑得勉强。长途客车徐徐出站,我对着父亲挥手。父亲坐在窗边,一副倦怠失落的样子,并没有往常的热情。车走远了,也带走了我对父亲的牵挂。回想起这天清晨,我和妻子刚刚起床,父亲就大汗淋漓地敲响了我家的门。正是春耕农忙时节,父亲的突然到来让我有些吃惊。难道家里出事了?因为父亲向来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平时很少进城找我,而且他在老家还种着几亩水田,这时的农…  相似文献   

9.
闻着醋香去插队 记得那还是在上世纪70年代的一天,父亲回家后突然笑着问我:“军子,爸给你找了个吃老陈醋的机会,你愿意去吗?”“愿意!”我笑嘻嘻地答。真没想到这一个小小的承诺,竟然让中学刚毕业的我,就从冰城开始了到山西老家插队的生涯。  相似文献   

10.
李小健 《老年世界》2006,(21):32-32
去年,我和老头儿双双退休了。退休前,我在郊外一所学校教书,他在城建局当局长,每当中午回家吃饭,总不忘打个电话,晚上回家,互相问候问候,虽然天亮就匆匆忙忙准备上班,但一个“拜拜”,一声叮咛,总感到很温馨,很慰贴,很有家庭亲情味儿。  相似文献   

11.
《当代老年》2008,(2):52-52
每逢过春节,父亲总是很用心,早早就开始打腹稿,年年都有新创意。在老家,父亲辈分高,学生也多,从初一到十五,来拜年的人络绎不绝,每送客人出门,父亲就会指着春联讲解一番,一片赞叹声中,他笑得很是开心。  相似文献   

12.
张金刚 《老年人》2010,(7):30-31
人到中年,就成了干事的中坚分子。我也是。为了工作,得经常加班加点,以至于顾不上回趟老家,去看看一直生活在农村的父母双亲。就是偶尔打个电话,也是聊不上几句就匆匆挂断了。  相似文献   

13.
我不知遭我被一位美国老富婆包了在复旦的最后半学期,为了更早地进入社会,我开始和同学们一起在一家公司打短工;由于我的英语口语很好,在公司中大受欢迎,也因此认识了不少美国人。一天,一位叫史密斯的美籍教员为我引见了安德森。我俩相处了一段时间后,安德森问我是否愿意去美国工作。我没有立即答复对方,说等问过父母之后才能决定。当晚,我到邮局给在梅山师范学校的父亲打了电话,父亲要我抓住这个机会。一个月之后,从上海回家,走进师范学校校园,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很快就要去美国了.他们祝贺我,用羡慕的眼神望着我,并告诉我…  相似文献   

14.
正2014年6月2日傍晚,我刚下班便接到父亲打来的电话,说母亲脑溢血,正在抢救。就要挂电话时,父亲补充一句:"钱够了,你不必再筹。"除了担心母亲,我还为父亲最后一句话深深心疼。第二天清晨,我们从广州赶到老家的医院,打开病房门的那一刻,我感到压力如山。一直以来母亲是强壮的,父亲是羸弱的。父亲神经衰弱,近些  相似文献   

15.
我从小在父亲的棍棒下长大。从14岁那年的某一天开始,父亲就再也没有打过我了。因为,那一次,父亲的一顿暴打,让我手臂鲜血直流,我愤然离家出走了。第二天,我又累又饿,特想回家,就设计了一个巧合,故意让母亲找到了我。之后,我没有再跟父亲说过一句话,整整8年。记不清挨了多少打,反正,打过了还是老样子,想玩就玩,哥们儿一叫就结帮打架,被老师赶出教室就整天在街上混。这些事情总是很快就败露了,  相似文献   

16.
胡宝山 《老年世界》2010,(19):14-14
那天,忽然接到农村老家打来的电话,说父亲的胃病又犯了,在乡里的卫生院治疗数日,不见好转。  相似文献   

17.
刘翠萍 《老年世界》2007,(22):16-16
父亲退休了,和母亲生活在乡下老家。双休日,为了给父母一个惊喜,我没打招呼就赶了回去,谁知到家才知道,父亲骑三轮车带着母亲赶集去了。  相似文献   

18.
万欣兰 《老年世界》2006,(12):21-21
去年,我和老头儿双双退休了。退休前.我们感情挺不错,虽然是各上各的班.但彼此还在互相惦记着、牵挂着。我在郊外一所学校教书,他在城建局当局长,每当中午不回家吃饭,总不忘打个电话,晚上回家,互相问候问候,虽然天亮就匆匆忙忙准备上班.但一个“拜拜”,一声叮咛,总感到很温馨、很熨贴,很有家庭亲情味儿。  相似文献   

19.
忏悔     
陈强 《老年人》2004,(12):25-25
接到父亲生病的电话,我心急如焚地登上了飞机,恨不得马上飞到父亲的土炕边。我的老家在渤海湾边的一个小渔村。母亲去世早,父亲既当爹又当妈,把我们姐弟仨人拉扯大,又把我们一一送进了大学。我读大三的那年暑假,小姑妈从城里来看我的父亲,感叹地对我说:“你爸这一辈子,先是南征  相似文献   

20.
写不完的爱     
王凤英 《老年世界》2008,(17):18-18
一直想写写父亲,脑海里反反复复想着父亲的慈祥,父亲的和蔼,父亲的可亲……可提起笔来,却不知从何说起。突然,电话响了,“冰儿,回家来吃饭吧!”原来,是父亲的电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